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振平

作品数:61 被引量:1,306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血压
  • 12篇高血压
  • 9篇成年人
  • 7篇影响因素
  • 7篇慢性病
  • 7篇老年
  • 7篇肥胖
  • 6篇糖尿
  • 6篇成人
  • 5篇血管
  • 5篇知晓
  • 5篇糖尿病
  • 5篇体重
  • 5篇老年人
  • 5篇健康
  • 4篇心血管
  • 4篇血管疾病
  • 4篇腰围
  • 4篇摄入
  • 4篇身体活动

机构

  • 6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篇中国医科大学
  • 8篇包头医学院
  • 5篇北京大学
  • 2篇杭州市疾病预...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贵州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邯郸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华大生命...

作者

  • 61篇赵振平
  • 56篇王丽敏
  • 53篇张梅
  • 45篇黄正京
  • 41篇李纯
  • 40篇张笑
  • 20篇周脉耕
  • 9篇李镒冲
  • 9篇殷鹏
  • 8篇王临虹
  • 7篇刘韫宁
  • 7篇刘江美
  • 7篇曾新颖
  • 6篇邓茜
  • 6篇齐金蕾
  • 6篇王黎君
  • 5篇夏云婷
  • 4篇李剑虹
  • 4篇吴静
  • 4篇刘世炜

传媒

  • 35篇中华流行病学...
  • 8篇中华预防医学...
  • 8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信息...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5篇2024
  • 13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居民2030年预期寿命预测及国际间比较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为满足"健康中国2030"规划编制的需要,预测我国居民2030年预期寿命水平,比较我国预期寿命在国际所处位置。方法 1.以第4、5、6次人口普查完整寿命表及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的2030年婴儿死亡率为依据,采用指数回归方法对2030年我国居民年龄别死亡率进行预测,进而计算预期寿命。2.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对各国的预期寿命预测,比较中国所处位置。结果 203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9.04岁(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值为79.08岁),较2015年增长2.7岁。60岁以上老人对预期寿命增长的贡献将升至53.4%,预期寿命增长主要贡献人群向高年龄段转移。203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将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讨论加强对老龄人口的健康保障力度将成为保障预期寿命继续增长的关键。各项健康保障与服务公平性政策确保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与高收入国家差距不断缩小。
蔡玥薛明王才有周脉耕赵振平孟群
中国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了解我国≥35岁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和血糖控制情况,为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选取其中≥35岁的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参加社区糖尿病管理以及糖尿病治疗的情况。所有调查对象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并检测空腹血糖。采用SAS 9.4软件进行基于复杂抽样的Rao Scott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率的差异,利用基于复杂抽样的logistic模型检验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所有统计结果均为经过复杂加权调整后的数值。结果共纳入8 109名调查对象,男性3 560人,女性4 549人。糖尿病患者管理率为47.9%,城市为43.3%,农村为56.0%,农村糖尿病患者管理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62,P<0.01)。糖尿病患者管理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26.183,P<0.01)。纳入社区健康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规范管理率为40.1%,其中城市为42.5%,农村为36.8%,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5)。经过复杂加权后,纳入社区管理的≥35岁糖尿病患者治疗率为95.5%(95%CI:94.4%~96.7%),血糖控制率为37.7%(95%CI:35.3%~40.1%)。≥65岁组控制率最高,血糖控制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5.959,P<0.05)。结论我国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有了较大提高,但血糖控制率依然较低。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并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胡彩红张梅张笑赵振平李纯黄正京王丽敏
关键词:糖尿病疾病管理血糖控制
2013年中国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了解2013年我国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18岁成人共计179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水平自我评价、慢性病患病知晓情况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2h血糖和血脂四项。选取收集到的87552名超重肥胖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我国有74.7%(95%CI:73.3%~76.1%)的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我体重水平,其中轻度低估率为60.7%(59.6%~61.7%),严重低估率为14.0%(13.1%~14.9%)。较高年龄、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和肥胖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高血压患者知晓和血脂异常患者知晓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结论中国大部分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身的体重水平,低估受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慢性病知晓等因素影响,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
夏云婷吴延莉王丽敏张亚利闫慧敏刘少博徐婷玲张梅黄正京赵振平张笑李纯李剑虹
关键词: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指数
我国成年居民饮酒行为与血脂异常关系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居民不同饮酒行为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饮酒行为与高甘油三脂(TG)血症、高总胆固醇(TC)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关系。结果与从不饮酒者相比,男性少量饮酒(a OR=1.16,95%CI:1.06~1.28)和过量饮酒者(a OR=1.64,95%CI:1.43~1.89)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女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a OR=1.67,95%CI:1.07~2.63);男性少量饮酒(a OR=0.82,95%CI:0.74~0.91)和过量饮酒者(a OR=0.60,95%CI:0.53~0.67)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男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C血症(a OR=1.36,95%CI:1.19~1.56)的风险较高。男性任何频率的饮酒患高TG血症的高风险均较高,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男性饮酒频率1~4 d/周者(a OR=1.16,95%CI:1.01~1.33)和5~7 d/周者(a OR=1.34,95%CI:1.17~1.53)患高TC血症的风险高于从不饮酒者,女性饮酒频率5~7 d/周者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较低(a OR=0.70,95%CI:0.53~0.92)。男性饮白酒(只饮白酒:a OR=1.34,95%CI:1.20~1.48;不仅饮白酒:a OR=1.33,95%CI:1.19~1.49)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只饮白酒(a OR=1.27,95%CI:1.04~1.57)患高TC血症的风险较高;男性(a OR=0.82,95%CI:0.68~0.98)和女性(a OR=0.61,95%CI:0.47~0.78)只饮啤酒者患高T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女性只饮啤酒者患高LDL-C血症(a OR=0.77,95%CI:0.60~0.98)的风险较低。结论不同饮酒行为对血脂指标的影响不同,男性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女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男性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者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在女性中没有此关联。
胡彩红张梅李纯赵振平张笑黄正京关云琦王璇王丽敏
关键词:高甘油三脂血症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从饮酒的角度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失眠、社会压力状况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结果共有48499名样本纳入分析,我国就业流动人口从不饮酒、少量饮酒、过量饮酒的比例分别为48.3%、41.8%和9.9%。我国就业流动人口失眠率为28.6%,其中男性流动人口失眠率为25.8%,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率为32.3%;45~59岁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失眠率(32.2%)高于18~44岁年龄组(2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从不饮酒的流动人口为参照组,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的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40和1.53;少量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28和1.53,过量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均为1.46;少量饮酒的18~44岁和45~59岁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41和1.27,过量饮酒的18~44岁和45~59岁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55和1.37。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与失眠均具有关联,过量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高于少量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
关云琦张梅张笑赵振平黄正京李纯王丽敏
关键词:失眠饮酒流动人口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基于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研究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分析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和危险因素暴露及防控现况。方法依托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研究,获取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3个维度29个指标的数据。对各指标进行了同向化(CHI得分越高表示心血管健康水平越好)、标准化和百分化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各省不同维度得分及最终的心血管健康指数得分,并采用得分和秩次描述不同省份各维度CHI得分情况。结果黑龙江、西藏、吉林、河南、新疆的心血管病流行维度得分较低,天津、河北、辽宁、山西和北京的危险因素暴露维度得分较低,海南、贵州、云南、陕西和广西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控维度得分较低。在行为危险因素方面,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18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身体活动不足率、肥胖率M(P_(25),P_(75))分别为26.8%(25.15%,29.25%)、17.80%(11.60%,19.45%)、12.00%(8.90%,17.95%),每天人均盐摄入水平为8.6(8.2,9.3)g;在代谢性危险因素方面,血脂异常的患病率(33.7%)高于高血压(26.0%)和糖尿病(9.7%)的患病率,而其知晓率(14.5%)、治疗率(7.9%)和控制率(5.4%)均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指标。结论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较为严峻,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毛凡姜莹莹刘韫宁赵振平王丽敏王临虹周脉耕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3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CI:1.29~1.65)和1.33倍(95%CI:1.18~1.50)。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关云琦张梅张笑赵振平黄正京李纯王璇王丽敏
关键词: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影响因素
中国成年人血糖水平现状及其与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关系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描述我国成年人血糖水平现状,探讨BMI、腰围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数据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区(县)选取≥18岁常住居民,以面对面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方法收集人口学基本信息、慢性病危险因素信息、BMI、腰围和血糖水平等。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分组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血糖水平,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BMI及腰围与FPG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77816名研究对象,我国成年人FPG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73±1.46)mmol/L、(5.37±0.83)%,其中,均以≥60岁年龄组最高,男性均高于女性(P<0.001),城市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略高于农村(P<0.001);平均FPG和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均随BMI和腰围的增长而增高(P<0.001)。多重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BMI每增加1 kg/m^(2),未诊断为糖尿病、新诊断为糖尿病和自报已诊断为糖尿病的FPG分别增加0.019 mmol/L(P<0.001)、0.021 mmol/L(P=0.163)和0.028 mmol/L(P=0.088);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15%、0.050%和0.033%(均P<0.001)。腰围每增加1 cm,亚人群的FPG分别增加0.008 mmol/L(P<0.001)、0.014 mmol/L(P=0.004)、0.023 mmol/L(P<0.001);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06%、0.019%、0.019%(均P<0.001)。腰围的标准化β值均高于BMI。结论未被诊断为糖尿病且BMI或腰围高于正常值的成年人是重点防控人群。腰围预测血糖水平的能力高于BMI,应加大举措提高腰围知晓率,有助于实现各人群维持血糖正常。
邓晓庆张梅张笑赵振平李纯黄正京宋子伟姜博郭晓慧于宁王丽敏
关键词:体质指数血糖水平腰围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血压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血压检测情况,为高血压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8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有效样本量为184509名,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主要慢性病与血压检测情况等信息,血糖和血脂相关指标由实验室检测获得。本研究剔除关键变量的异常和缺失数据后,共纳入170551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和患其他疾病人群的血压检测率和检测时间分布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和趋势性检验。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中,正常血压人群、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新检出高血压的人群3个月内检测过血压的比例分别为44.4%、50.4%和52.6%,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均P<0.05),城市高于农村(均P<0.0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均P<0.001);3个人群中从未测过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7.6%、24.2%、23.5%。已诊断高血压人群在7 d内检测过血压的比例为44.0%,城市为51.4%,高于农村的37.7%(P<0.001),检测过血压的比例随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和BMI增长而上升(均P<0.001)。结论我国成年居民定期自我检测血压的行为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性和农村地区。应加强相关健康宣传教育,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重点提高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的血压检测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压升高。
张宇姝张梅黄正京李纯赵振平张笑姜博高星星于宁宋子伟王丽敏
关键词:血压成年人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血糖检测情况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中国≥18岁居民的血糖检测情况,为健康中国行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血糖检测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及腰围等信息;采集所有个体的空腹静脉血测定FPG,自报无糖尿病病史者测定服糖后2 h血糖。完成调查且相关信息完整的1779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果进行复杂加权后,比较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血糖检测率。结果未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新检出血糖升高的居民12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32.0%(95%CI:30.5%~33.5%)、39.5%(95%CI:37.4%~41.6%)、43.8%(95%CI:41.0%~46.4%),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为89.6%(95%CI:88.4%~90.8%),女性高于男性,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人群中未患、患1、2、≥3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人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19.6%(95%CI:18.4%~20.7%)、41.8%(95%CI:40.1%~43.5%)、58.9%(95%CI:57.0%~60.7%)、71.9%(95%CI:69.0%~74.9%),血糖检测率随共病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1);未患、患1、2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检测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3种主要慢性病的居民血糖检测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其他分组血糖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成年居民检测血糖的行为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于宁张梅张笑赵振平李纯黄正京张宇姝邓晓庆宋子伟王丽敏
关键词:血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