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文
-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荆芥采收与初加工研究概况
- 综合古、今荆芥采收与初加工方面的文献,对荆芥适宜采收期的传统经验和现代研究、采收方法、传统产地初加工方法、荆芥干燥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荆芥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和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的应用有待研究,同时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于生陈艺文丁安伟
- 关键词:荆芥采收初加工
- 文献传递
- 荆芥不同干燥加工方法药材质量变化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比较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引起荆芥药材的质量变化。选用传统的阴干、晒干干燥和3种温度的恒温烘干干燥方法,以水分含量,挥发油含量与挥发油中两种主要成分的含量与相互比例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与传统干燥方法相比,恒温烘干干燥能较快地去除水分,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助于减少挥发油的损失。但加工后药材挥发油中两种主要成分薄荷酮与胡薄荷酮的含量与相互比例均有显著改变。将恒温干燥方法用于荆芥药材加工可能对其质量有较大影响。
- 陈艺文于生丁安伟张丽
- 关键词:荆芥中药质量控制
- 中、美、欧、日4种药典收载10种基原植物相同生药的质量检测标准比较被引量:2
- 2009年
- 植物药在历史上曾是世界各国医疗的主要药物,如中国的应用历史至少有2000年。近代伴随化学、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植物药的主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化学合成药物所替代。然而,随着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植物药在某些方面具有化学合成药物无法相比的优势而重新获得各国注意,植物药及其精制剂、
- 高静陈艺文单鸣秋丁安伟
- 关键词:药典植物药
- 不同采收期荆芥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
- 对不同生长时期荆芥中总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中8种主要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并以此为主要考察指标,探讨荆芥中有效物质的累积规律,确定荆芥的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从初花期到果期荆芥穗挥发油中成分变化不大,而叶部挥发油中(+)-...
- 丁安伟于生陈艺文
- 关键词:荆芥采收期挥发油
- 文献传递
- 荆芥不同干燥加工方法药材质量变化研究
-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引起药材的质量变化。方法:选用传统的阴干、晒干干燥和3种温度的恒温烘干干燥方法,以水分含量,挥发油含量与挥发油中两种主要成分的含量与相互比例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与传统干燥方法相比,恒温烘干干燥...
- 陈艺文于生丁安伟张丽
- 关键词:荆芥中药质量控制
- 文献传递
- 荆芥内酯纳米粒胶体溶液的最大给药量和溶血性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纳米粒胶体溶液(ST-NP胶体溶液)的最大给药量和溶血性,以初步考察该制剂的安全性。方法:测定ST-NP胶体溶液1日内小鼠尾静脉给药的最大给药量和用大鼠血红细胞制成2%的红细胞混悬液进行溶血性实验。结果:小鼠最大给药量为40mg/kg,为成人每日用量的40倍。4h内各加药管均未见溶血。结论:初步确定,荆芥内酯纳米粒胶体溶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陈艺文张敏丁安伟
- 关键词:最大给药量溶血性试验
- 荆芥内酯纳米粒冻干粉末的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制备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冻干粉末,并探讨其工艺与质量评价标准。方法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指标,优选支架剂的种类和浓度及冻干工艺;并对该冻干粉末的外观、再分散性、pH值、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多分散系数、质量分数、包封率及载药量等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考察。结果10%甘露醇作为支架剂可以较好地防止纳米粒的聚集,优化的冻干工艺为-45℃预冻10 h,升温至-25℃维持5 h,再升温至-5℃维持2 h,再升温至10℃维持2 h,最后升温至30℃维持6 h。冻干粉末的外观和分散性良好,平均pH值为6.25,纳米粒平均粒径为80.2 nm,多分散系数为0.024 8,包封率为52.17%,载药量为28.73%。结论荆芥内酯纳米粒冻干粉末制备工艺简便、重复性好;所选用的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该冻干粉末,可有效反映其性质。
- 张丽孙娥丁安伟陈艺文
- 关键词:冷冻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