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宇
- 作品数:70 被引量:215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不同化学生态型紫苏的镉耐性及镉富集能力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为探究不同化学生态型紫苏的镉耐性与镉富集能力差异,设置不同浓度镉处理,测定了4种化学生态型紫苏种子的萌发指标及其幼苗的镉含量与镉富集特性。结果显示,10.0 mg·L^(-1)镉处理对PKPA型、EK型和PK-I型紫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抑制了PK-Ⅱ型紫苏种子的萌发。不同浓度镉处理下,不同生态型紫苏各部位的镉含量均表现为:根(1052.0~5337.1 mg·kg^(-1))>茎(327.6~807.9 mg·kg^(-1))>叶(104.8~343.3 mg·kg^(-1)),全株镉含量在348.1~1416.73 mg·kg^(-1),远高于镉超富集植物的标准(100 mg·kg^(-1))。不同生态型紫苏的镉富集系数(BCF)存在显著差异,PAPK型、PK-Ⅱ型、EK型紫苏的BCF在2.0 mg·L^(-1)镉处理时最高,依次为252.0、300.5、295.3,显著高于PK-Ⅰ型,后者的BCF在5.0 mg·L^(-1)镉处理时最高(265.5),显著高于PAPK型、PK-Ⅱ型和EK型。不同生态型紫苏的镉富集量均以5.0 mg·L^(-1)镉处理时最高,PK-Ⅰ型紫苏镉总富集量为454.0μg·株-1,分别是PAPK型、PK-Ⅱ型和EK型的2.48、1.69倍和2.05倍。不同化学生态型紫苏的镉耐性间存在显著差异,镉胁迫下PK-Ⅰ型紫苏具有较高镉耐性及镉富集能力,可用于后续研究紫苏镉耐性作用机制以及镉污染稻田修复的主要种质资源。
- 韩博伦肖清铁谢惠玲游武郑新宇林瑞余
- 关键词:紫苏
- 竹焦油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研究了竹焦油对8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初步分析了竹焦油的主要抑菌成分.结果表明,竹焦油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和EC90分别仅为29和68μg.mL-1;抑菌成分集中在水溶性油、酚类和芳香酸部分,采用热水萃取法可简便地分离竹焦油中的强抑菌活性组分.
- 江茂生李玉玲许文耀郑新宇初雷霞陈礼辉
- 关键词:竹焦油植物病原细菌抑菌成分
-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促进智慧农业建设。[方法]采用信息化指数法建立了含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对各指标赋权,建立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结果]2013—2018年,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基期相比增幅分别达到118.90%和204.82%;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计算所得一级指标权重大小均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贡献率最高的二级指标为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加权指数分别为0.139852、0.232925;其次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加权指数分别为0.075609、0.070845;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计算机拥有数、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这两个要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电视覆盖率的贡献率最低,其所占权重分别为0.001645、0.000014。[结论]近年来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良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经济基础优势突出,但农业信息化人才与基础设施制约其发展。
- 律其鑫朱静静肖清铁文欢欢韩博伦郑新宇林瑞余
-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 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的研制
- 2011年
- 采用竹屑、骨粉及膨润土三者混合,经炭化活化制得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研究原料配比、升温速率、活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对除氟吸附材料平衡吸附容量及除氟率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炭陶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活化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增加,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的平衡吸附容量及除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炭陶除氟吸附材料在除氟过程中,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这种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其除氟性能。在相对较优的试验条件下,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的平衡吸附容量为2.214 mg.g-1,除氟率为88.56%。
- 金浩唐丽荣曾巧玲郑新宇林冠烽黄彪
- 关键词:除氟
- 结晶紫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在缓冲溶液中不同温度下结晶紫(CV)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V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测定了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KA分别为1.49×105L.mol-1(25℃)、1.15×105L.mol-1(35℃)和1.01×105L.mol-1(45℃),CV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37℃时给体(CV)和受体(BSA)之间结合距离为r=6.48nm。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CV和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通过疏水作用力相互作用。
- 孔德贤周学酬王玉林郑新宇李清禄
- 关键词:结晶紫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
- 烟酸铜(Ⅱ)螯合物的固相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
- 2011年
- 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固相反应合成了烟酸铜螯合物,考察了铜源、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对合成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以醋酸铜为铜源,反应时间3h,醋酸铜∶烟酸(摩尔比)=1∶2。采用摩尔电导、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对所合成的螯合物进行了表征。抑菌实验表明该螯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 谢勇平李清禄郑新宇蔡碧琼张福娣
- 关键词:固相合成抑菌活性
- 依托泊苷与鲱鱼精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研究依托泊苷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结合I-效应、离子强度的影响及DNA熔点测定,分析依托泊苷与DNA光谱效应。结果DNA对依托泊苷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2.02×10-4L.mol-1,结合位点数n=0.89。结论依托泊苷与DNA的结合作用方式可能为沟槽作用。
- 蔡向阳江茂生邱君志郑新宇李清禄
- 关键词:依托泊苷DNA荧光光谱相互作用
- 紫苏分支酸合成酶PeCS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原核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本研究旨在探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药用活性成分酚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基于前期紫苏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酚酸合成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支酸合成酶(chorismate synthase, CS)基因,获得PeCS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Pe CS基因功能做出初步预测,构建pET30a-PeCS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紫苏不同组织(根,茎,叶)中PeCS表达水平。克隆得到紫苏PeCS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877 bp,编码29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叶绿体。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1 659.16。Pe CS基因编码蛋白不含信号肽且无跨膜区,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所构建pET30a-PeCS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表达的最适条件为15℃、0.5 mmol/L IPTG培养16 h,PeCS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蛋白分子量与预测相符。RT-qPCR分析显示PeCS基因在紫苏不同器官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茎中表达量最低。本研究成功克隆紫苏分支酸合成酶PeCS基因,有助于更深入地阐释紫苏酚酸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
- 韩博伦肖清铁文欢欢律其鑫郑新宇林瑞余
- 关键词:紫苏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
- 看麦娘根系对小麦根水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被引量:9
- 2015年
- 为探讨小麦化感作用机理,以强化感小麦‘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材料,设置小麦根水提液浓度为0%、0.2%、1.0%和5.0%的水培试验,测定了看麦娘根系对小麦根水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小麦根水提液处理显著抑制了看麦娘根的生长,根鲜重抑制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高于弱化感小麦。当处理浓度达5.0%时,不同化感小麦间无显著差异。‘115/青海麦’、‘92L89’和‘抗10103’根水提液处理后,看麦娘的根系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52.0%~59.6%、46.5%~55.0%和27.2%~44.7%,但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看麦娘根系中可溶蛋白含量、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SOD和POD活性大小均表现为‘115/青海麦’〉‘92L89’≈‘抗10103’;CAT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大,但不同品种小麦间无显著差异。‘115/青海麦’、‘92L89’和‘抗10103’根水提液处理的看麦娘根系MDA含量依次是对照的10.9~25.5倍、5.9~24.2倍和1.2~6.8倍。小麦化感作用引起看麦娘根系细胞膜脂氧化胁迫,并诱导看麦娘根系抗氧化物质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合成。可见,降低根系活力、增强保护酶系统活性及抗氧化物质代谢是看麦娘应答小麦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
- 邱秋金谢惠玲李圆萍王微陈珊肖清铁郑新宇林瑞余林文雄
- 关键词:看麦娘小麦化感作用生理响应
- 紫苏叶片响应镉胁迫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为阐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响应镉胁迫的分子机制,应用营养液加镉法,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紫苏叶片响应镉胁迫3周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下紫苏叶片有25个蛋白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0个蛋白质得到LC-MS/MS鉴定:光合作用相关蛋白3个,能量代谢相关蛋白11个,胁迫相关蛋白1个,蛋白质代谢相关蛋白2个,基因表达相关蛋白1个,结构蛋白1个,生物合成与解毒相关蛋白1个。在浓度为2.0 mg·kg-1、5.0 mg·kg-1、10.0mg·kg-1镉胁迫下,紫苏叶片中ATP合成酶、丝氨酸羧肽酶、植物细胞色素P450均上调表达,Rubisco大亚基、核糖体蛋白S3和肌动蛋白表达均下调。光合系统Ⅱ稳定/装配因子HCF136及胁迫反应蛋白乙酰辅酶A硫酯酶在低浓度镉(2 mg·kg-1)处理下表达上调,在高浓度镉(5 mg·kg-1,10 mg·kg-1)处理下表达下调;磷酸核酮糖激酶/尿苷激酶家族蛋白在2 mg·kg-1和5 mg·kg-1镉处理时表达上调,10 mg·kg-1镉处理时不变;逆转录转座子蛋白在10 mg·kg-1镉处理时表达下调。可见,紫苏叶片通过增强能量代谢、降低光合作用、改变蛋白代谢与基因表达和提高解毒能力,增强了镉耐性。
- 谢惠玲刘杰陈珊王经源傅伟李圆萍王微肖清铁郑新宇黄锦文林瑞余林文雄
- 关键词:紫苏镉胁迫重金属污染蛋白质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