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文霞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黏膜
  • 2篇舌癌
  • 2篇舌黏膜
  • 2篇细胞
  • 2篇癌变
  • 2篇SD大鼠
  • 1篇第二恒磨牙
  • 1篇性能研究
  • 1篇亚群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 1篇增殖细胞核
  • 1篇增殖细胞核抗...
  • 1篇生存素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性能
  • 1篇凝固
  • 1篇凝固时间
  • 1篇平阳霉素
  • 1篇平阳霉素治疗

机构

  • 8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1篇厦门市医药研...

作者

  • 8篇黄文霞
  • 7篇陈作良
  • 3篇陈宏柏
  • 2篇刘学勍
  • 2篇邓冠红
  • 2篇危薇
  • 2篇詹俊彦
  • 2篇冯祖德
  • 2篇郑燕芬
  • 1篇郑晓斌
  • 1篇王梅兰
  • 1篇陈晓玲
  • 1篇晁鹏丽
  • 1篇程筠
  • 1篇陈小玲
  • 1篇黄亦琦
  • 1篇黄琼
  • 1篇杨天赐

传媒

  • 4篇临床口腔医学...
  • 2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芪蓝颗粒对SD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PCNA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中药芪蓝颗粒阻癌抑癌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A、B、C、D组用0.002%4NQO制备大鼠舌癌变模型,其中B、C、D组在制备模型的同时,用不同剂量芪蓝颗粒进行干预,A组为模型对照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于中药干预的9、18、27、36周时分别处死7只动物,取舌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A组总体癌变率高达39.29%,明显高于B(14.29%)、C(3.57%)、D(14.29%)组(P<0.05)。而A组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CNA蛋白没有阳性表达,11例异型增生组织中8例阳性表达,11例口腔癌变组织则全部为阳性表达。A组中PCNA的表达从正常口腔黏膜→各级异型增生→癌变,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异常增生舌组织中,A组的PCNA阳性表达率为8/11,显著高于B(6/15)、C(4/14)、D(3/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舌癌组织中,A组与中药干预组之间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体实验动物中,A组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中药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PCNA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芪蓝颗粒具有明显的抑癌阻癌效果,可能通过下调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进而降低细胞增殖能力,起到阻断癌变的作用。
陈作良郑晓斌黄文霞陈宏柏邓冠红程筠
关键词:SD大鼠舌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2008年厦门市中小学生恒牙龋病抽样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调查厦门城乡中小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监测工作的需要以及厦门地区中、小学生恒牙龋病流行趋势及现状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按照《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实施方案》中口腔检查的标准,对厦门城乡中、小学生12、14、17年龄组进行口腔健康调查,共1404名学生,其中男性686名,女性718名。采用SPASS 12.0数据软件统计和分析。结果厦门地区中、小学生12、14、17年龄组恒牙总患龋率为48.08%,其中恒牙深龋与浅、中龋构成比率分别为16.53%、83.47%,而充填率仅为15.84%;DMFT总均数为1.38,其中DMFT均数≥1的人数占75.94%,DMFT均数≤3的人数占24.06%。12岁年龄组患龋率为40.16%。结论厦门地区中、小学生恒牙龋病流行趋势较全国其它城市广,其流行程度则较轻。浅、中龋与深龋构成比,浅、中龋是深龋的5倍,DMFT均数≥1是DMFT均数≤3的3倍。第二恒磨牙龋与第一恒磨牙龋构成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因此,实现龋病预防三早,重视第二恒磨牙开展窝沟封闭具有实际意义。
黄文霞余红尹路
关键词:恒牙第二恒磨牙窝沟封闭
复方芪蓝合剂对平阳霉素治疗实验性癌的增效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寻找一种与抗癌药物合并使用的增效药物。方法:用5%DMBA涂擦金黄地鼠颊囊诱发颊癌后,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肌注治疗实验性癌的同时,用复方芪蓝合剂灌胃,观察其减轻抗癌药物毒副作用以及抗癌的增效作用。结果:实验组动物的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芪蓝中药制剂与抗癌药物合用对抗癌药物有增效作用,而且可以减轻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
陈作良詹俊彦陈宏柏黄文霞
关键词:中药平阳霉素化疗
芪蓝颗粒干预大鼠舌黏膜癌变的Survivin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芪蓝颗粒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癌变的抑制及对生存素基因的影响。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低、中、高剂量中药干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癌变,同时给予芪蓝颗粒干预癌变过程,取9、18、27、36周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这150例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结果:27、36周时,不同组癌变率差异明显(P<0.05),B、C、D组的癌变率均低于A组,C组的癌变率最低。在舌异常增生和癌组织中,中药干预组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芪蓝颗粒有确切的抑制口腔癌变功效,对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是其抑癌机制基础之一。
陈作良黄文霞郑燕芬黄亦琦王梅兰邓冠红
关键词:SD大鼠癌变生存素
生物型纳米根管封闭剂的制作与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以磷酸钙骨水泥为原料制备一种生物型纳米根管封闭剂,并对其理化性质、显影效果及对感染根管优势菌的体外抑菌能力进行研究。方法:根据ISO 6876:2001(E)口腔生物材料标准,测定其流动性、凝固时间和晶粒大小,测定不同显影剂比例的材料的显影效果。采用NCCLs推荐的厌氧菌药物敏感试验,用琼脂稀释法研究其对内氏放线菌、厌氧消化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应用染色渗漏法测定20颗离体牙的封闭效果,并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进行比较。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调和后的新型纳米根管封闭剂固化后的终产物为羟基磷灰石,晶粒大小为279nm,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操作时间大于30min,凝固时间为(1.0±0.5)h(可调控)。其显影效果良好。MIC≤0.156~0.312。试验组染色渗漏深度显著小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组(P<0.01)。结论:制备的材料符合新型纳米根管封闭剂的要求。
陈作良危薇冯祖德刘学勍陈晓玲黄文霞
关键词:根管封闭剂磷酸钙骨水泥流动性凝固时间抗菌性微渗漏
芪蓝颗粒对大鼠舌黏膜癌变模型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芪蓝颗粒对大鼠舌黏膜癌变模型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并探讨其阻癌抑癌的免疫学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五组(A、B、C、D、E组),A、B、C、D组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黏膜癌变,A组不作干预,作为阳性对照;B、C、D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芪蓝颗粒干预癌变过程,9、18、27、36周取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取新鲜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样本全血中CD3+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百分比,CD4/CD8比值及NK细胞。E组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多元方差分析表明,各组及各病理分级的CD3+细胞、CD4+T细胞百分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芪蓝颗粒干预组的CD3+、CD4+水平介于正常组与癌变模型组之间,统计表明:E组>C组>A组(P<0.05)。结论:芪蓝颗粒有阻癌抑癌作用,能降低致癌剂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稳定CD3细胞水平,主要是通过稳定CD4+辅助性T细胞的水平,增强机体的防癌能力。
黄文霞陈作良郑燕芬詹俊彦杨天赐晁鹏丽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舌癌
微波辐射治疗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用WB-100型微波多功能机对362例口腔黏膜病进行治疗,观察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虽然不同的黏膜疾病对微波治疗的反应不同。但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微波辐射治疗口腔黏膜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陈作良陈宏柏黄文霞黄琼
关键词:微波口腔黏膜疾病
生物型纳米根管封闭剂的生物学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对磷酸钙骨水泥为原料制备的生物型纳米根管封闭剂进行体外生物学性能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致敏性实验:依照GB/T16886.10-2005和GB/T16886.12-2005技术标准测定;细胞毒性实验:依照GB/T16886.5-2003技术标准,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依照YY/T0127.10-2001技术标准测定。结果:生物型纳米根管封闭剂无致敏性,不导致染色体畸变,具有轻度细胞毒性。结论:生物型纳米根管封闭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刘学勍陈作良冯祖德陈小玲黄文霞危薇
关键词:生物学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