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预后
  • 5篇造血
  • 5篇造血干
  • 5篇造血干细胞
  • 5篇造血干细胞移...
  • 5篇干细胞
  • 5篇干细胞移植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疗效
  • 3篇血液
  • 3篇急性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液病
  • 2篇疗效分析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陈玉宝
  • 6篇沈志祥
  • 6篇赵维莅
  • 6篇胡炯
  • 5篇唐暐
  • 5篇王苓
  • 4篇刘之茵
  • 4篇张苏江
  • 4篇严泽莹
  • 3篇陈钰
  • 3篇王莹
  • 2篇吴文
  • 2篇徐岚
  • 1篇闫骅
  • 1篇李军民
  • 1篇李佳明
  • 1篇高晓东
  • 1篇王焰
  • 1篇唐帏
  • 1篇樊星

传媒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巨细胞病毒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监测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激活情况及激活相关因素。方法:52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均为CMV携带者,即为CMV血清型阳性。所有移植术后患者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CMVD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移植后100d内,52例患者中28例检测到CMVDNA复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者类型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与CMV激活明显相关(P值分别为0.018和0.039)。在44例可评估患者中,allo-HSCT100d后仅7例检测到CMVDNA复制,其发生率与移植后发生GVHD且接受激素治疗(P=0.000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无关供者移植或者HLA部分相合同胞供者移植有关(P=0.037)。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CMV对更昔洛韦抢先治疗的应答存在2种动力学模式(快速型和缓慢型),其中表现为缓慢型的患者CMV最高负载量较快速型高10倍以上,其病毒衰减时间也要延长3~4周,多数发生在因出现GVHD而接受激素治疗以及接受HLA全相合无关供者和HLA部分相合同胞供者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结论:移植前CMV血清型阳性患者接受allo-HSCT后100d内出现CMV激活是常见并发症。移植100d之后,对于未发生GVHD而未使用激素治疗者或以HLA全相合同胞为供体的患者,CMV激活概率低,无需进行常规频繁监测。
王苓唐暐赵维莅陈玉宝沈志祥季育华胡炯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长期疗效和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白血病的长期疗效和相关预后因素。方法1999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Allo-HSCT治疗各类白血病患者37例,其中第1次完全缓解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各11例,慢性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5例。在37例中,HLA全相合同胞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HLA相合非血缘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7例(骨髓14例,外周血3例);移植预处理包括环磷酰胺(Cy)+全身照射(TBI)±依托泊苷(VP- 16)方案21例、白消安(Bu)+Cy方案11例和氟达拉宾(Flud)+阿糖胞苷(Ara-C)+Bu方案5例;异基因移植患者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案为氨甲碟啶(MTX)+环孢素(CSP)±吗替麦考酚酯(MMF)。对37例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复发率进行统计,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移植后预期6年总体生存率为(67.6±10.1)%;移植后第100天TRM为(2.7±2.7)%,预期6年总体TRM为(28.6±9.9)%;预期6年复发率为(5.3±5.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发生重度GVHD(Ⅱ~Ⅳ度急性GVHD或广泛性慢性GVHD)是影响生存的最重要因素。结论Allo-HSCT治疗白血病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预防和治疗GVHD对进一步提高Allo-HSCT的长期疗效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胡炯唐帏赵维莅陈玉宝吴文徐岚闫骅高晓东沈志祥
关键词:白血病移植物抗宿主病长期疗效预后因素
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临床分析
2025年
为探讨贝林妥欧单抗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纳入2022年6月至2024年4月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并采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16例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中,10例为复发/难治B-ALL,6例为新诊断的Ph-B-ALL患者。10例复发/难治患者在使用贝林妥欧单抗1个疗程后有8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且微小残留病(MRD)阴性。6例新诊断患者在初始诱导化疗后序贯贝林妥欧单抗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MRD均为阴性。其中有4例患者顺利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持续缓解。提示贝林妥欧单抗对于复发/难治B-ALL、新诊断B-ALL患者均有较高的缓解率,为后续桥接移植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供了可能,而且不良反应可控。
刘之茵张苏江严泽莹孙海敏陈玉宝
EBMT积分体系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中的预后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危险因素,探索中国人群EBMT积分预测移植长期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allo-HSCT治疗的血液病患者,预后评估参照EBMT积分,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疾病状态、诊断至移植时间、供/患者性别组合、供体来源。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O~1分)、中危组(2~3分)和高危组(4~7分)。结果移植后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13(10~1827)d,存活患者中位随访837(166~1827)d,预期4年总生存(OS)率、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及复发率(RR)分别为(57.5±4.6)%、(21.6±3.7)%和(42.7±6.1)%。其中低危组4年OS率、TRM、RR分别为(72.2±9.0)%、(8.1±4.5)%和(27.3±8.7)%,明显优于中危组[分别为(57.7±6.0)%、(23.1±5.1)%和(44.9±8.3)%]和高危组[分别为(36.9士10.2)%、(33.5±9.2)%、(51.5±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2和0.009)。结论EBMT积分体系能有效提示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OS率、TRM和RR。
王苓唐暐樊星赵维莅陈玉宝沈志祥李军民胡炯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肿瘤预后
氟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评价接受大剂量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氟康唑200~400 mg口服或静脉预防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总结2008至2009年上海市瑞金医院骨髓移植病区35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42例次大剂量化疗和自体HSCT,采用氟康唑200-400 mg口服或静脉预防真菌感染直至粒细胞缺乏得以恢复,所有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均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结合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真菌病原学检测即曲霉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和1-3-β-D葡聚糖(BDG)抗原的检测结果,调整、指导临床的抗真菌治疗。结果本试验入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谷值的中位数为0.1×10^9/L[(0.1-0.5)×10^9/L]。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9 d(2-21 d),大剂量化疗组和自体HSC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例次(14.3%)从未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事件,36例次(85.7%)出现了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事件,发热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4.5 d(1-13 d),大剂量化疗组和自体HSCT组患者中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其中7例虽经广谱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但仍持续发热7 d以上,GM/BDG试验动态观察和胸部CT扫描,尚无1例达到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诊断和确诊标准。总共只有3例接受经验性广谱抗真菌的治疗,占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8.3%。结论对于接受阿糖胞苷为主的大剂量化疗和自体HSCT的血液恶性疾病患者,与接受异体HSCT治疗患者不同,其曲霉感染的风险相对比较低。因此应用氟康唑作预防治疗即可达到满意的预防真菌感染疗效,无需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唐暐王苓赵维莅陈玉宝沈志祥胡炯
关键词:氟康唑曲霉感染
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的预后意义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年龄〈65岁[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反应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年龄〈65岁的初发MM患者71例,其中一线接受ASCT治疗者21例(ASCT组),非移植组50例[接受常规化疗者30例(常规化疗组),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新药方案治疗者20例(硼替佐米组)]。根据各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疾病进展及生存率之间关系。结果7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1~58)个月,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79.8±6.3)%,无进展生存(PFS)率(54.8±9.0)%。诱导治疗后34例获得完全缓解(CR)或良好部分缓解(VGPR),硼替佐米组CR+VGPR率为80%(20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的33.3%(30例中有10例)和ASCT组的38.1%(21例中有8例)(P〈0.01)。ASCT组移植后16例(76.1%)获得CR或VGPR,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P〈0.01)。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治疗组和ASCT组预期3年PFS率分别为(26.3±13.8)%(中位PFS期为21个月)、(40.5±20.1)%(中位PFS期为25个月)和(93.8±6.1)%(未达中位PFS期)(P=0.025)。单因素分析发现诱导治疗获CR或VGPR(P=0.020)、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ASCT(P=0.002)和获最大疗效后维持治疗(P=0.0005)与患者PFS密切相关。诱导治疗方案和维持治疗与PFS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提示仅ASCT治疗(P=0.039)和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09)为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组和ASCT组3年预期OS率分别为(62.4±13.7)%、(94.1±5.7)%和(87.9±8.3)%,均未达中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单因素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获CR及VGPR(P=0.009)、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
王苓唐暐王焰徐岚赵维莅吴文陈玉宝沈志祥胡炯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MLL基因重排在急性白血病亚型分布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MLL基因重排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0年8月确诊的23例MLL基因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2016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350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25例,有MLL基因重排者23例(AML-M57例,AML-M43例,MDS转化AML 4例,AML-M24例,B-ALL 5例),占所有急性白血病的6.57%(23/350),在AML中比例为8%(18/225),在ALL中比例为4%(5/125)。18例MLL基因重排AML患者中,MLL-PTD阳性11例(61.1%),MLL-AF6阳性1例,MLL-ELL阳性3例,MLL-AF9阳性3例。5例MLL基因重排B-ALL患者,均为MLL-AF4阳性。23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只有11例(47.8%)达完全缓解。接受移植的9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4(12~45)个月,未接受移植的1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0.53~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MLL基因异常的AML中FAB分型以M5、M4居多,基因异常类型以MLL-PTD居多,伴MLL基因异常的ALL主要为B-ALL,基因异常类型主要是MLL-AF4。此类白血病对传统化疗反应不良,易复发,已成为疾病预后不良的标志,异基因移植有可能改善其预后。
刘之茵张苏江陈玉宝严泽莹王莹李佳明孙海敏安然陈钰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免疫炎性指标和淋巴细胞亚群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指标和淋巴细胞亚群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免疫炎性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不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70例ND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4(37~78)岁,男女比例1.9∶1.0;不同ISS及R-ISS分期的患者LM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04),而NLR、PLR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分别以各免疫炎性指标的中位数作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低2组,结果显示高NLR组总缓解率明显低于低NLR组(54.3%vs 82.9%,P=0.010),而高LMR组、高CD3^(+)T细胞表达组及高NK细胞表达组总缓解率分别为91.4%、80.6%及82.9%,明显高于低水平组的45.9%、55.9%及54.3%(P<0.001、P=0.026和P=0.010)。(3)70例患者的疗效均可评估,总缓解率为68.6%(48/70),19例疾病进展患者中8例使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结果显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分析显示,ISS分期、R-ISS分期、β2-微球蛋白、LMR、PLR、CD3^(+)CD8^(+)百分比、CD4/CD8比值是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R-ISS分期(HR=8.001,95%CI 2.222~28.812,P=0.001)、CD4/CD8比值(HR=3.875,95%CI 1.005~14.946,P=0.049)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5)根据患者伴有不良预后因素的免疫指标(LMR、PLR、CD3^(+)CD8^(+)百分比、CD4/CD8比值)个数,将患者分为伴有0或1个、2个和≥3个预后不良因素组,3组间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结论:免疫炎性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NDMM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价值,值得临床深�
安然陈钰张苏江严泽莹王莹刘之茵孙海敏陈玉宝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以维奈克拉为基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以维奈克拉(VEN)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1例接受VEN联合方案治疗的AML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治疗方案包括VEN+去甲基化药物±基因突变抑制剂或VEN+化疗,中位疗程数为2个(1~5个)。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18~73岁),男性24例,女性17例。41例患者中,1个疗程后22例(53.7%)获得完全缓解(CR)或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i),其中5例微小残留病(MRD)阴性;2个疗程后,17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7例MRD阴性。20例复发、难治患者中,1个疗程后CR/CRi 9例,其中1例MRD阴性;21例初治、复治患者中,1个疗程后CR/CRi 13例,部分缓解1例,其中4例MRD阴性。结论以VEN为基础的方案治疗AML缓解率较高,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黄佳瑜严泽莹孙海敏王莹刘之茵安然陈玉宝陈钰张苏江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药物疗法
100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移植前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移植前的临床特征与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100例接受allo-HSCT治疗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中位年龄34(15~55)岁。46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亲缘供体移植、51例HLA相合非亲缘无关供体和3例半相合亲缘供体移植。其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2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36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例。处于疾病早期患者78例,进展期患者2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供患者HLA相合、干细胞来源(骨髓、外周血)、供受者性别、移植前疾病状态和诊断-移植时间等因素与移植后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移植相关病死率(transplantation related mortality,TRM)和复发率(relapserate,RR)的关系。结果:100例患者随访24(1~84)个月,移植后5年预期OS率为(59.9±7.2)%,TRM为(24.9±6.5)%,RR为(22.4±5.9)%。单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疾病状态与移植后OS率、TRM、RR相关,诊断-移植时间与移植后OS率、TRM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疾病状态与OS率、RR相关,诊断-移植时间与TRM密切相关。结论:移植前疾病状态和诊断-移植时间对移植治疗的长期生存、复发和不良反应相关,早期移植是提高移植疗效关键。
唐暐王苓赵维莅陈玉宝沈志祥胡炯
关键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白血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