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霞 作品数:23 被引量:168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世纪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完全性肠梗阻老年患者诱因、排便特点及排便自我管理经验分享 邸岩 高炳霞 齐颖 宋丹萍 苗丽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反流的特点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反流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01/2013-12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8例,入组年龄为60-85岁,试验入组标准为症状符合蒙特利尔Ⅲ会议共识,反流组12例(男8例,女4例),非反流组为正常人16例(男10例,女6例).所有入组者均行胃镜或消化道造影、食管测压及24 h pH-Z监测.数据为正态分布者,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反流组和非反流组年龄分别为67.92岁±9.88岁和64.94岁±7.38岁(P>0.05).下食管括约肌长度分别为反流组:3.14 cm±1.46cm,非反流组:3.13 cm±0.84 cm(P=0.983).反流组直立位胃食管反流次数多于非反流组(10.85±12.89 vs 0.75±0.889,P=0.01),仰卧位的胃食管反流次数两者间无明显差别(10.28±22.35 vs 0.36±0.58,P=0.024).食管近端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在反流组和非反流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P=0.036),而非酸反流在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18).食管远端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及非酸反流次数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72,P=0.197,P=0.067).食团胃酸暴露于立卧位及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均较正常人偏低,但在反流组和非反流组间无统计学差别,LES长度也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反流组直立位酸反流次数比非反流组频繁,仰卧位无显著性差异.反流组患者食管近端酸反流、弱酸反流较非反流组次数频繁,非酸反流两组间无差别. 邸岩 高炳霞 马进玉 齐颖 宋丹萍 苗丽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测压 胆管系统肿瘤引起门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表现: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总结分析胆管系统肿瘤引起门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胆管系统肿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引起门脉高压的特征,并综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胆管系统肿瘤分别为肝门部胆管癌及胆囊颈管癌,于术后半年至1年出现门脉高压,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分别以上消化道出血及腹痛为首发症状,并分别于发现门脉高压后6个月、2个月出现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复发。结论胆管系统肿瘤是引起门脉高压的少见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且术后出现门脉高压表现高度提示肿瘤复发,预后不良。 宋丹萍 高炳霞 岳云龙 齐颖 邸岩 石志华关键词:胆管肿瘤 肝硬化 LDRf分型法在肠道异位静脉曲张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LDRf分型法在肠道异位静脉曲张(Ec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近年经内镜确诊肠道EcV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35~79岁,平均56岁。EcV病因:肝硬化11例,肝外门脉梗阻4例... 姜国俊 吴静 林香春 蔺武 魏南 高炳霞 王沧海文献传递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合并病毒性肝炎2例 被引量:9 2008年 我院收治小肠淋巴管扩张症2例,均为慢性病程,合并病毒性肝炎,表现浮肿、腹胀、腹泻.辅助检查提示低蛋白血症,白蛋白及球蛋白均显著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降低.内镜检查发现小肠黏膜肿胀,皱襞增粗,绒毛水肿,表面可见乳白色乳糜样物质附着,并可见绒毛顶端乳白色囊泡样改变.2例均发现纵行糜烂.病理见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及肉芽肿. 林香春 吴静 高炳霞 沈文斌关键词: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蛋白丢失性肠病 病毒性肝炎 普通窄带成像内镜对结直肠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分析普通窄带成像(NBI)内镜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与腺瘤腺管及微血管特征的差异,评价NB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将普通内镜下诊断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证实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者纳入研究并进行NBI内镜检查.将腺管形态参照改良的工藤分型法分为A型和B型.将微血管形态分为3型,无微血管判为Ⅰ型,微血管沿腺管开口排列、粗细均匀判为Ⅱ型,微血管粗细不均、排列紊乱判为Ⅲ型.比较增生性息肉和腺瘤NBI图像中腺管形态和微血管形态特征的差异,同时对无放大NBI图像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87例患者的107个息肉(腺瘤73个、增生性息肉34个)进行普通NBI内镜检查.腺瘤组息肉最大径和表面分叶者比例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组(P值分别=0.0023和0.0047).腺瘤组中B型腺管形态[86.3%(63/73)]及Ⅱ或Ⅲ型微血管形态[82.2%(60/73)]者较多.以B型腺管形态、Ⅱ型或Ⅲ型微血管中任一特征诊断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3%、82.4%、92.5%.以B型腺管形态联合Ⅱ型或Ⅲ型微血管诊断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2%、91.2%、77.6%.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平均Kappa值为0.761.结论 普通NBI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和增生性息肉的微血管特征和腺管特征存在差异,依据以上两方面可在NBI内镜下实时初步鉴别腺瘤和增生性息肉. 刘红 吴静 林香春 高炳霞 魏南 姜国俊 王沧海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腺瘤 息肉 毛细血管 年龄、性别及肥胖与大肠腺瘤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年龄、性别及肥胖对大肠腺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顺序选择105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其中结肠镜下发现一个或多个大肠息肉并经病理证实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的38例为腺瘤组,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或病理仅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的67例为对照组;并在结肠镜检查前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结果腺瘤组有较高的男性比例,而且腺瘤组年龄、腰围及腰臀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论男性或女性,60岁以上者腺瘤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腺瘤组与非腺瘤组间体质指数(BM 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大肠腺瘤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60岁以上者发生率较高;②男性的发生率较女性高;③BM I与腺瘤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关系,但腰围及腰臀比高者腺瘤发生率高,提示腹型肥胖在大肠腺瘤发生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高炳霞 林香春 刘红 吴静 常岩芹 郭晶 貟世平 卢月霞关键词:大肠腺瘤 年龄 性别 肥胖 窄带成像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010年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组织类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125例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诊断结肠息肉样病变173个,根据腺管开口形态及NBI下血管分型判定该病变为肿瘤性病变(结肠腺瘤、结肠癌)或非肿瘤性病变,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判定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NBI下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4.83%、91.23%、93.64%)以及隐窝形态结合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5.69%、96.49%、95.59%)显著高于常规内镜(80.17%、84.21%、81.50%)(P〈0.05).血管形态鉴别腺瘤与结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为86.90%、100.00%、87.93%.结论 NBI模式下结肠镜检查对息肉样病变的肿瘤性、非肿瘤性,结肠腺瘤、结肠癌的鉴别优于常规内镜检查,接近病理学检查. 林香春 吴静 魏南 高炳霞 姜国俊 蔺武 王沧海 刘红关键词:结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窄带成像技术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消化系统表现特点 2010年 目的总结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消化系统表现特点,为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指导。方法住院明确诊断为结缔组织病的377例患者,记录并分析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及特殊检查结果。并比较有、无消化系统症状组间的临床特征。结果本文共计200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占53.05%,各类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者占33.33%~79.41%,以腹痛、体质量下降、口腔溃疡为主要表现,其次为腹泻、吞咽困难、纳差、腹胀。与无消化系统症状组比较,有消化系统症状组中,SLE较多,其次为白塞氏病及皮肌炎,合并肝功异常及血小板减少比例较高。结论对主诉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应考虑到结缔组织病可能,并予以积极的检查和治疗。 高炳霞 段丽萍关键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肌炎 白塞氏病 药物性肝损伤15年病因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15年来住院患者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类型变化规律、临床特点、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非消化专业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至2009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的119例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 王沧海 宿慧 吴静 林香春 魏南 高炳霞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 病因分析 药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