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乌铁红

作品数:59 被引量:640H指数:16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8篇旅游
  • 18篇旅游地
  • 9篇旅游者
  • 7篇草原
  • 6篇旅游地意象
  • 6篇城市
  • 5篇旅游资源
  • 4篇文化
  • 4篇景观
  • 3篇地方依恋
  • 3篇入境旅游
  • 3篇旅游地形象
  • 3篇旅游经济
  • 3篇旅游形象
  • 3篇民族
  • 3篇景区
  • 3篇九寨沟风景区
  • 3篇国内旅游
  • 3篇风景
  • 3篇风景区

机构

  • 52篇内蒙古大学
  • 14篇内蒙古师范大...
  • 12篇南京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2篇呼伦贝尔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江西财经大学
  • 2篇九寨沟风景名...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内蒙古商贸职...
  • 1篇英属哥伦比亚...
  • 1篇集宁师范学院
  • 1篇内蒙古财经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9篇乌铁红
  • 14篇李文杰
  • 10篇张捷
  • 5篇尹铎
  • 4篇张宏磊
  • 4篇曹靖
  • 4篇王公为
  • 4篇林斐斐
  • 3篇王晶
  • 2篇王岚
  • 2篇杨效忠
  • 2篇杨青霞
  • 2篇蔡永寿
  • 1篇呼格吉勒图
  • 1篇董晓莉
  • 1篇李晓佳
  • 1篇董雪旺
  • 1篇刘倩
  • 1篇刘泽华
  • 1篇钟静

传媒

  • 10篇干旱区资源与...
  • 8篇内蒙古大学学...
  • 5篇内蒙古师范大...
  • 4篇人文地理
  • 4篇旅游学刊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北方经济
  • 2篇2014《旅...
  • 1篇内蒙古科技与...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地区旅游集散地等级指标体系构建
2018年
旅游集散地与景区、交通线路是旅游目的地的有机组成。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集散地对旅游者的中转集散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对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文章基于旅游集散地的功能特点,以中心地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区域空间范围内旅游集散地等级划分的研究思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法合成原理对内蒙古旅游集散地中心性指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综合考虑各盟市的经济、服务、交通、资源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经过两次对中心性指标重置,确定呼和浩特市和呼伦贝尔市为一级旅游集散地,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为二级旅游集散地,满洲里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兴安盟、二连浩特和阿拉善盟为三级旅游集散地。以此为基础,构建五大旅游集散地等级指标体系,即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服务功能、交通可达性指数、旅游资源综合指数。文章拓展了从整体角度构建旅游集散地等级体系的评估方法。
赵亚琼乌铁红
关键词:旅游集散地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产业城市旅游地
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对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被引量:15
2015年
城市雕塑景观作为最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之一,研究其象征意义对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可分为地方文化、政治意义以及情感意义三个维度;2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可分为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且地方依赖大于地方认同;3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会影响居民对城市新区地方依赖,进而影响地方认同;另外象征意义也会直接对地方认同产生影响;同时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三个维度两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尹铎乌铁红唐文跃林斐斐
关键词:城市新区地方依恋
文化濡化与涵化视角下高校文旅创新创业实践课内容建构研究
2024年
文旅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是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旅游实践课程,对学生旅游实践力、旅游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基于文化濡化和涵化的含义剖析及其教学实现路径解析,提出文旅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是全民创业环境适应性延续和课程能效提升过程。以内蒙古大学为实证案例,以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创业氛围变革并通过课程体系体现地域特色和自主创新为目标,从基础环境和课程本体两方面搭建高校文旅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内容建构框架。对现有相关课程改革有一定启示,同时形成文旅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及内容研究的一个主题领域。
任凯乌铁红卫银栋
关键词:文化濡化文化涵化教学体系课程模式
地理学视域下旅游地意象感知的时空特性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内容和主题,理解旅游者如何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构建真实世界的形象,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基于地理学的区域分异、目的地生命周期、地方感以及空间认知等理论对旅游地意象时空特性的解读可见,旅游地的区位、地理空间界限、空间结构、空间尺度的大小、空间的等级层次规律、区域分异等等空间的属性必然要被旅游者感知到,使旅游地意象具有了空间属性。旅游地意象的空间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结点、区域和标志。在旅游地不同的演化阶段,旅游地意象随之演化。地方感是旅游地意象策划的基础,并与旅游地意象相互影响。
乌铁红闫立杰王汉祥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意象
试论高校旅游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被引量:3
2005年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地理学应合理构建旅游地理学课程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与重点;根据时代特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乌铁红李文杰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地理课程建设与改革
旅游虚拟社区成员的参加动机对其契合行为的影响——以户外旅行俱乐部为例被引量:9
2019年
虚拟社区已成为当代旅游者的重要活动空间,他们在社区中展开发布信息、组织活动、寻求帮助、分享生活等非交易行为(即契合行为),厘清旅游虚拟社区的参加动机及其与契合行为间的关系对于旅游虚拟社区的经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户外旅游虚拟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尝试明晰人们参加旅游虚拟社区的主要心理动因,并探索户外旅游虚拟社区中参加动机对于成员契合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可划分为4种:自我成就、社交、学习和实际好处;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对于契合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仅对态度契合具有直接影响;群体认同是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对契合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路径;契合行为的完全实现,必须要以达成态度契合为前提;旅游虚拟社区成员'参加动机-群体认同-态度契合-行为契合'的关系链条得以明晰,探索出从参加动机到契合行为的一般性普适路径。本文丰富了旅游虚拟社区契合行为研究,对旅游虚拟社区的经营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周泽鲲乌铁红唐文跃
关键词:旅游虚拟社区户外旅游
鄂温克旗旅游资源分区开发的构想被引量:1
2002年
本文依据旅游资源分区的基本原则 ,对鄂温克旗旅游资源进行了具体分区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各区在不同时期的开发方案。
李文杰乌铁红呼格吉勒图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新探被引量:12
2007年
城市旅游形象已经成为市场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研究内容的趋向性日益明显,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特点捕捉得愈来愈准确,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设计模式。但在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中还是表现出了以下问题:区域形象替代城市旅游形象、区域背景资源争用、旅游形象口号指代不明、忽视了旅游形象感知主体的多元性、旅游形象设计时横向比较研究少。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时需注意合理定位城市职能,兼顾旅游导向性;基于城市的特色,把握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延续历史剖面,寻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亮点;凸显民族文化截面,展示形象符号;突出以人为本,倡导天人合一。
乌铁红
关键词:城市旅游形象
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旅游发展观的比照被引量:5
2008年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自然观是处理天人关系的规范。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视角来审视生态旅游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意蕴,将中国传统自然观作为生态旅游的立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比照天人合一与生态旅游的天人系统;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万物皆道与生态旅游平等共生观;天地伦理观与生态旅游的生态道德责任以及节俭朴素与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观等五方面,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李文杰乌铁红张宏磊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旅游
旅游地意象形成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13年
旅游供给方发射性因素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源的影响、目的地节事活动等的影响、旅游地居民与旅游地属性的影响。来自需求方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动机、文化差异与地理来源、熟悉程度与旅游体验对旅游地意象形成的影响等。而国内有关此类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成果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尚待拓展。
乌铁红
关键词:旅游地意象影响因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