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修鹏

作品数:31 被引量:146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会议论文
  • 1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脊柱
  • 12篇疗效
  • 7篇腰椎
  • 7篇手术
  • 7篇椎管
  • 7篇椎管狭窄
  • 7篇狭窄症
  • 7篇颈椎
  • 6篇前路
  • 6篇椎管狭窄症
  • 6篇椎体
  • 6篇内固定
  • 6篇结核
  • 6篇脊柱侧
  • 5篇特发性脊柱
  • 5篇椎板
  • 5篇内固定治疗
  • 5篇矫形
  • 4篇术后
  • 4篇特发性脊柱侧...

机构

  • 30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遵义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作者

  • 30篇修鹏
  • 30篇宋跃明
  • 25篇刘立岷
  • 25篇曾建成
  • 22篇龚全
  • 22篇刘浩
  • 20篇孔清泉
  • 19篇李涛
  • 10篇裴福兴
  • 7篇汪雷
  • 7篇周春光
  • 6篇段宏
  • 5篇杨曦
  • 5篇王亮
  • 5篇袁海峰
  • 4篇周忠杰
  • 4篇冉波
  • 4篇屠重琪
  • 3篇张凌汉
  • 3篇陈康

传媒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5篇四川省医学会...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第7届长征脊...
  • 2篇第七届西部骨...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微创小切口前路单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Denis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下微创小切口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Denis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7年1月-2009年6月采用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下微创小切口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的26例Denis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48.5岁。损伤节段:T1 3例,L1 18例,L2 5例。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8例,D级12例,E级6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神经功能、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及高度丢失矫正等情况。末次随访根据三维CT检查采用改良Brantigan法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14.6±30.5)min,术中出血量(389.7±57.1)ml,切口长度(8.5±1.3)cm。患者均获随访5~7年[(6.3±0.4)年]。末次随访时20例ASIA分级均有l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改善,腰背痛VAS由术前的(7.8±1.6)分改善为(2.1±0.8)分(P〈0.05)。术前椎间高度为(29.8±5.3)mm,末次随访时为(35.2±2.4)mm(P〈0.05)。术前Cobb角为(20.4±11.7)°,末次随访时为(11.3±5.5)°(P〈0.05)。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移位发生。结论采用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小切口前路单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充分椎管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固定节段短、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enis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陈康曾建成修鹏宋跃明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孔清泉
关键词:胸椎腰椎
合并寰枢前脱位患者枕颈融合术前和术后O-EA角与下颈椎曲度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寰枢前脱位枕颈融合术患者O-EA角与下颈椎曲度的关系及其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8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1例合并寰枢前脱位行枕颈融合术患者临床资料。男32例,女29例;年龄14~76岁,平均50.7岁。固定节段:C0~C2 19例,C0~C3 27例,C0~C4 14例,C0~C5 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O-EA角、C2~7 Cobb角和T1倾斜角;根据末次随访时所测O-EA角,将患者分为<95°组(A组)、95°~105°组(B组)、>105°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固定节段(在C3及以上为短节段,C3以远为长节段)和C2~7 Cobb角。对术前、末次随访时O-EA角和C2~7 Cobb角之间,以及二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2.4个月。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EA角、C2~7 Cobb角和T1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末次随访时O-EA角分组,A组14例、B组29例、C组18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固定节段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C2~7 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呈逐渐增加趋势。术前、末次随访时O-EA角与C2~7 Cobb角均成正相关(r=0.572,P=0.000;r=0.618,P=0.000);末次随访时O-EA角变化与C2~7 Cobb角变化亦成正相关(r=0.446,P=0.000)。结论合并寰枢前脱位患者的O-EA角与C2~7 Cobb角成正相关,行枕颈固定术中应避免O-EA角过大,否则可能加速下颈椎退变。
陈太勇杨曦修鹏宋跃明
关键词:枕颈融合术
新型α-TCP/多元氨基酸共聚物复合人工椎板恢复脊柱后路术后脊柱后部结构完整性、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椎板切除术是脊柱手术中进行椎管减压的手术方式之一,其减压效果明显,但术后容易影响脊柱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脊柱的稳定性。本实验旨在探讨新型α-TCP/多元氨基酸共聚物(α-tricalcium phosphate/mu...
冉波段宏孔清泉修鹏袁海峰宋跃明裴福兴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屠重琪
关键词:人工椎板后路手术
结核分枝杆菌对n-HA/PA66复合生物材料粘附能力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从细菌粘附的角度出发,通过体外实验观察结核分枝杆菌(MTB)对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生物材料的粘附情况,探讨该生物材料...
张凌汉屠重棋段宏修鹏李定越杨筠龙波宋跃明刘立岷龚全刘浩曾建成李涛孔清泉裴福兴
关键词:脊柱结核结核分枝杆菌粘附
脊椎共面排列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初步疗效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评估脊椎共面排列(vertebral coplanar alignment,VCA)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的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9月采用VCA技术治疗IS患者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1~21岁,平均15.3岁;Lenke 1型14例,2型6例;术前主弯Cobb角50°~86°,平均67.5°,柔韧性11.4%~50.9%,平均31.7%;胸椎后凸5°~55°,平均25.7°,按Lenke矢状面形态分,6例为"+",4例为"-",10例为"N"。均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VCA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治疗。以主胸弯Cobb角评价矫正率,并测定胸椎后凸变化;以顶椎肋骨隆起间距(rib hump,RH)、顶椎椎体肋骨比(apical vertebral body rib ratio,AVB-R)、肋骨弥散间距(apical rib spread difference,ARSD)和椎体旋转角(rotational angle to sacrum,RAsac)评价旋转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15~196min,平均164min;术中出血400~800ml,平均680ml;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主弯Cobb角12°~27°,平均20.6°,平均矫正率70.1%;RH、AVB-R、ARSD及RAsac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6.3%、29.8%、74.3%和54.1%;术后后凸17°~27°,平均21.8°,术前为"+"或者"-"的患者均矫正为N,无1例发生或残留平背畸形。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见矫正丢失和失代偿发生。结论:VCA矫形技术能有效矫正IS患者的冠状面畸形,有效获得或维持胸椎生理性后凸,且具有较好的矫正旋转畸形的能力。
修鹏宋跃明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
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3
2017年
目的 :评估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26例,男82例,女44例;年龄46~83岁(65.8±12.4岁)。L4-5节段狭窄73例,L5-S1节段狭窄53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进行评估,改良Mac 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8~75min(61.4±11.4min),术中透视2~4次(2.4±0.3次),手术切口长约7mm,住院时间3~4d(3.2±0.2d)。术中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24~30个月(26.5±2.1个月),术前和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80±1.46分和3.21±0.75分、1.88±1.15分、1.81±1.05分、0.63±0.62分、0.25±0.15分、0.28±0.12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88±0.81分和2.88±1.45分、2.13±1.02分、1.38±0.62分、0.88±0.62分、0.81±0.54分、0.82±0.23分;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ODI分别为67.63±9.91和38.4±10.46、26.75±6.88、13.81±5.95、9.19±6.04、9.22±4.56。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改良Mac Nab评价疗效优89例,良25例,可1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中透视少,减压精准彻底,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好。
王亮曾建成宋跃明谢天航修鹏聂鸿飞蒋虎山陈康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外科手术椎板开窗内窥镜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间支撑体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前瞻性地纳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0.6±7.8岁。手术节段胸椎(T3~T10)8例,胸腰段(T11~L2)8例,腰椎(L3~L4)2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4例,D级9例,E级5例;合并冷脓肿形成15例,椎管内受累13例,窦道形成2例。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n-HA/PA66椎间支撑体结合自体骨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治疗18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胸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按照ASIA分级)变化;并根据X线片及CT观察植骨融合、支撑体下沉、后凸畸形纠正和维持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除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外,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本组病例随访5~10年,平均7.5±1.8年。除1例术前为ASIA分级C级的患者恢复为D级外,其余病例均恢复为E级;胸背痛VAS评分由术前7.0±1.8分缓解为术后2.4±0.6分,至末次随访时为1.4±0.4分;术前后凸为11°~82°(31.0°±11.6°),术后即刻为2°~46°(18.2°±9.6°),后凸矫正10°~36°(13.0°±8.3°),末次随访时后凸为3°~56°(22.5°±8.1°),后凸丢失1°~11°(4.3°±0.8°);术后6个月10例(56%)获得骨性融合,术后1年17例(94%)获得融合,术后2年所有病例均获得融合,骨融合发生较慢主要见于2个以上运动节段病椎切除重建的病例;支撑体下沉发生11例(61%),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下沉0~6mm(3.0±0.7mm),1例椎旁脓肿复发和窦道形成,经过换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加强营养、换药等处理治愈。结论:经过5年以上的长期随访证实,n-HA/PA66椎体支撑体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前柱重建。
修鹏宋跃明李涛杨曦周忠杰王亮刘浩刘立岷龚全曾建成孔清泉
关键词:脊柱结核前路手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共面排列三维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初步疗效
宋跃明周春光修鹏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裴福兴
加速康复外科在OLIF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1 月,我院采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 (单节段) 患者 120 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 (60 例) 和实验组 (ERAS 组,60 例),分别对患者围术期采取脊柱外科常规管理和 ERAS 管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术前及术后疼痛,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术前术后腰椎的功能。末次随访时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完成减压融合固定操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中出血量 (37.7±5.5)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0.7±2.6) h,住院时间(6.9±0.7) 天;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49.4±8.6)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7.3±3.2) h,住院时间(9.8±1.9) 天,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3 天 [VAS (3.72±1.16),ODI (34.46±8.63)]、术后 1 个月 [VAS (2.16±0.35),ODI (25.7±7.15)] 随访时 VAS 及 ODI 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 3 天 VAS (4.86±1.58),ODI (43.16±7.13);术后 1 个月 VAS(3.34±1.01),ODI (32.6±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12 个月 (末次) 随访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错误、血管损伤、神经根撕裂等,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病例,无术后再住院病例。ERAS 组 (3 / 60,5.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1 / 60,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杨志强曾建成李涛龚全刘立岷修鹏周忠杰薛镜王朝杨宋跃明刘浩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椎管狭窄加速康复外科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体支撑体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44~72岁,平均58.6岁。随访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及三维CT评估支撑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生理弧度及支撑体下沉。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支撑体的安放固定,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6个月,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6、9个月的JOA改善率分别为78.8%、83.4%、83.3%。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颈椎序列、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以及支撑体的位置维持良好,人工椎体无下沉、移位。结论n-HA/PA66椎体支撑体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序列和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进行颈椎退变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修鹏刘立岷宋跃明王祥张凌汉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刘浩陈日高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羟基磷灰石人工椎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