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闻伟锷

作品数:4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3篇普通小麦
  • 2篇性状
  • 2篇基因
  • 1篇锈病
  • 1篇条锈病
  • 1篇亲本
  • 1篇全基因
  • 1篇全基因组
  • 1篇全基因组关联...
  • 1篇籽粒
  • 1篇相关性状
  • 1篇小麦骨干亲本
  • 1篇小麦抗条锈病
  • 1篇小麦抗条锈病...
  • 1篇小麦籽粒
  • 1篇酶活
  • 1篇酶活性
  • 1篇苗期
  • 1篇抗条锈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国际玉米小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周口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闻伟锷
  • 3篇何中虎
  • 3篇夏先春
  • 1篇王德森
  • 1篇肖永贵
  • 1篇殷贵鸿
  • 1篇李在峰
  • 1篇刘金栋
  • 1篇耿洪伟
  • 1篇陈新民
  • 1篇童依平
  • 1篇路亚明
  • 1篇李思敏
  • 1篇王建武
  • 1篇高文伟
  • 1篇白璐
  • 1篇时佳
  • 1篇王辉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第八届全国小...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麦骨干亲本京411及衍生品种苗期根部性状的遗传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利用高密度SNP标记解析骨干亲本京411的遗传结构,并研究其根系性状遗传特征,为培育高产广适性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选用京411及其14个衍生品种(系),包括衍生一代6份,衍生二代8份,每品种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种子在发苗网上生长6 d,每份材料选取大小一致的幼苗转移至培养盘,每个培养盘种植3次重复,连续培养15 d后测定苗期根部性状的最长根长、侧根长、主根长、总根长、侧根表面积、主根表面积、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干重。利用90K SNP芯片分析京411及其衍生后代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区段传递,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定位苗期根部性状基因,探讨京411携带的优异根系基因在衍生后代中的分布。【结果】京411衍生群体平均遗传相似性为57.9%,该亲本与其衍生一代和衍生二代相同的等位变异频率分别为63.9%和67.9%,显著高于理论值。在A、B和D基因组间的相同等位变异频率分别为62.2%、61.3%和74.3%。京411的侧根和根尖数均优于其衍生品种,衍生品种的主根长和根干物质重量等性状的改良较为显著。以已有定位信息的SNP标记与根系性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共发掘出35个根系性状位点,3DL和5BL上携带控制根长性状的主效位点,分别与SNP标记wsnp_Ex_c1032_1972861和BS00100708_51关联,可用于京411衍生群体中分子辅助选择。来自京411的26个位点对根部性状起正向效应,中麦175和CA0958携带正向效应区段最多,占正向效应位点总数的73.1%。【结论】传统育种对地上部农艺性状的选择,可有效促进地下根系的改良,相当于对优异性状遗传片段的聚合。在京411衍生群体中,中麦175是针对骨干亲本遗传改良最成功的品种,不仅携带较多的京411优异根系基因,而且其主要根系性状、产量表现及广适性均优于京411。
肖永贵路亚明闻伟锷陈新民夏先春王德森李思敏童依平何中虎
关键词:普通小麦骨干亲本根部性状SNP标记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ZH84的RGAP标记及其应用被引量:21
2009年
利用RGAP标记及基于标记基因型和表型选择的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对小麦抗条锈病骨干亲本周8425B和感病品种中国春及其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获得了与抗条锈基因YrZH84紧密连锁的RGAP标记Xrga-1,连锁距离为0.8cM。其RGA片段长度为343bp,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RGA序列与已克隆的大麦抗秆锈病基因Rpg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与大麦抗白粉病基因Mla家族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用标记Xrga-1对黄淮麦区58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和抗病性鉴定结果,发现周8425B的衍生品种周麦11、周麦17、周麦20、周麦22、矮抗58、04中36、源育3号、05中37、宛抗18和豫展10号携带抗条锈病基因YrZH84。这些研究结果对小麦抗条锈病分子育种和YrZH84基因克隆有重要作用。
殷贵鸿王建武闻伟锷何中虎李在峰王辉夏先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普通小麦籽粒过氧化物酶活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小麦籽粒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对面制品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发掘控制籽粒POD活性重要位点,并筛选其候选基因,为小麦品质的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151份黄淮冬麦区和82份北部冬麦区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利用来自于小麦90 K SNP芯片的18 189和18 417个高质量SNP标记,对POD活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供试材料中POD活性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和多样性,黄淮麦区材料的POD活性变异系数为15.4%—21.8%,遗传力为0.79,北部麦区材料的POD活性变异系数为15.0%—19.9%,遗传力为0.82。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环境之间材料的POD活性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黄淮麦区相关系数为0.46—0.89(P<0.0001),北部麦区相关系数为0.50—0.87(P<0.000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09—0.3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值为0.05—0.5。群体结构分析表明,黄淮麦区与北部麦区2个自然群体结构简单,均可分为3个亚群。GWAS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淮冬麦区材料中共检测到20个与POD活性显著关联的位点(P<0.001),分布在1A、2A、2B、2D、3A、3B、3D、4A、4B、5A、5B、6A、6D和7A染色体上,单个位点可解释7.8%—13.3%的表型变异。在北部冬麦区材料中共检测到20个与POD活性显著关联(P<0.001)的位点,分布在1A、1B、1D、2A、2B、2D、3A、3B、4B、6A、6B、7A、7B和7D染色体上,单个位点可解释14.4%—23.2%的表型变异。加性回归分析表明,随着优异等位基因数量的增多,小麦籽粒POD活性越高。在发现的所有POD活性相关位点中,2个位点在黄淮麦区和北部麦区材料中均能检测到且稳定遗传,可将其转换为STARP(semi-thermal asymmetric reverse PCR)或CAPS标记,以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获得3个与POD活性有关的候选基因,分别编码磷酸甘露糖变位酶(PMM-D1)、辣根过氧化物酶(PER40)和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F775_31640)。【结论】
时佳翟胜男刘金栋魏景欣白璐高文伟闻伟锷闻伟锷何中虎夏先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POD活性候选基因
小麦SNP整合图谱的构建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本研究包括二部分:一是利用小麦90K SNP芯片扫描4个遗传群体:豆麦×石4185(F2:6)、藁城8901×周麦16(F2:6)、临麦2号×中892(F2:6)及周8425B×中国春(F2:8)构建连锁图,并整合文献报...
闻伟锷李法计高凤梅刘金栋金慧翟胜男何中虎夏先春
关键词:产量性状QTL定位小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