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实

作品数:4 被引量:71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西京医院学科助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创伤
  • 1篇低氧
  • 1篇低氧培养
  • 1篇多处创伤
  • 1篇多发伤
  • 1篇预后
  • 1篇中毒
  • 1篇输血
  • 1篇输血治疗
  • 1篇损伤严重程度...
  • 1篇凝血
  • 1篇凝血病
  • 1篇脓毒
  • 1篇脓毒症
  • 1篇重度创伤
  • 1篇细菌
  • 1篇细菌感染性
  • 1篇细菌感染性疾...
  • 1篇疗效
  • 1篇疗效研究

机构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陈实
  • 4篇李俊杰
  • 4篇尹文
  • 2篇王玉同
  • 2篇黄杨
  • 2篇赵威
  • 1篇孙纪元
  • 1篇余厚友
  • 1篇崔锐红
  • 1篇王倩梅

传媒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预后中的价值被引量:28
2017年
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在严重细菌、病毒与真菌等感染以及脓毒症、多脏器衰竭时其水平常升高,尤其与细菌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对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作用。本文简要阐述了PCT的由来、一般特性及其在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胰腺炎、脓毒症中的诊断价值与不足,以期为感染性疾病中PCT单独或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细菌感染明确诊断与预后判定提供循证依据。
王倩梅李俊杰陈实王仙琦尹文
关键词:细菌感染性疾病脓毒症
等比例成分输血治疗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疗效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DCR)方案配合等比例成分输血治疗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ATC)疗效。方法:选取2014-03-2015-03我院急诊创伤抢救室收治的ATC患者48例,治疗均采用DCR方案,治疗过程中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C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剂量不同,把其中CRBC和FFP按照1∶1及2∶1输注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为2组,A组按照1∶1比例输注,B组按照2∶1输注。回顾分析患者入院后第1、2、3天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压、中心静脉压(CVP)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入院后的第1天的H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与第2、3天Hb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2组患者的PT、INR、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之间在第1天与第2、3天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2、3天A组PT、INR、FIB、血压、CVP优于对照组(P<0.05)。在救治多发伤并发ATC患者时,等比例成分输血可维持相同Hb及血凝目标值而节约红细胞(RBC)的输注,从经济学角度A组较B组人均治疗费少。结论:DCR方案配合等比例成分输血对多发伤并发ATC具有较好疗效。
崔锐红李俊杰陈实尹文
关键词:多发伤创伤性凝血病疗效
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对重度创伤病情评估的意义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探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在重度创伤患者病情中的评估作用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科救治的较重多发创伤1556例临床资料,比较ISS≥50的重度创伤患者(99例)与16≤ISS<50严重创伤患者(1457例)在致伤机制、入院前情况、住院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ISS≥50组摩托车致伤者显著高于ISS评分<50组。ISS≥50组平均损伤3.8个部位,ISS<50组平均损伤2.3个部位(P<0.05)。在ISS≥50组胸部联合下肢损伤和胸部联合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于ISS<50组(P<0.05)。入院前的休克、意识障碍以及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和两次转诊患者的比例,ISS≥50组均高于ISS<50组P<0.05),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在ISS≥50组显著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接受手术台数、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住院日平均73 d,病死率32.3%,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并伴严重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经治疗获得中等以上好转。ISS<50组住院日平均49 d,病死率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重度多发伤预后的因素较多,ISS可作为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可靠工具,但并不能准确预测多发伤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即使是ISS评分>50患者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也会有较好预后。
赵威黄杨王玉同余厚友李俊杰陈实尹文
关键词:多处创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低氧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百草枯中毒导致急性肺损伤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7年
目的通过低氧条件下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观察其对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导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细胞因子的干预效果。方法供体SD雄性大鼠的BMSCs分离传代后,分低氧培养组(5%O2)和常氧培养对照组(20%O2),两组分别置于低氧和常氧培养箱中培养,并进行细胞鉴定与增殖能力测定。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四组:PQ组、常氧培养BMSCs组、低氧培养BMSCs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14d内各组大鼠存活率、血浆中IL-1β、TNF—α、MDA、SOD和GSH—PX水平变化。结果①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BMSCs部分发生分化,但大部分细胞仍保持BMSCs特点,稳定性较好;②与常氧细胞培养方法比较,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BMSCs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5),增殖速度更快,集落形成数量更多(P≤0.01);③与PQ组比较,常氧培养BMSCs组、低氧培养BMSCs组中大鼠14d内均存活;④与常氧培养BMSCs组比较,在染毒后7d内低氧培养BMSCs组中血浆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减少(P≤0.05),SOD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低氧微环境下培养的BMSCs更适应临床病理生理环境,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清除自由基,其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能力更强。
黄杨孙纪元尹文王玉同赵威李俊杰陈实
关键词:低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