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伟
- 作品数:101 被引量:693H指数:17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不同封育管理措施对沙质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通过地面调查研究不同封育管理措施对甘肃景泰绿洲边缘沙质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封育和人工抚育措施实施后,研究区沙质草地0-40cm层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含量、单位面积有机碳和全氮储量都明显增加(P<0.05)。(1)和流动沙地相比,封育19年(人工抚育19年)、封育19年(人工抚育5年)、封育10年(自然恢复)沙质草地0-40cm层土壤轻组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70.8%,150.0%,129.2%,0-40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增加372.7%和266.7%,190.9%和183.3%,136.4%和91.7%,土壤轻组干物质量与全土有机碳和氮含量呈高度正相关(r=0.95**)。(2)和流动沙地相比,封育19年(人工抚育19年)、封育19年(人工抚育5年)、封育10年(自然恢复)沙质草地0-40cm层土壤轻组碳和氮储量分别比流动沙地增加422.7%和280.7%,345.7%和232.1%,244.4%和152.1%;全土碳和氮储量分别比流动沙地增加了261g/m2和20g/m2,143g/m2和15g/m2,101g/m2和7g/m2。(3)土壤轻组碳(氮)占全土碳(氮)储量的比例以封育沙质草地高于流动沙地;各封育沙质草地和流动沙地中轻组碳占全土碳的比例都高于轻组氮占全土氮的比例。(4)天然封育+人工抚育措施对沙质草地的影响和改善程度高于纯天然封育措施,它是促进我国北方退化沙质草地恢复的适宜方法。
- 王蕙王辉黄蓉马维伟
- 关键词:沙质草地封育轻组有机碳
- 利用强度对沙地植被恢复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以两种植被恢复状态良好的封育沙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利用强度试验,通过一个生长季的监测,研究了封育沙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封育沙地灌木层各处理的优势种均为沙蒿(Artemisia arenaria DC.)或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其重要值在0.47~0.75之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因不同的封育措施而异,在同一封育措施下利用强度对群落的物种组成无显著影响。(2)两种封育沙地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天然封育沙地>半刈割沙地>全刈割沙地,即随利用强度增加,两封育沙地灌木层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减少趋势,表明随利用强度的增加,使沙地植被所处的环境异质性增加,促使沙地植被向不同方向发展;但在不同的封育措施区利用强度对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影响不同。(3)相同封育措施不同利用强度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均很高,最大值可达到2,但不同封育措施各利用强度的相似指数均小于0.3。群落的相似性指数主要受封育措施影响,而利用强度对其影响不大。(4)两种封育沙地全刈割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小于半刈割处理和对照组,而对照组和半刈割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随利用强度的增加,封育沙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减少;而适度降低盖度,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不大。
- 单立山王辉马维伟王燕王婷婷
- 关键词:刈割利用植被多样性生物量
- 一种耕地残膜滤土回收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耕地残膜滤土回收装置,包括载具,所述载具后侧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远离载具端设有用于初步松土的松土结构,所述松土结构远离载具侧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松土结构端设有用于土膜分离的的...
- 常海刚李广马维伟袁建钰谢明君王小强
- 文献传递
- 刈割利用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长期封育沙地区,通过一个生长季的定位观测,分析研究全刈割和刈割一半两种利用强度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全刈割、半刈割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随着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封育沙地0~80 cm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总体上具有随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在3—7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降低的过程中,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较大,而在7—9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回升的过程中,不同利用处理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则显著减小;不同利用强度下封育沙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0~30 cm土壤层,离地表越近,土壤含水量越低,而在30~70 cm土壤层,则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快速下降的趋势。不同强度的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各深度层的土壤含水量差异大多都表现为: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不刈割处理。表明刈割利用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具有一定的调节改善作用。
- 马维伟王辉王燕王婷婷单立山
- 关键词:刈割土壤水分
- 甘肃省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益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基于甘肃省水土保持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和多项科研成果,确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效面积、蓄水保土指标和措施产投系数,分析了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建国60 a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a来,甘肃省水土保持工作在面上治理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的多项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甘肃省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平台;近30 a来甘肃省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和经济效益累计分别达到1.10×1010m3,5.90×109t和288亿元。最后针对甘肃省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 华荣祥张富田青王有科赵锦梅马维伟
-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面积
- 水文与水资源学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被引量:1
- 2016年
- 在深入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以及该专业与"水文与水资源学"学科的相关性基础上,对"水文与水资源学"在该专业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探索,提出"水文与水资源学"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与该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根据专业需要,将课程体系分为不同模块,分类指导讲解;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并注重结合甘肃区域特色;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杨彩红赵锦梅李广马瑞马维伟
-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 尕海洪泛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0
- 2014年
- 以甘南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内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的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恢复生态学原理和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洪泛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洪泛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均表现为未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重度退化〉中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与未退化洪泛湿地相比,轻度、中度、重度退化洪泛湿地的平均土壤最小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饱和蓄水量较其分别降低19.20%,47.91%,55.11%;11.24%,5.16%,16.49%;11.61%,1.93%,11.84%,非毛管蓄水量表现为重度退化(431.01t/hm2)〉中度退化(393.01t/hm2)〉未退化(303.81t/hm2)〉轻度退化(255.22t/hm2)。(2)各洪泛湿地的土壤平均速效N、P、K、全量N、P、K和有机质(SOM)向表层聚集明显;与未退化洪泛湿地相比,轻度、中度、重度退化湿地的土壤速效N含量分别降低25.91%,34.40%,37.03%,速效P含量分别降低16.91%,32.96%,40.53%,速效K含量分别降低14.48%,33.96%,41.42%,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0.57%,22.01%,22.73%;各湿地的C/N比在17.11~20.69之间,未退化湿地最低;pH变动范围为7.76~7.92,未退化湿地最高。(3)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容重逐渐增加,孔隙度逐渐减小,持水和蓄水性能逐渐降低,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环境趋于恶化。
- 黄蓉王辉马维伟李德钰石小伟
-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 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被引量:18
- 2018年
- 青藏高原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植被不同退化程度样地(未退化CK、轻度退化SD、中度退化MD及重度退化HD)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上植物、凋落物、根系和土壤有机碳,研究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HD外,不同退化程度湿地地上植被碳储量为99.58~205.64 g·m^(-2),根系(0~40 cm)碳储量为56.96~754.37 g·m^(-2),地上、根系碳储量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显著下降,土壤容重随退化程度加剧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植被退化湿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大于对照样地,而凋落物碳储量为17.29~35.69 g·m^(-2),CK和MD均显著高于SD;不同退化程度湿地土壤0~40 cm碳储量为7265.06~9604.30 g·m^(-2),且MD>CK>SD>HD,土壤有机碳储量CK和MD显著高于SD、HD;植被-土壤系统的碳储量为7265.06~10389.94 g·m^(-2),各样地大小顺序为CK>MD>SD>HD,有机碳主要储存于土壤中,占湿地总碳贮量的90%以上,说明适度干扰有利于发挥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 马维伟王跃思李广吴江琪罗永忠陈国鹏
- 关键词:植被退化土壤容重凋落物
-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养分特征——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被引量:16
- 2021年
-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特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麦地、云杉林地、苜蓿地为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采用方差、相关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2.19、0.33和0.48 g·kg^(-1),小麦地和苜蓿地土壤SOC、TN和TP空间变异性较云杉林地偏大。SOC、TN含量为云杉林地>小麦地>苜蓿地,TP含量为云杉林地>苜蓿地>小麦地。土壤SOC、TN和T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小麦地C/P显著(P<0.05)高出苜蓿地41.96%,N/P显著高出云杉林地、苜蓿地28.57%、36.19%。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值分别为:39.61、31.53、0.83,且其C/N大于中国平均值(12.3),C/P、N/P较全国平均值(61.0、5.2)明显偏小,黄土丘陵区C/N较稳定。土地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存留,有利于土壤生态的恢复。
- 刘帅楠李广吴江琪马维伟杨传杰张世康姚瑶陆燕花魏星星张娟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 一种沙化草地土壤采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沙化草地土壤采集装置,涉及土壤采集技术领域,包括下旋管道,下旋管道内设有测量机构,下旋管道顶部安装有用于转动下旋管道的摇臂机构,所述下旋管道底部螺纹贯穿固定装置,所述下旋管道上设有封口装置,所述封口装...
- 吴江琪王海燕李广马维伟陆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