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振华

作品数:13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遗址
  • 5篇农业
  • 4篇农业结构
  • 3篇新石器
  • 3篇遗存
  • 3篇植物遗存
  • 3篇石器
  • 3篇出土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遗存分析
  • 2篇遗址出土
  • 2篇三房
  • 2篇石器时代
  • 2篇作物
  • 2篇龙山时代
  • 2篇二里头
  • 2篇二里头文化
  • 1篇新石器时代晚...
  • 1篇植物
  • 1篇制陶技术

机构

  • 13篇北京大学
  • 4篇河南省文物考...
  • 3篇湖北省文物考...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闽江学院

作者

  • 13篇邓振华
  • 4篇张海
  • 3篇刘辉
  • 3篇孟华平
  • 2篇秦岭
  • 2篇高玉
  • 2篇向其芳
  • 1篇张敏
  • 1篇周振宇
  • 1篇崔剑锋
  • 1篇潘岩
  • 1篇杨颖亮
  • 1篇张弛

传媒

  • 3篇考古
  • 3篇南方文物
  • 2篇华夏考古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豫东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农业经济基础——以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为例被引量:5
2022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社会复杂化进程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所在。作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自然成为众多相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豫东地区的淮阳平粮台遗址因其中轴对称的城市布局、成熟完备的排水系统,被认为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先河,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本研究通过对2016~2019年平粮台遗址发掘中系统获取的植物遗存进行鉴定和分析,揭示了豫东地区早期复杂社会形成到早期国家阶段的生业经济基础。平粮台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结构以粟黍为主,兼有少量水稻和大豆,这一作物结构在商周时期也未发生显著的变化。直到战国秦汉时期,粟仍然是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同时小麦所占比重大幅提升,重要性仅次于粟。区域性的比较分析显示,这一农业模式在豫东及其邻近地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旱作农业是当地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经济基础。
胡好玥邓振华秦岭秦岭张弛张海
关键词:农业结构经济基础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时代变迁与区域对比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对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数量、规模、堆积厚度相关数据的定量分析,本文认为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从早到晚表现出流动性渐强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与其生业经济方式的变化有关。此外,甘肃东部和南部地区与河湟地区在各项分析指标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邓振华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古城三房湾和谭家岭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31
2013年
对石家河古城三房湾和谭家岭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显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当地是以谷物农业为主,兼有少量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的生业经济模式,稻作农业占绝对优势,粟作农业所占比例很小。对猕猴桃等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可能表明当时居民的活动半径较大。
邓振华刘辉孟华平
关键词:植物遗存
沙澧河流域二里头文化时期农业模式初探--基于河南漯河沟李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农业作为支撑早期国家运行的重要经济基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然而,当前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且在区域和遗址类型方面存在很多空白。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选取漯河沟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植物考古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以粟为主,黍为次,兼有少量水稻和大豆的利用。同时,区域间的比较不难看出,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各个遗址中,具有较强的区域共性。此外,对沟李遗址所在沙澧河流域早期农业发展历程的梳理显示,当地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经历了多次转变,粟黍为主的农业模式至少在仰韶文化晚期已经确立,二里头时期的这一农业特征实际上具有深厚的本地传统。
李艳江杨竹子邓振华张海李唯梁法伟曹艳朋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农业结构
金沙江流域农业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被引量:1
2023年
金沙江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西南地区不同族群聚居繁衍、交流互动的重要区域,沿横断山区的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促成了距今5000年左右这一地区新石器化和农业化进程的开始,为丰富多元的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当地的农业经济在形成之初就具有稻粟黍混作的多样化特征,其后小麦、大麦、荞麦等其他农作物在青铜时代传入,使得作物结构更加多样化。金沙江流域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单元,其农业特色的形成是沿横断山区频繁的文化交流和本地复杂多样的地貌与生态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邓振华
关键词:金沙江流域农业传播
中原龙山时代农业结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0
2017年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目前已发表植物考古数据的遗址共14处,此外还有3处区域调查也开展了同类研究。这些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豫中地区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或极为零星。对已有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除了位置偏南的南阳盆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作物结构基本都是以粟为主,以黍为辅,兼有稻与大豆的模式。小麦在龙山时代可能尚未进入中原,或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就作物结构而言,中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粟作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多元作物结构在当地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邓振华秦岭
关键词:龙山时代农业作物结构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古城谭家岭遗址2011年的发掘被引量:8
2015年
2011年,谭家岭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木构遗迹、瓮棺等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竹木器,以及树木、树叶、稻谷、穗轴、田螺等动植物遗存。发现的有机质遗存丰富了石家河聚落群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生业状况有重要价值。粘土堆积的构成和埋藏特点有助于理解石家河古城变迁及石家河聚落群的形态变化。
孟华平刘辉向其芳邓振华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42
2012年
植物遗存的分析显示,八里岗遗址前仰韶时期的植物性食物资源主要是水稻和橡子等,经济方式上农业与采集并存。自仰韶时期开始,则一直保持了稻粟黍的作物组合,但各种作物的比例在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与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变迁是相符的,从农业经济的角度体现了南北方文化的消长过程。稻属穗轴形态的分析则表明该遗址驯化穗轴自前仰韶时期开始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比例,驯化过程可能很早就已完成。此外,从对杂草遗存的分析结果来看,该遗址整个新石器时代的作物加工模式或许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作物加工的大部分步骤都是在遗址上进行的。
邓振华高玉
关键词:植物遗存
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早期农业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农业是人类与环境联系最为紧密、互动最为频繁的领域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为基础的经济部门.研究特定区域的居民如何选择其作物组合,对于探索早期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环境与生物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都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位于我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的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从出土植物大遗存分析入手,揭示了当地在龙山文化至新砦期一直保持着以粟为主,黍为次,兼有少量稻和大豆利用的作物结构,并指出这与当地古环境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结合对当地农业传统和龙山时期开始的社会发展态势与区域间互动的分析,提出当地仰韶时期以来的农业传统、饮食偏好等文化因素在农业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成了旱作农业传统在当地的长期延续.
邓振华邓振华张海梁法伟曹艳朋
关键词:黄淮平原龙山时代农业结构文化影响
区域视角下的二里头文化生业经济形态——基于河南省漯河地区碳、氮稳定同位素新证被引量:2
2023年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距今约3750~3500年,大体相当于古史所载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嵩山一带的核心区,对于外围区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完善二里头文化生业经济研究,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召陵沟李遗址(33°36′42.9″N, 114°9′45.5″E)和源汇皇寓遗址(33°31′28.7″N, 113°54′24.4″E)的51例人和动物骨胶原样本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同时结合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归纳当地二里头文化生业经济形态的主要内涵,进而从外围区域的视角比较分析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生业经济的联系、区别和变化。研究表明,漯河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人的δ13C和δ15N均值为-8.4‰±2.0‰和9.2‰±0.4‰(n=4),猪的δ13C和δ15N均值为-7.5‰±1.3‰和7.3‰±0.7‰(n=14),狗的δ13C和δ15N均值为-8.9‰±1.7‰和7.7‰±1.0‰(n=4),黄牛的δ13C和δ15N均值为-9.8‰±1.9‰和6.0‰±1.4‰(n=8),绵羊的δ13C和δ15N均值为-11.2‰和5.6‰(n=2),山羊的δ13C和δ15N值为-15.0‰和6.0‰(n=1),大中型鹿的δ13C和δ15N均值为-16.9‰±3.3‰和5.5‰±1.9‰(n=7),小型鹿的δ13C和δ15N均值为-21.5‰±0.1‰和4.3‰±1.2‰(n=4)。综合同位素与动、植物考古分析结果,当时漯河地区自然植被基本为C3植物,先民主食亦即农业以C4作物粟为主、黍为辅,家畜中猪和狗主要喂以人类残食,黄牛、绵羊和山羊则喂以不同比重的C4植物,很可能来自粟黍的秸秆类副产品,并且黄牛基本为圈养,绵羊和新出现的山羊则采取圈养加放养的混合管理方式,另有部分大中型鹿可能也被人工喂养。比较而言,漯河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生业经济形态整体相近;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普遍占绝对主导,目前仅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稻粟并重的农业结构,充分凸显出都邑聚落的特殊性;家畜除了猪、狗、黄牛、绵羊以及部分喂养的大中型鹿之外新增山羊,并且牛和羊�
李唯刘晨裴晓晨林怡嫺邓振华张敏梁法伟杨颖亮潘岩张海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