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颖
- 作品数:21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了解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2月临床分离的287株ECO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标准化操作规程采用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药敏分析,产酶检测。结果 103株产EBSLs菌临床科室分离自ICU 37株,占35.9%,呼吸科16株,占15.5%,老年病科12株,占11.7%,儿科15株,占14.6%,血液科13株,占12.6%,其他科室10株,占9.7%;标本尿液中分离出52株,占50.5%,痰液25株,占24.3%,分泌物10株,占9.7%,血液12株,占11.6%,其他4株,占3.9%;产与非产EBSLs ECO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100.0%,产EBSLs ECO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敏感率>50.0%,非产EBSLs ECO的敏感率>50.0%的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结论产EBSLs ECO临床分布以ICU、呼吸科、老年病科、儿科、血液科较多;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呼吸道、血液为主;产与非产EBSLs ECO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医师应重视药敏结果,严格用药指征,延缓病原菌耐药。
- 何晓峰刘金禄邵端芳韩旭颖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EB病毒、巨细胞病毒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侵犯全身关节滑膜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滑膜细胞过度增殖、滑膜细胞激活以及大量血管翳形成,造成骨、软骨侵蚀性破坏。其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紊乱等有关。近年来,RA的病毒病因学受到高度重视。其中EB病毒、巨细胞病毒在RA发病中的作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EB病毒、
- 刘金禄王蕾何晓峰李采青卢成韩旭颖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EB病毒巨细胞病毒DNAPCR
- 老年系统性硬化症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因子、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应答及预测价值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老年系统性硬化症(SSc)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应答分析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SSc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0例、非特异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0例及在此期间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分别为特异组、非特异组和健康组。检测3组巨噬细胞各项因子〔包括TGF-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2〕表达水平,并作出分析。结果3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特异组巨噬细胞各项因子各项指标表达明显高于非特异组与健康组(P<0.05),非特异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巨噬细胞中的TGF-β、TNF-α、IL-8、MIP-1α对老年SSc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具有重要表达意义。
- 杨晓静冯冬梅周向昭陈雷刚温杰吴远慧韩旭颖
-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巨噬细胞TGF-Β1/SMAD信号通路
- 273份蛋白阴性胆红素阳性尿液的管型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干化学检验蛋白阴性胆红素阳性尿液沉渣中管型的阳性率和类型。方法选取干化学检测蛋白阴性胆红素阳性尿液样本273份,检验尿沉渣中管型的阳性率和类型。结果胆红素(+)管型阳性率为2.4%,胆红素(++)管型阳性率为6.8%,胆红素(+++)管型阳性率为14.2%。其中胆红素管型占80.9%,透明管型14.3%,颗粒管型4.8%。结论尿干化学检测蛋白阴性胆红素(++)及以上管型阳性率明显升高,以胆红素管型为主。干化学蛋白阴性胆红素阳性尿液应联合显微镜检测,提高管型检测的准确性。
- 贾倩韩旭颖周素涛
- 关键词:尿液胆红素管型
- 2008至2010年医院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细菌耐药现象已成为全世界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感染药物治疗失败,导致患者病死率上升、住院时间延长以及医药费用增加,同时造成患者部分劳动力丧失。细菌耐药性是全球的普遍问题,但在不同地区之间细菌耐药现象也有不同的特点。对本院2008至2010年度临床分离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作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制订合理、科学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 刘金禄韩旭颖李采青何晓峰卢成
- 关键词:耐药性抗菌药物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
- 泌尿系感染常见细菌对尿液磷酸铵镁结晶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常见细菌对尿液中磷酸铵镁结晶形成的影响,为临床积极抗感染治疗,防止结石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将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五种细菌分别配成0.5McFarland,取10μl菌悬液于2 ml新鲜无细菌及其他有形成分的尿液中,置35℃孵箱培养,24 h和48 h后用超高倍显微镜对培养液进行观察和对磷酸铵镁结晶计数。25μl菌悬液于5 ml新鲜无细菌及其他有形成分的尿液重复进行试验。结果从无磷酸铵镁结晶培养液观察到磷酸铵镁结晶,男性形成率高于女性。奇异变形杆菌培养液中磷酸铵镁结晶形成最多,铜绿假单胞菌次之,肺炎克雷伯菌第三,肠球菌在2 ml培养液有1例形成,大肠埃希菌在5 ml的培养液中有2例形成。形成的结晶以未成形羽毛状结晶最多,立方形和方柱状次之,洋信封状结晶最少。结论具有尿素酶细菌在尿液中繁殖时容易促进磷酸铵镁结晶形成,奇异变形杆菌是促进磷酸铵镁结晶形成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 李采青韩旭颖曹静张伟李玉芬刘金禄
- 关键词:细菌尿液
- 阴道加德纳菌在细菌性前列腺炎感染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阴道加德纳菌(GV)在细菌性前列腺炎中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前来就诊的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和应用超高倍显微镜对前列腺液湿片直视活体观察,对白细胞和卵磷脂小体进行半定量分析并观察其它病原菌.结果 316例前列腺炎患者中有88例检出病原菌,细菌培养法培养出细菌85株,真菌6株,其中溶血葡萄球菌17株,大肠埃希菌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阴道加德纳菌10株.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线索细胞12例,真菌7例,支原体样颗粒5例,阴道毛滴虫2例.结论 GV在细菌性前列腺炎感染中占有一定地位,是重要病原菌之一.
- 李采青刘金禄明秀峰韩旭颖张伟
- 关键词:阴道加德纳菌前列腺炎细菌培养
- 2008~2012年骨科感染性标本菌株分离培养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引起骨科患者各种感染的临床标本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骨科病区送检的各类感染性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4份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27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4.12%(151/279),居前3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占41.58%(116/279),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真菌11株,占3.94%,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革兰阳性杆菌1株。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不同细菌对相同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同一种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除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80.0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显示较好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唑、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0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引起骨科患者感染的细菌分布广泛,治疗中应根据微生物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李进春李采青韩旭颖张伟刘金禄侯振江
-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性骨科
- 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情况及危险因素
- 2024年
- 目的了解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某医院就诊的136例皮肤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病原菌类型、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对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常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3.89%、13.89%、8.89%。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该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95.08%、78.69%、60.66%。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该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0.00%、44.00%、40.00%,大肠埃希菌对该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56.25%、43.75%、4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滥用是引发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7.204,P<0.05)。结论皮肤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种类繁多,细菌耐药问题较为严重,抗菌药物滥用是引发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重视病原菌检测与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杨晓静冯冬梅周向昭陈雷刚韩旭颖吴远慧温杰
- 关键词:皮肤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病原学耐药性
- 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15年
- 大肠埃希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据报道,全球每年因感染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而发病的患者达6.5亿,并造成超过8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我国不少地区大肠埃希菌在腹泻病人的病原谱中占首位[1]。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抗菌药物,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大肠埃希菌中几乎没有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菌株,但随着氟喹诺酮类( FQNS)的广泛使用,2004至2005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4.9%、56.7%;2011至2012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5.7%、61.6%。在我国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FQNS的耐药率处于全球前列。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1],包括:(1)编码 DNA 解旋酶(DNA gy-rase)和拓扑异构酶Ⅳ( topoisomerase Ⅳ,Topo Ⅳ)靶酶的基因发生突变,降低了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亲和力而耐药;(2)通过外排泵使抗菌药物外排增加,同时使被排出的药物不易再透过外膜进入菌体,从而降低药物在菌体内蓄积;(3)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膜孔蛋白缺失或低表达,降低了水溶性抗菌药物的透过,使细菌产生耐药;(4)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基因机制;(5)质粒编码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ac (6’)-Ib-er及qe-pA基因[2]。
- 刘云宁李小凤韩旭颖姜爱雯王淑珍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