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艳英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黄埔区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菌
  • 2篇细菌培养
  • 2篇反应蛋白
  • 1篇单胞菌
  • 1篇性疾病
  • 1篇药物
  • 1篇生物检验
  • 1篇铜绿
  • 1篇铜绿假单胞
  • 1篇铜绿假单胞菌
  • 1篇尿沉渣
  • 1篇尿沉渣镜检
  • 1篇尿沉渣镜检法
  • 1篇尿液
  • 1篇尿液干化学
  • 1篇尿液干化学法
  • 1篇侏儒
  • 1篇微生物检验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计数

机构

  • 3篇广州医学院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雷艳英
  • 4篇朱柏珍
  • 2篇詹铀超
  • 2篇周林涛
  • 1篇骆春华
  • 1篇蓝惠森
  • 1篇陈海英
  • 1篇方容
  • 1篇陈海英
  • 1篇沈璐
  • 1篇陈慧

传媒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侏儒型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被引量:1
2012年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多重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各地均有爆发和散发报道[1]。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该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可形成5种不同的菌落:(1)典型型;(2)大肠菌样型;(3)粗糙型;
周林涛朱柏珍刘晓云雷艳英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尿液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法在白细胞检验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尿液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法在白细胞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尿检的220例病患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分别进行尿液干化学法和尿液干化学法+尿沉渣镜检法,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联合组的漏诊率、误诊率及总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联合组阳性检测率为75.45%,对照组为57.27%,两组的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液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法检测尿液白细胞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提高了疾病检测结果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詹铀超雷艳英蓝惠森
关键词:尿沉渣镜检法尿液干化学法
正确解读细菌药敏报告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加强临床与实验室间的沟通,协助医生正确解读细菌培养和药敏报告,为医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经验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咨询的方法,随机抽查分析2011年1月至11月细菌培养有药敏报告的病历100份,咨询临床医生对微生物实验室在细菌药敏报告方面存在的疑问。结果实验室与临床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部分医生存在不能正确解读细菌药敏报告,从而导致不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现象。结论加强实验室与临床间合作,实验室规范细菌培养和药敏报告,协助医生正确解读细菌药敏报告,共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朱柏珍雷艳英陈海英
关键词:细菌培养抗菌药物
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与结果研究分析
2021年
分析评价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的应用及结果。方法 本次对我院在2019年2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的主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每组平均为100例;其中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没有采取微生物检验;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条件下,采取微生物检验,然后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的3.00%,与对照组的15.00%显著更低,两组之间的数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基于感染控制工作开展期间,实施微生物检验方法,能够使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
方容钟婉君陈慧雷艳英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
感染性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在临床应用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合适的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式,协助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3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在诊断与抗菌治疗中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等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的选择与抗菌药物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3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全部采用了经验性抗菌治疗。在诊断与治疗中,各科较认可将血常规检查作为筛查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指标,住院期间平均检查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除儿科外其他科室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的送检次数大于或等于1次,呼吸内科及泌尿外科依据血常规、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儿科多以入院时CRP<10mg/L时停止经验用药,但对CPR≥10mg/L的患者继续抗菌治疗的过程中未做动态监测。其他科室对CRP作为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指标实际运用较少,只偶尔作风湿5项检查排除免疫性疾病。还存在部分医生因不能正确解读细菌药敏报告导致调整用药的失败。结论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与细菌培养相结合,提供经验性抗菌用药的指征与目标用药种类选择信息,加强实验室与临床间沟通,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共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朱柏珍周林涛雷艳英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
探讨PCT、CRP、WBC计数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监控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计数的不同联合检测模式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监控作用。方法以开展PCT、CRP检测时间为界,将在2011-09—2012-09只检测WBC计数的住院患者200例分为对照组、在2012—09—2013—08期间PCT、CRP、WBC联合检测的分为PCT+CRP组、PCT+WBC组、CRP+WBC组,每组200例患者。根据患者症状、抗生素使用指南和医生经验,对照组当患者WBC〉10×10 9/L时使用抗生素,联合组以PCT≥0.25ng/mL、CRP≥10mg/L、WBC〉10×10 9/L为阳性,当2项结果同时阳性时使用抗生素,当2项结果同时阴性时不用或停用抗生素,当只有1项结果阳性时,要视临床症状及其它相关检查,考虑是否使用或停用抗生素。统计分析4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疗效。结果PCT+CRP、PCT+WBC、CRP+WBC三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统计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PCT、CRP、WBC不同联合检测结果使用抗生素,均可降低抗生素使用率、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临床疗效,且PCT+CRP组优于PCT+WBC组、PCT+WBC组优于CRP+WBC组.
朱柏珍陈海英沈璐雷艳英詹铀超骆春华
关键词: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抗生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