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姝妍 作品数:25 被引量:43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理学 更多>>
LAPTM5过表达对LPS诱导小鼠B淋巴细胞WEHI231增殖与活化的影响 2018年 目的通过构建LAPTM5野生型和NZB型腺病毒,体外感染小鼠B淋巴细胞系WEHI231,探讨LAPTM5过表达对LPS诱导WEHI231增殖与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RAW264.7、WEHI231和NIH3T3三种细胞系中LAPTM5表达,采用LAPTM5野生型和NZB型腺病毒体外感染WEHI231细胞,采用LPS(1μg/ml)刺激WEHI231细胞,采用qRT-PCR检测细胞内LAPTM5 mRNA的表达变化,证实LAPTM5过表达效果,CCK-8法检测WEHI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qRT-PCR检测细胞内IL-6和TNFαmR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LAPTM5过表达对LPS诱导WEHI231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结果LAPTM5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高度表达,在小鼠B淋巴细胞WEHI231中较低表达,而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不表达。感染LAPTM5野生型和NZB型腺病毒的WEHI231细胞中,LAPTM5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LAPTM5过表达后,LPS诱导WEHI231增殖能力显著增加,LPS诱导细胞中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LAPTM5 NZB型腺病毒对细胞增殖与活化能力的影响与野生型相比并无差异(P>0.05)。结论LAPTM5过表达可促进LPS诱导小鼠B淋巴细胞WEHI231增殖与活化。 张焕 蔡鑫泽 陈洋 都姝妍 姜奕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脂多糖 ^(18)F-FDG符合线路对脑转移瘤的诊断 2008年 近年来PET/CT和符合线路FDG肿瘤显像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逐渐成为肿瘤诊断和临床分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在体部肿瘤的诊断中,FDG肿瘤显像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脑转移病灶的检出率的报道不多,现就本院近两年来进行FDG脑显像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符合线路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王霜 都姝妍关键词:脑肿瘤 肿瘤转移 放射性核素显像 乌索酸对高糖诱导人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 2018年 目的探讨乌索酸(UA)对高糖诱导人系膜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人系膜细胞复苏后,用MCM 4201完全培养基常规培养,置于37℃、饱和湿度5%CO_2的孵箱内贴壁传代培养,隔天换液1次,取5~9代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正常糖组(5.5mmol·L^(-1)葡萄糖),高糖组(30.0 mmol·L^(-1)葡萄糖),高渗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24.5 mmol·L^(-1)甘露醇),乌索酸治疗A、B、C组(30.0 mmol·L^(-1)葡萄糖,A、B、C组分别给予0.5、1.0、2.0μmol·L^(-1)乌索酸)。6组均给药48 h。利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系膜细胞凋亡,采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x L、Bax、survivin m RNA及蛋白表达,细胞损伤相关蛋白TGF-β1、FN 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0.5μmol·L^(-1)乌索酸治疗组与正常糖组、高渗对照组系膜细胞增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μmol·L^(-1)乌索酸治疗组大部分系膜细胞已经死亡。1.0μmol·L^(-1)乌索酸组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和TGF-β1、FN、Bcl-xl、survivin m RNA及蛋白表达,增强促凋亡基因Bax m RNA及蛋白表达,促进系膜细凋亡。结论乌索酸通过促进系膜细胞早期凋亡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抑制TGF-β1表达和FN聚集,减轻系膜细胞损伤。 岳媛 岳媛 范秋灵 都姝妍 远方 徐莉 李琳 刘楠 姜奕关键词:人系膜细胞 高糖 乌索酸 细胞凋亡 复发性多软骨炎^(99m)Tc-MDP骨显像2例 2007年 病例 例1.女,38岁,一个半月前出现发热、咽痛,伴咳嗽.体温38.5℃,自觉胸痛、周身不适,经抗炎治疗.症状略缓解.1周前出现四肢关节肿痛,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听力下降,收入我院治疗.查体:左手食指、右手食指、中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双肘压痛、双足肿胀、双侧各肋软骨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2.1×10^9/L; 王霜 都姝妍关键词:多软骨炎 复发性 放射性核素显像 直肠癌组织CD44v6,DNA含量的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CD44v6表达情况和DN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检测40例直肠癌及10例正常组织中CD44v6 表达量和DNA含量.结果:直肠癌中CD44v6表达量和DN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70%vs 0%,1.11± 0.6 vs 0.9±0.65,P<0.01),肿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与直肠癌浸润深度(0%vs50%vs 80%vs 100%)、淋巴结转移(93.3%vs 56.0%)及Dukes分期(56.0%vs 93.3%)有关(P<0.05);DNA异倍体与淋巴结转移(100%vs 68%)及 Dukes分期(68%vs 100%)有关(P<0.05).CD44v6表达与肿瘤细胞DNA倍体无关(85.7%vs68.7%,P>0.05).结论:CD44v6表达异常及DNA倍体异常在直肠癌进展和浸润转移中起作用,联合检测CD44v6和DNA倍体可作为预测直肠癌进展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用的指标. 丁志杰 单吉贤 都姝妍关键词:直肠癌 CD44V6 DNA含量 癌组织 流式细胞术 肿瘤转移 高糖培养下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蛋白表达谱变化的研究 范秋灵 都姝妍 姜奕 冯江敏 马健飞 张玉侠 王力宁不同恶性度膀胱癌细胞系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2011年 目的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观察不同恶性程度和侵袭力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T24和BIU-87蛋白表达谱的变化。方法人膀胱癌细胞(BIU-87和T24)经培养后提取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比较两者蛋白图谱寻找差异表达蛋白质。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蛋白质数据库检索鉴定差异蛋白。结果比较T24和BIU-87的蛋白质斑点发现差异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153个,对其中94个差异蛋白斑点进行了质谱鉴定和肽质量指纹图分析。相对于BI-U-87,恶性度高的T24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1、组织蛋白酶D、细胞角化蛋白19、ACTG1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热休克蛋白、ACTB蛋白和硫氧还蛋白4等;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4-3-3δ蛋白、orphan hormone nuclear receptor RORalpha3等。结论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和BIU-87细胞有153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变化。深入分析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与调控,有望为寻找恶性程度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都姝妍 蔡鑫泽 刘楠 陈冬 姜奕关键词:膀胱移行细胞癌 二维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CF7细胞系中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方法采用Nano LC(75μm×15 cm,5μm)和Micro LC(1.0 mm×15 cm,5μm)的C18反相色谱柱,以甲醇-醋酸铵缓冲液(pH 5.0)为流动相,使用线性梯度程序,将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水解产物进行分离,两种体系流速分别是300 nl/min和40μl/min,在273 nm波长处检测,利用外标法分别检测DNA中脱氧胞嘧啶(dC)和甲基化脱氧胞嘧啶(5mdC)含量。结果 MCF7基因组DNA的水解产物,经反相色谱分离得到的峰图有较好的准确性与重复性;DNA水解后的产物为弱保留化合物,且Micro LC分离效果优于Nano LC;乳腺癌细胞MCF7甲基化水平为19.3%,高于正常细胞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论成功的将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水解产物经反相色谱分离;使用Micro LC分离DNA水解后的弱保留产物较佳;MCF7细胞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细胞。 蔡鑫泽 乔莹 都姝妍 刘楠 陈冬 车睿超 姜奕关键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因组 甲基化水平 乳腺癌 幽门螺杆菌cagA菌株感染对IL-8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HpcagA菌株感染对IL 8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对 2 7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IL 8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用PCR法 ,对 2 7例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2 7例胃癌组织中 ,有 2 5例 (92 % )可明显表达IL 8蛋白 ;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 ,基本没有IL 8蛋白的表达或仅有弱表达。HpcagA感染的胃癌组织中 ,IL 8的表达水平为 6 4 .2 7% ,高于未感染HpcagA的胃癌组织 (39.86 % )。结论IL 8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HpcagA感染有关 ,即HpcagA菌株感染可上调IL 郭晓临 李莉 都姝妍 袁媛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乙肝疫苗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于转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小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是否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hepatitis Bvirustransgenicmice,HBV—Tg)的抗病毒作用。方法给予HBV—Tg腹腔注射CIK细胞,皮下注射乙肝疫苗,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HBV D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并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CIK细胞降低了HBV—Tg鼠外周血中病毒载量,血中CD3^+、CD4^+及CD8^+细胞增多,乙肝疫苗和CIK细胞联合应用后,这种作用增强。结论乙肝疫苗增强了CIK对于HBV—Tg小鼠的治疗作用,这种增强作用是否通过增加体内CD3^+、CD4^+及CD8^+细胞,尤其是CD8^+细胞而实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尹元琴 都姝妍 王扬 戴晓淳 舒红 隋承光 孟凡东 姜又红关键词:乙型肝炎 转基因小鼠 CIK细胞 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