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雅芳

作品数:29 被引量:144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泉州市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缺血
  • 10篇血性
  • 10篇卒中
  • 8篇溶酶
  • 8篇组织型
  • 8篇组织型纤溶酶...
  • 8篇纤溶
  • 8篇纤溶酶
  • 8篇纤溶酶原
  • 8篇纤溶酶原激活
  • 7篇溶酶原激活剂
  • 7篇重组组织型
  • 7篇重组组织型纤...
  • 7篇组织型纤溶酶...
  • 7篇纤溶酶原激活...
  • 7篇脑卒中
  • 7篇激活剂
  • 7篇急性
  • 7篇急性缺血性
  • 6篇缺血性脑卒中

机构

  • 29篇福建医科大学
  • 16篇晋江市医院
  • 2篇泉州医学高等...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福建省安溪铭...
  • 1篇福建省安溪县...

作者

  • 29篇陈雅芳
  • 16篇黄银辉
  • 13篇蔡若蔚
  • 11篇杨美丽
  • 10篇张金英
  • 5篇张碧月
  • 5篇王凌星
  • 4篇叶励超
  • 4篇许盈盈
  • 3篇杨滢霞
  • 2篇欧阳宛炯
  • 2篇李隽静
  • 2篇林智强
  • 2篇黄红红
  • 2篇钱家强
  • 1篇姚伯昕
  • 1篇傅懋林
  • 1篇曾晓红
  • 1篇林化松
  • 1篇洪志林

传媒

  • 4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前束缚应激对子代大鼠血糖及肾上腺素酮分泌水平的影响
<正>目的观察产前束缚应激对子代大鼠缺血性卒中后血糖代谢及肾上腺素酮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产前束缚应激,建立妊娠期大鼠过度精神压力暴露模型。Sprague-Dawley大鼠孕14-21天,每天3次,每次45分钟予束缚压...
陈雅芳王凌星蔡鸿潮郭泽铭蔡若蔚
关键词:子代大鼠束缚应激肾上腺素
文献传递
1例颅内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的案例分析
2019年
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Rosai-Dorfman)病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因大多发生于淋巴结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发病率低,且25%~43%发生于淋巴结外,如眼眶、皮肤、呼吸道、软组织、颅内、脊柱等.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Rosai-Dorfman病在该病中所占构成比低于4%,主要表现为幕上累及硬脑膜的实性肿块,术前多误诊为脑膜瘤,发生于脑实质内较为罕见,易误诊为淋巴瘤、脑转移瘤[1].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如人疱疹病毒6、EB 病毒、HIV 等,但尚未证实[2].本研究对1例颅内Rosai-Dorfman病案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张金英黄银辉陈雅芳林智强李弥弥杨美丽林友榆蔡若蔚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学影像学
镜像视觉反馈对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对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42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隐藏分配方案分为对照组20例和镜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镜像组在常规治疗和康复基础上采用镜像视觉反馈治疗。对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评价,忽略程度采用凯瑟林-波哥量表(CBS)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BS评分明显降低,BBS和FIM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镜像组治疗后CBS评分明显降低[(10. 65±4. 17)分vs (15. 76±8. 89)分,BBS和FIM评分明显升高(56. 10±20. 23)分vs (44. 43±11. 38)分,(74. 69±17. 71)分vs (57. 82±12. 11)分,P <0. 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对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能显著改善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便捷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杨美丽吴振纲叶励超陈雅芳黄银辉卓识途何惠玲王凌星
关键词:脑梗死
尤瑞克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F-κB、TNFa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探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索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线栓组和治疗组。线检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模型,通过缺血2 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比较脑梗塞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左侧大脑皮质内NF-κB p65、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线栓组低,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 <0. 01);缺血侧脑皮质内NF-κB p65和TNF-α的表达均较线栓组低(P <0. 01);(2)与线栓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脑梗塞体积小,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1); NF-κB p65和TNF-α表达均较线栓组减少(P <0. 01)。结论:尤瑞克林注射剂减少实验大鼠脑梗塞体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杨美丽洪志林蔡若蔚叶励超陈雅芳王凌星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核因子ΚB尤瑞克林
慢性间断缺氧通过上调大鼠海马HMGB1和NF-κB损伤学习记忆
2024年
目的:探索慢性间断缺氧(CIH)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对海马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CIH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分为常氧组(normoxia)、缺氧4周组(CIH4组)、缺氧8周组(CIH8组)和缺氧12周组(CIH12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区HMGB1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常氧组相比,CIH12和CIH8组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显著缩短,CIH4组的无显著差异。另外,常氧组海马区HMGB1和NF-κB的表达未见明显表达,CIH4组可见少许表达,CIH8组和CIH12组可见明显表达,同时CIH12组的表达显著高于CIH8组。结论:CIH可导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且间断缺氧时间越长对其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越显著。此外,CIH还导致海马区HMGB1和NF-κB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且缺氧12周比8周增加更为明显。
吴振纲肖尧陈雅芳张金英郭泽铭林君杨美丽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核转录因子-ΚB学习记忆海马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安溪县中医院完成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35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2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3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年龄、白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高血压病、糖尿病、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094,OR=1.098,95%CI=1.065~1.133)、高血压(β=1.174,OR=3.235,95%CI=1.785~5.862)、糖尿病(β=1.222,OR=3.393,95%CI=1.652~6.968)、HbA1c水平(β=1.126,OR=3.083,95%CI=1.091~8.7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bA1c水平、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绵绵陈雅芳杨美丽林君许清攻林培贤林华丽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血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血压及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7例的资料,按治疗后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1分)及预后不良组(2~6分),比较这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h血压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在溶栓前基线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后2和24h,预后不良组收缩压分别为(147.4±18.5)和(147.7±17.7)mm Hg,预后良好组分别为(140.9±17.5)和(135.9±21.1)mm Hg;溶栓后24h预后不良组收缩压降低幅度小于预后良好组[(-0.54±18.02)比(9.60±17.33)mm Hg,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既往有糖尿病、溶栓前血糖、溶栓后2h及24h收缩压、溶栓后24h收缩压变化与溶栓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溶栓后2h及24h收缩压较低者的溶栓预后好。
黄银辉林友榆陈振杰杨美丽许盈盈陈雅芳卓识途杨滢霞李明媚李隽静张碧月蔡若蔚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变化预后
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认知功能及脑室旁白质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慢性间歇性缺氧(CIH)对大鼠认知功能、脑室旁白质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B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CIH预实验,每只大鼠缺氧前后均查血气分析,以判断是否达到低氧血症及低氧的程度。造模成功后,将剩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CIH组20只、空白对照组(UC组)15只、空气模拟对照组(AC组)15只。CIH组每日间歇缺氧8 h,连续8 w。AC组与CIH组共用控制系统,不同的是所有吹入气体均为空气。UC组正常饲养,未加干扰。所有大鼠在实验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其学习和记忆能力,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脑室旁胶质细胞GFAP和S100B表达水平变化,用光镜观察大鼠白质超微结构改变。结果Morris水迷宫学习成绩:定位航行实验:第5天训练结束时,CIH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同期的UC组和AC组(P值分别为0.009,0.004),UC组与AC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803)。空间搜索实验:CIH组的穿越平台次数较UC和AC组显著减少(P分别为0.031,0.010);CIH组明显比UC组及AC组穿越平台次数少(P值分别为0.007,0.004)。而UC组与A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H大鼠脑室旁白质区GFAP、S100B较UC、AC组表达升高(P<0.05)。CIH大鼠脑室旁白质区GFAP、S100B和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呈负相关(r=-0.121,-0.015,P=0.028,0.015)。结论 CIH导致的认识功能损害可能与脑室旁白质病变有关。
许盈盈黄银辉陈雅芳林有榆蔡若蔚
关键词:慢性间歇性缺氧胶质细胞
老年人糖耐量受损相关痛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老年人糖耐量受损(IGF)相关痛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年龄>60岁,Leeds神经病理性疼痛评分>12分,IGT相关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60例(IGT组),2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70例(DM组),正常对照组60例,分别比较三组的临床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IGT相关痛性周围神经病多数表现为烧灼样、针刺样、电击样或麻木样疼痛,部分为自发性痛或触摸痛;疼痛部位以双侧对称性肢体远端常见,其次为单神经分布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T组患者双侧跟腱反射消失、大足趾振动觉减退、腓肠神经传导异常、皮肤交感反应异常的比例较高(P<0.05),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IGT组的患者双侧跟腱反射消失、大足趾振动觉减退、腓肠神经传导异常的比例较低(P<0.05),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IGT相关痛性周围神经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IGT相关痛性周围神经病的重要特点是符合周围神经分布的异常疼痛,以远端对称性感觉或运动性多神经病变常见,其次是单神经病变,常有跟腱反射消失与大足趾振动觉减退等神经系统体征,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皮肤交感反应异常是早期电生理指标。肥胖、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影响IGT相关痛性周围神经病的危险因素。
叶励超蔡若蔚黄银辉林若庭陈雅芳
关键词:糖耐量受损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精油穴位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复方精油穴位按摩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分为3组:联合组、醒脑静注射液组、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醒脑静注射液组给予常规治疗+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注射,联合组给予常规治疗+精油穴位按摩+静脉输注醒脑静注射液,疗程1个月。评估三组患者治疗前(T_(0))、治疗3 d(T_(1))、7 d(T_(2))、14 d(T_(3))、30 d(T_(4))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血管特性阻抗(Vascular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VCI)、动态阻力(Dynamic Resistance,DR)等脑血流参数、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及炎性因子变化。同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与T_(0)相比,醒脑静注射液组和联合组患者T_(2)、T_(3)、T_(4)时PSV明显增加(P<0.05),且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erum astroglia-derived protein,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VCI和DR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联合组患者相比,醒脑静注射液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T_(3)、T_(4)时BI和PSV明显降低(P<0.05),而NIHSS评分、BI值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复方精油穴位按摩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曾晓红陈祥荣邹丽芬陈雅芳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