目的:探讨miRNA-338-3p在骨质疏松症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60名非骨质疏松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iR-338-3p表达水平。采用RT-qPCR检测miR-338-3p、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和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iR-338-3p对RUNX2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法和茜素红染色评估miR-338-3p和RUNX2对成骨分化和矿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338-3p和RUNX2之间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患者血清miR-338-3p水平相比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且其表达随着成骨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miR-338-3p表达情况影响OCN、OPN和Collagen I mRNA的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338-3p过表达削弱了hBMSCs矿化能力和ALP活性(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RUNX2是miR-338-3p的直接靶点,miR-338-3p过表达降低了RUNX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P<0.05)。RUNX2过表达可逆转miR-338-3p对hBMSCs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结论:miR-338-3p通过靶向RUNX2负调控hBMSCs的成骨分化,从而促进骨质疏松的进展。
目的建立循证医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内容,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探讨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循证医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为更加优化的循证医学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形成性评价的调查问卷,应用于2015级医学生和2018级医学生,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百分比、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结果2015级82%学生认为循证医学课程有必要和很有必要,73%学生对课程比较有兴趣和很有兴趣,开课前仅有30%学生对临床流行病学比较熟悉和很熟悉,21%学生对文献检索比较熟悉和很熟悉,仅有29%学生经常和频繁阅读文献,使用循证数据库Cochrane和BMJ Best Practice的比例仅占24.2%和8.1%;课后调查提示对于四大类研究证据的评价有50%以上学生认为较难,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分别有78.2%和87.5%学生认为较难,掌握程度能够达到76-100%的比例分别为3.1%和6.3%。通过2018级与2015级学生主观评价的比较,检索最佳证据、四大类证据的评价、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难易度评价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2018级学生对于诊断性研究证据、预后研究证据、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掌握程度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循证医学课程有必要且有兴趣,但与其相关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文献检索技能相对薄弱,循证数据库使用率较低,课后对证据评价和系统评价相关内容掌握程度低,通过将形成性评价用于教学过程,2018级学生认为较难的比例有所降低、掌握程度更高。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了解循证医学课程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的掌握情况,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目的了解开展安宁缓和医疗(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HPC)对生命末期老年病人医疗状况的影响。方法连续查阅2014~2021年我院老年医学科死亡病人的病历,记录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意愿、生命支持手段的应用及临终前抢救措施。根据开展HPC教育及临床工作的时间(以2018年1月为界点),将病例分为2014~2017年、2018~2021年2组进行纵向研究;并对2018~2021年开展HPC期间的病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254例死亡病人:2014~2017年死亡131例,2018~2021年死亡123例。2组年龄、性别、入院时躯体功能状况、1年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死亡原因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口服药物数量、多重用药比例、呼吸机使用率、使用白蛋白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选择临终前不行心肺复苏及心外按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除颤、简易呼吸器、血管活性药物、呼吸兴奋剂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2021年与2018~2019年相比,生命末期老年病人多重用药率(37.3%比51.4%,P<0.05)、临终前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49.0%比77.8%,P<0.05)、呼吸兴奋剂使用率(15.7%比50.0%,P<0.05)进一步下降。结论对于老年生命末期病人,开展HPC能够减少部分生命支持手段的使用,降低临终前无效医疗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