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婉菱 作品数:43 被引量:168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后肺组织MD-2的表达及意义 2012年 目的观察自体肝移植后肺组织病理变化及MD-2、TLR2/4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n=6)和移植肝脏再灌注后4、8、16、24小时组(M4、M8、M16和M24组,每组n=6)。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Q-PCR法检测MD-2、TLR2/4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MD-2、TLR2/4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肺组织TNF-α和IL-6浓度。结果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移植组表现为肺间质明显出血、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多,以肝脏再灌注后8小时最为明显。与S组相比,M4、M8、M16组肺组织MD-2、TLR2和TLR4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在肝脏再灌注8小时时达到高峰。与S组比较,M8、M16和M24组肺组织匀浆的TNF-α和IL-6浓度显著升高,在肝脏再灌注8小时时达到高峰。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肺组织MD-2、TLR2和TLR4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上调,TNF-α和IL-6浓度升高,可能对肝移植急性肺损伤起重要作用。 高婉菱 王艳玲 张瑷兰 黑子清 池信锦关键词:自体肝移植 急性肺损伤 髓样分化蛋白-2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针式腹腔镜精索静结扎术 2002年 高婉菱 马武华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动脉血气分析 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损伤的动态观察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的作用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损伤的规律以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35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肝移植后4h组、肝移植后8h组、肝移植后16h组、肝移植后24h组,每组7只,其中假手术组只进行开腹和血管分离,其余各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相对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氧化损伤和抗氧化物的含量变化,分析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损伤的规律及特点。同时检验移植肝Nrf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后8h,大鼠移植肝损伤最为明显,过氧化氢、羟自由基和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显著下降。随后,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物活性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肝脏损伤逐渐修复。肝移植术后大鼠肝组织Nrf2蛋白的表达从术后4h即开始明显升高,肝移植术后8、16、24h肝组织Nrf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结论大鼠肝移植术后8h肝脏损伤最为明显,而后逐渐恢复。移植肝的损伤程度与活性氧水平以及抗氧化物活性的下降趋势高度一致。而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与Nrf2的高表达上调了抗氧化物的含量密切相关。 原冬冬 高婉菱 李晓芸 王艳玲 黑子清关键词: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羟自由基 过氧化氢酶 患者自控镇静的研究进展 2001年 高婉菱 马武华关键词:患者自控镇静 巴比妥 药物选择 CPAP对化疗后单肺通气时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新的持续气道正压(CPAP)系统,对肺癌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时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22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CPAP组(B组),每组各11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P=0.2 kPa),仰卧双肺通气20 min,仰卧单肺通气20 min,侧卧单肺通气30 min,60 min,于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分别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于单肺通气后30 min和60 min时,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1),B组分流率(Qs/Qt)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马武华 关健强 高婉菱 吴一龙 黎尚荣 周少丽关键词:CPAP 正压呼吸 肺通气 体外膜氧合作用 氧化亚氮在单肺通气时对肺内氧合和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应用氧化亚氮持续气道内正压在单肺麻醉时对病人氧合、肺内分流和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 2 2例 ,美国麻醉医生协会 (ASA)Ⅰ -Ⅲ级 ,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和N2 O组 (B组 ) ,每组 11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 ,B组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N2 O (压力 2cmH2 O) ,并在仰卧双肺通气 2 0min ,仰卧单肺通气 2 0min ,侧卧单肺通气 2 0min、4 0min和关胸时 ,分别采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分流率 (Qs/Qt) ,同时监测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在单肺麻醉后 2 0min、4 0min时 ,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B组分流率 (Qs/Qt)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 ,单肺麻醉后 4 0min时B组乳酸含量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结论 :单肺麻醉期间 ,非通气侧持续给予N2 O (压力 2cmH2 O) ,有助于提高氧合 ,减少肺内分流 。 马武华 高婉菱 吴一龙 罗刚健 黎尚荣 关健强关键词:氧化亚氮 肺通气 氧合 乳酸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术后应用右旋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的镇痛镇静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留置气管导管后右旋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的镇静镇痛作用,并与常规镇静镇痛方法的比较。方法随机将60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术后留置气管导管的患者分为3组,即芬太尼组、右旋美托咪啶组和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观察比较3组患者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镇静-躁动SAS评分,以及OAA/S镇静评级;留取患者血标本,进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比较。结果 (1)术后6 h内及拔管前PH评分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与芬太尼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与右旋美托咪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镇静-躁动SAS评分与OAA/S镇静评级结果一致:术后6 h内及拔管前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与右旋美托咪啶组分别与芬太尼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与右旋美托咪啶组的术后6 h内及拔管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右旋美托咪啶组、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分别发生1例和2例术后恶心呕吐症状,芬太尼组则有6例,右旋美托咪啶组与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分别与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对于IL-8的检测结果,右旋美托咪啶组与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比较,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旋美托咪啶组与芬太尼+右旋美托咪啶组分别同芬太尼组比较,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对于术后留置气管导管的UPPP患者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并显著降低呕吐发生率,对于炎症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并未显著影响血氧饱和度,可以安全有效地帮助患者耐受气管导管刺激和减轻伤口疼痛,促进患者的预后。 钟瑞琼 吴秋瑜 黄珍 宋福荣 高婉菱关键词:右旋美托咪啶 芬太尼 UPPP 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形态学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2013年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形态学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可能机制。方法重型肝炎及健康自愿者各20名,观测2组血小板形态学参数(Plt、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肝脏损害的相关指标及凝血功能亦被观测。结果重型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25.08±7.4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6.42±12.50)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型肝炎患者Plt(79.3±44.0 vs222.5±47.9)、血小板压积(0.08±0.04 vs 0.22±0.05)明显降低,但平均血小板体积(11.19±1.02 vs 9.89±0.90)增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0.72±0.19)较正常对照组(0.59±0.16)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其形态学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显著不同;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增高可能是血小板功能缺陷的机制之一。 罗晨芳 高婉菱 张富程 黑子清关键词:肝炎 血小板 线粒体 膜电位 平均血小板体积 不同液体小容量复苏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肾损伤及其NO和H_2S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小容量复苏对大鼠内毒素休克肾损伤的影响,并观察肾皮质硫化氢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方法】清洁级SD大鼠30只,根据复苏所用液体种类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组)、内毒素休克组(LPS,E组)、75 g/L高渗氯化钠组(LPS+HSS,HSS组)、羟乙基淀粉液130/0.4(万汶)组(LPS+HES,HE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霍姆)组(LPS+HSH,HSH组)。各组在静注LPS(1 mg/kg)30 min后予小容量复苏(4 mL/kg),测量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复苏60min后处死大鼠,取肾标本行病理学及干湿质量比检测,肾皮质匀浆测定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2S)水平。【结果】①内毒素休克大鼠右颈总动脉收缩压进行性下降,予不同液体复苏后血压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HSH效果最为明显;②内毒素休克大鼠肾切片病理观察发现肾小管局部坏死、肾小球足突融合、基底膜有沉积物,复苏组病理改变减轻,HSH组病变最轻;③各组大鼠肾干湿质量比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④内毒素休克组肾皮质H2S浓度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容量复苏后,HES和HSH复苏组肾皮质H2S浓度明显升高,HSH组NO水平明显回落(P<0.05)。【结论】内毒素休克大鼠肾损伤明显,应用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小容量复苏后肾脏病理改变减轻,肾皮质H2S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 罗晨芳 高婉菱 黎尚荣 王艳玲 黑子清关键词:内毒素休克 小容量复苏 肾脏 布托啡诺在全麻后气管拔管期的应用 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在全麻后气管拔管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8~65岁,70kg以下,ASAⅠ~Ⅱ级的全麻病人4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n=20)和曲马多组(n=20)。全麻术毕即进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等待全麻苏醒拔管。布托啡诺、曲马多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0.03mg/kg和曲马多1.5mg/kg静注镇痛。记录病人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吸痰和拔管时的躁动评分,拔管后10min的清醒评分(Ramsay)、舒适评分(BCS)、满意评分及不良反应,病人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所有病人达到Modified Aldrete Score9分及以上则可以离开PACU回病房。结果:布托啡诺组镇痛、镇静满意,镇痛效果与等效剂量曲马多镇痛效果相似;两组对强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不能完全抑制,但布托啡诺组优于曲马多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BCS舒适评分、满意评分相似(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情况亦相似,但布托啡诺组嗜睡率较高,达40%,同时苏醒期痛苦记忆率较低。结论:布托啡诺(最大剂量不超过2mg)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围拔管期的镇痛和镇静,病人舒适、满意。 何玉莲 黎尚荣 高婉菱 黑子清 苏晓璐关键词:布托啡诺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