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然
-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入选7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 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高血压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 陈昭然黄毕刘斯思田力樊晓寒杨艳敏惠汝太
- 关键词: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腔内隔绝术
- DNA甲基化转移酶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2017年
-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例急性A型AAD患者病变血管组织和4例无主动脉疾病的器官捐献者的升主动脉血管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NMTs(DNMT1、DNMT3A、DNMT3B、DNMT3L)的蛋白在患者和正常对照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整体上DNA甲基化转移酶蛋白在A型AAD患者病变血管组织中表达下降,DNMT1蛋白在A型AAD患者病变血管组织中表达较正常对照下降约50%(P=0.023),DNMT3B蛋白在A型AAD患者病变血管组织中表达下降约50%(P=0.009);DNMT3A和DNMT3L蛋白在A型AAD患者病变血管组织中表达下降趋势,尽管无统计学意义(P=0.414,P=0.16)。结论 DNA甲基化转移酶在急性A型AAD患者病变血管组织中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呈下降趋势,DNA甲基化是否参与A型AAD病变的发生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
- 韩忠丽王晓建陈昭然惠汝太杨晓敏樊晓寒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
- MicroRNAs与心房颤动被引量:2
- 2014年
-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易感因素众多、发病机制主要为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但具体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微小RNA(MicroRNAs)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 3’非翻译区的不完全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s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房颤相关的microRNAs主要包括miR-1、miR-26和miR-101,miR-133,miR-328、miR-21、miR-30等,主要通过调控离子通道的表达影响心房电重构,或通过调控心肌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参与心房结构重构。
- 陈昭然樊晓寒
- 关键词:心房颤动MICRORNAS心房重构离子通道
- A型主动脉夹层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住院死亡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住院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至2010年到阜外医院就诊经主动脉CT证实诊断为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59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时血压水平、治疗策略及其住院死亡情况。按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四组,比较住院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血压降低组(收缩压<90mmHg)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血压轻度增高(140mmHg≤收缩压<160mmHg)及显著增高组(收缩压≥160mmHg)(45%vs.8.5%vs.9.7%vs.14.5%,P<0.05)。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血压降低组与其他组比较住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0%vs.0.5%,P>0.05),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中血压降低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组(81.8%vs.31%,P<0.05)。经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入院时收缩压降低增加2.35倍的住院死亡危险(HR 2.35,95%CI 1.14-4.87,P=0.031),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还包括基线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是否接受外科治疗。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时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风险较高,应尽早考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 韩忠丽刘思斯陈昭然牛宇婷惠汝太杨艳敏杨晓敏张澍樊晓寒
- 关键词:血压水平住院死亡
- 合并高血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被引量:4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合并高血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长、短期预后.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的AAD患者1 087例,分析其基线资料、治疗策略和预后.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和长期随访全因死亡.结果 1 087例AAD患者中Stanford A型AAD患者595例(54.7%),Stanford B型AAD患者492例(45.3%),出院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4.2(10.9,40.8)个月.合并高血压的AAD患者共733例(67.4%),其中Stanford B型A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Stanford A型[71.3% (351/492)比64.2% (382/595),P=0.01].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A型和B型AAD患者年龄均较大,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的比例相对较高,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较低(P均<0.05).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A型AAD患者入院时血压、血肌酐水平及多种炎性标记物水平(包括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P均<0.05).Stanford A型A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住院病死率和长期病死率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9% (38/382)比5.6% (12/213) (P =0.07)和9.0% (31/344)比8.9% (18/201) (P=0.98).Stanford B型A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5.4%(19/351)比0.7%(1/141),P=0.02],但二者长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 (23/332)比7.9% (11/140),P=0.7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不是AAD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StanfordA型AAD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住院死亡的保护因素,对于Stanford B型AAD患者而言年龄和手术治疗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是AAD常见的合并症,Stanford B型AAD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合并高血压的AAD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较高,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偏�
- 陈昭然黄毕樊晓寒陆海松赵振华惠汝太杨艳敏朱俊张澍
- 关键词:高血压预后急性主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