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元进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省908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底栖动物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多毛类
  • 1篇调沙
  • 1篇调水调沙
  • 1篇营养级
  • 1篇优势种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评价
  • 1篇生态特征
  • 1篇生态质量
  • 1篇生物量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密度
  • 1篇秋季
  • 1篇群落
  • 1篇群落多样性
  • 1篇物量
  • 1篇小头

机构

  • 6篇山东省海洋水...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刘元进
  • 5篇吕振波
  • 4篇李凡
  • 4篇张莹
  • 3篇徐宗法
  • 3篇李少文
  • 3篇徐炳庆
  • 2篇张焕君
  • 1篇王田田
  • 1篇张爱波
  • 1篇魏振华
  • 1篇马元庆
  • 1篇郑亮
  • 1篇张英
  • 1篇陈玮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渔业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现状被引量:21
2013年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运用功能群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2011年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各功能群所含种类占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为C>D>Pl>O>Ph,栖息密度百分比依次是Pl>D>C>O>Ph,生物量百分比依次是Pl>C>D>O>Ph;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个站位分为3组;各功能群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各功能群的丰富度指数(d)依次是C>D>Pl>O(Ph功能群除外),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J')依次是C>D>O>Pl,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C>D>Pl>O,季节间差异不显著;种类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ABC曲线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食物来源共有4个营养级,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占第Ⅱ、Ⅲ、Ⅳ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李少文刘元进李凡张莹徐宗法吕振波王田田张爱波
关键词:功能群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
多毛类底栖动物在莱州湾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多毛类底栖动物常作为环境扰动的指示生物。对2011年莱州湾20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应用于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多毛类共60种,4季平均生物密度为548.7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9 g/m2,机会种种类数量占优势种种类37.5%。种类多样性较高站位主要集中在湾东部,较低站位集中在湾西部和南部。ABC曲线表明多毛类动物处于中等扰动状态。BOPA指数显示,春季,站位S15和S16为中度污染,夏季,S14站位为重度污染。BIO-ENV分析结果显示,5个最佳环境变量组合相关系数ρs>0.8,表明沉积物理化性质对多毛类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沉积物粒度是最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可通过多毛类种类、数量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评价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张莹李少文吕振波马元庆刘元进魏振华陈玮
关键词:环境评价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被引量:14
2014年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使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结果表明: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3057.69 ind·m-2,生物量为3.45 g·m-2(去灰干质量),次级生产力为5.60 g·m-2·a-1(去灰干质量),P/B值为1.59 a-1。相关分析表明,除生物量和丰度之外,叶绿素a含量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底栖动物为主。通过估算得出,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约为3.48×104t·a-1(去灰干质量),约1.93×105t·a-1(鲜质量)。
李少文李凡张莹刘元进徐宗法郑亮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P环境因子
莱州湾多毛类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5
2012年
研究了2010年莱州湾15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对主要海水化学、沉积物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与1998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以期对莱州湾生态质量现状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与1998年相比,2010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底栖动物中绝对优势种为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夏季,H'与硝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铅、铜、锌、铬呈负相关,说明多毛类动物多样性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营养物质氮的大量输入,重金属的污染,对莱州湾多毛类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和BOPA指数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曲线,表明莱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处于重度扰动状态,并且以小头虫为主的多毛类动物显著增加预示了莱州湾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张莹刘元进刘元进张英徐炳庆
关键词:生态质量
2006年春、秋季黄海山东海域鱼类资源结构与数量分布被引量:22
2011年
为了解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结构及数量分布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对黄海山东海域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明显高于远岸深水区,以海州湾资源量指数最高;秋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仍稍高于深水区,资源量指数以调查海域南部中间区域最低而海州湾最高。春、秋季调查各捕获鱼类50种。基于生物量的分析表明,按经济价值结构划分,春、秋季均以经济价值较低种类为主;按栖息水层划分,春季以底层鱼类为主,秋季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按适温类型结构划分,春季以冷温性种类为主,秋季以暖温性种类为主。春季生物量最高的3个种类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方氏锦鳚(Enedrias fangi),秋季为鳀、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玉筋鱼。春、秋季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种群生物量随着个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鱼类资源组成以小型种类为主,春季鱼类平均体质量为2.36 g,秋季为3.34 g。春季平均个体质量小于10 g的种类合计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5.74%,秋季则为82.09%。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次调查期间鱼类的经济结构更加低质化;资源衰退的趋势虽有所遏制,但渔业资源尤其是传统经济种类资源并未根本恢复;优势种类更替明显,玉筋鱼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应将伏季休渔期提前。
吕振波徐炳庆李凡宋明毅张焕君刘元进
2011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2011年6月中旬(前调查)、7月上旬(中调查)和7月中旬(后调查)黄河口海域3航次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数占79.0%,棘皮动物仅占3.0%。调查期间黄河口海域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上均占有优势地位,3次调查优势种均为中小型的软体动物和小型多毛类动物。3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出现较大变化。前调查和中调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接近;而后调查与前调查、中调查相比,丰富度指数更低,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更高。群落中多毛类比例较高而棘皮动物比例较低,表明黄河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处于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状态。多样性分级结果表明,3次调查多样性指数均为差级,后调查丰富度指数为差级,前调查、中调查丰富度指数虽为中等,但非常接近差级。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生物量已经大幅下降。
刘元进吕振波李凡张焕君徐宗法徐炳庆
关键词:优势种生物量栖息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