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卒中
  • 3篇梗死
  • 2篇电针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针刺
  • 2篇手法
  • 2篇突出症
  • 2篇偏瘫
  • 2篇偏瘫患者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卒中偏瘫

机构

  • 14篇新乡医学院第...
  • 2篇泰山医学院

作者

  • 16篇马以勇
  • 12篇和青松
  • 11篇王文彪
  • 8篇杨来福
  • 8篇郭学军
  • 2篇黄飞
  • 2篇李彤
  • 2篇张平
  • 1篇窦文广
  • 1篇吴清武
  • 1篇亓建洪
  • 1篇甘良涛
  • 1篇岳军艳
  • 1篇闫海清
  • 1篇杨瑞民
  • 1篇王正辉
  • 1篇曹一升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按摩与康复医...
  • 2篇求医问药(下...
  • 2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2组,治疗组48例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60 d测定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水平,治疗2个月后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组CRP、IL-6以及IL-10水平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
和青松杨来福马以勇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依达拉奉注射液脑梗死
非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非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3—2014-03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非老年组和老年组,统计2组患者的睡眠情况、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吸烟、酗酒、家族史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睡眠质量差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吸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有糖尿病史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有家族史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非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较多,其中睡眠质量差、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吸烟、酗酒、糖尿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和有家族史等因素均与患者发病相关。其中,睡眠质量差为对非老年脑梗死患者最危险的因素,需要广大患者注意。
和青松王文彪杨来福马以勇
关键词:非老年脑梗死睡眠质量吸烟史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m/min,试验组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马以勇王文彪和青松郭学军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痉挛
综合康复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手法、康复锻炼、超短波的综合康复理疗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手法结合超短波治疗方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O%)优于对照组(74.5%),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评分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评分提高更明显,组间比较,P〈0.05。结论温针灸、手法、康复锻炼、超短波的综合康复理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提高治疗效果,4种方法发挥了协同作用,效果确切。
和青松王文彪杨来福马以勇
关键词:温针灸手法康复锻炼超短波腰椎间盘突出症
牵引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牵引配合超短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腿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按纳入标准将80例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超短波疗法。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疼痛、腰椎功能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较治疗前都有改善;但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牵引配合超短波疗法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马以勇和青松郭学军
关键词:超短波疗法
玻璃化法冷冻保存猪关节软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寻找更佳的关节软骨玻璃化保存程序,并将玻璃化法与其他冷冻方法(慢速梯度降温法、直接液氮冷冻法)比较,探讨玻璃化法保存关节软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方法: 实验1.骨软骨移植物在玻璃化液中浸泡时间的...
马以勇
关键词:关节软骨玻璃化法软骨细胞存活率冷冻保存
文献传递
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特点,并观察脑梗死部位、吸烟与饮酒因素对MoC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50例,记录梗死部位、有无吸烟及饮酒史,并使用MoCA进行评分,分析结果。结果患者抽象、延迟回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方面得分不高,而命名、注意、定向的得分较理想。左侧半球与右侧半球梗死患者比较,在总分、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和定向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与无吸烟史患者注意、语言和延迟回忆方面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饮酒史与无饮酒史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与定向方面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CA在临床中评定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具有可靠的标准效度,脑梗死部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均影响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
和青松杨来福马以勇王文彪
关键词:康复脑梗死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强化腘绳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强化腘绳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强化腘绳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最大步行速度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强化腘绳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显著治疗意义。
马以勇王文彪和青松郭学军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整脊疗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观察整脊疗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65例。治疗组采用整脊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仅用电针疗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观察起效时间,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4.90%,总有效率87.27%;对照组愈显率为47.27%,总有效率72.72%,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起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能有效缩短疗程。结论:整脊疗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杨来福和青松王文彪郭学军马以勇黄飞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整脊疗法电针
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将78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科治疗,治疗组加用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百忧解)口服治疗。每日1次,4星期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第1疗程后、治疗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和NI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抑郁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的抗抑郁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杨来福和青松王文彪李彤郭学军闫海清张平马以勇
关键词:中风抑郁症心理疗法针药并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