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斌
- 作品数:13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RGD多肽修饰同种异体骨表面密度的放射性示踪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125I标记RGD多肽的放射性示踪方法测定RGD多肽在同种异体骨片表面的枝接密度的可行性。探寻RGD多肽反应浓度对表面密度的影响,获得RGD表面密度与反应浓度的关系曲线。方法用放射性^125I对人工合成的含RGD八肽(EPRGDNYR)进行标记反应,并测算比放射性。将标记后的省I-RGD作为放射性探针加入设计浓度分别为0.01mg/ml、0.10rag/ml、0.50mg/ml、1.00mg/ml、2.00mg/ml、4.00mg/ml的RGD反应液。以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二亚胺为交联剂,将预制的同种异体骨片置于不同设计浓度的RGD反应液中进行枝接反应。通过测定反应后的异体骨片的放射性和表面积,计算异体骨片表面RGD多肽的枝接密度,评价RGD多肽反应浓度对表面密度的影响并绘制二者的关系曲线。结果通过放射密度1-计数器的测定发现,^125I能够成功标记于RGD多肽。以含有^125I-RGD的不同设计浓度的RGD反应液与预制的同种异体骨片进行枝接反应后,发现同种异体骨片具有放射性,说明RGD多肽已经成功枝接于异体骨片。经分析发现RGD多肽的表面密度随反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RGD多肽的表面密度与其反应浓度间定量相关,随反应浓度的增长,表面密度逐渐趋于饱和值。
- 侯晓斌胡永成何锦泉
- 关键词:肽类放射性示踪剂碘放射性同位素
- 后踝骨折手术入路选择探讨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临床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3例。根据踝关节三维CT进行Haraguchi分型,其中HaraguchiⅠ型54例、HaraguchiⅡ型16例、HaraguchiⅢ型13例。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相应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HaraguchiⅠ型、HaraguchiⅢ型采用后外侧入路;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根据是否合并内踝骨折分别采用后内侧入路和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术后2周、4周、12周、6个月、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像。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和SF-36分别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83位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4±6.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8.6±4.2)周。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1~100分,平均(88.4±8.4)分;获优67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为97.59%。SF-36生理评分31.6~69.2分,平均(48.4±4.8)分,SF-36心理评分28.6~64.5分,平均(45.8±3.5)分。术后踝关节慢性疼痛1例,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踝关节疼痛可缓解。术后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1例,经伤口换药后延迟愈合。所有病例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根据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及骨折解剖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后外、后内、跟腱旁后内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获得满意手术效果。
- 杨国跃江汉刘智陈志清侯晓斌张洪
- 关键词:踝关节后踝骨折手术入路
- 弯角穿刺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终板骨折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弯角穿刺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伴终板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5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伴终板骨折患者资料, 均采用PKP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 均为单一椎体骨折。根据穿刺器的形状分为弯角穿刺针组和直角穿刺针组。弯角穿刺针组28例, 男7例、女21例, 年龄(71.8±7.8)岁(范围60~84岁), 骨折椎体分布:T_(11) 3例、T_(12) 5例、L_(1) 6例、L_(2) 5例、L_(3) 3例、L_(4) 4例、L_(5)2例;直角穿刺针组30例, 男8例、女22例, 年龄(73.2±8.4)岁(范围61~88岁), 骨折椎体分布:T_(11) 3例、T_(12) 5例、L_(1) 7例、L_(2) 4例、L_(3) 4例、L_(4) 5例、L_(5) 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 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4.7±2.9)个月(范围12~24个月)。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渗漏率(18%, 5/28)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3%, 7/3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 P=0.607);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使用量和手术时间[(5.0±0.5) ml、(55.2±6.9) min]均高于直角穿刺针组[(3.4±0.6) ml、(42.9±3.6)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弯角穿刺针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1.0)分、(2.6±1.5)分]和ODI(27.5%±9.7%、28.7%±11.3%)均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7±1.0)分和(4.5±1.1)分, 31.8%±10.5%和43.1%±13.4%];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5.5°±3.5°、术后18.4°±1.6°、末次随访时20.5°±4.9°;骨折椎体高度术前(14.2±1.9) mm、术后(21.5±2.2) mm、末次随访时(20.1±3.6)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后凸Cobb角降低、骨折椎体高度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4.4°±3.6°、术
- 王铜浩侯晓斌刘智韩立强田永刚郭树章
-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 一种hto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姿势固定辅助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hto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姿势固定辅助装置,涉及医疗领域,包括套筒、调节杆和按摩头,所述套筒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防滑垫,所述固定板的底部活动插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套筒的内部活动插接...
- 王铜浩李成龙颜培培田永刚郑金鑫侯晓斌
- 文献传递
-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1年
-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退行性疾病,其自然进程绝大多数起始于内侧间室的磨损和退化,而原因被认为与胫骨机械轴与胫骨平台关节线之夹角所形成的轻度内翻有关,这使得人体在直立和步行时,负荷大部分集中于内侧间室,且内翻程度越明显,内侧间室承担的载荷也就越大。针对这一病理机制,逐步发展出了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治疗的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 侯晓斌
-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截骨术病因治疗内侧间室退行性疾病
- 一种张力牵引弓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张力牵引弓,包括主杆,所述主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弧形连接杆,所述第二弧形连接杆的一端焊接有第一螺纹套,所述第一螺纹套上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上安装有第一橡胶把手,所述主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弧形...
- 陈志清侯晓斌霍建新
- 文献传递
- 同种异体骨共价枝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对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共价枝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多肽对大鼠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以RGD多肽在同种异体骨片表面进行共价枝接反应,用X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进行表面分析,以大鼠成骨细胞在骨片表面进行组织培养,MTT法及细胞计数法评价成骨细胞的黏附效力及增殖活性,通过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结果以碳二亚胺(EDC)为交联剂能够将RGD多肽有效固定于同种异体骨片表面,成骨细胞在同种异体骨片表面培养4 h、20 h后,实验组细胞黏附效力(0.322±0.014、0.447±0.030)均明显强于对照组(0.240±0.012、0.337±0.048),培养4 d、6 d、8 d后,实验组成骨细胞增殖情况(0.510±0.054、0.612±0.075、0.629±0.098)亦强于对照组(0.405±0.054、0.340±0.030、0.339±0.018)。结论RGD多肽共价修饰同种异体骨能够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 胡永成侯晓斌何锦泉谈志龙
- 关键词:肽类成骨细胞
- 膝关节手术辅助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膝关节手术辅助装置,包括标尺、上体、下体、移动杆和旋转体,上体包括杆件、安装块和上垫片,杆件下部形成柱状空间;下体包括本体和下垫片,本体一侧外壁上形成凹槽;本体中心形成贯通的空腔;凹槽和空腔之间贯通形成限...
- 侯晓斌杨国跃
- 文献传递
- 联合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7月—2020年6月,本科采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29例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2~123 min,平均(85.2±18.7)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47.4±23.8)ml,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5~34个月,平均(20.1±3.5)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AOFAS评分、VA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均逐渐改善(P<0.05)。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质量,优24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0%。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末次随访时,3例踝关节退变评级为1级,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骨折端显露充分,利于骨折复位及固定,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陈伟郑金鑫侯晓斌冯凤辉
- 关键词:后踝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
- 骨组织工程材料RGD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目前用于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陶瓷、生物衍生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而各种材料都因其自身特性的限制,无法完全达到自体骨的功能,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形成优良的骨整合,主要原因是材料表面对成骨细胞缺乏有效的黏附能力,从而影响骨愈合过程。因此对材料进行必要的修饰,以提高表面生物活性,从而利于细胞的有效黏附,并促进其扩展、增殖和分化就成为了骨组织工程的一个研究热点。
- 侯晓斌胡永成
-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材料表面修饰RGD生物衍生材料成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