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栋
- 作品数:12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略论王国维的学术价值取向:学术独立与求道心态被引量:5
- 2003年
- 王国维早年提倡学术独立与其晚年从古史研究中求道 ,实有其一内在的线索可循 ,即其学术研究的取向在于求道而非真正立足于学术的独立。
- 赵利栋
- 关键词:学术独立学术研究
- 清末新式学务团体和教育界的形成:以江苏省为中心
- 各种学会和团体的出现,是清末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现象。晚清学会运动的兴起,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社会变迁的动力。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日剧,清政府经同治中兴、自强运动进行自救的努力,然甲午一战,丧师辱地,唤起了当时...
- 赵利栋
- 关键词:士绅阶层戊戌时期私塾改良新式知识分子
- 文献传递
- 近年来中华民国史研究述评被引量:6
- 2005年
- 中华民国史作为历史研究的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对近年来民国史研究取得的总体进展、专题领域的新成果,以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作一述评。指出近些年来,民国史研究不仅在传统的政治史与外交史领域进一步深化,而且民国经济史、社会史等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日渐为研究者重视。
- 赵利栋
- 关键词:中华民国史
- 古学复兴与文艺复兴:从晚清国粹派到胡适被引量:2
- 1997年
- 赵利栋
- 关键词:章太炎国粹派整理国故五四新文化运动古史辨派《国粹学报》
-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被引量:11
- 2005年
- 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种选官制度。1905年科举制的废止,意味着传统的仕进之路的断绝。但是,由于科举存废问题的长期反复所形成的心理准备,所以科举遽废所引起的社会反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烈。科举废止后,各种学堂迅速增加,士绅阶层也找到了自己相应的位置。当然,随着科举的废止,士绅阶层发生了分化和变化,整个社会结构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 赵利栋
- 关键词:学堂士绅阶层社会变动
- 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被引量:6
- 2003年
- 封建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观念 ,在中国人对自身社会的理解与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中 ,它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 ,现代中国人封建观念的形成实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追溯了中国封建观念形成过程的几个关键性环节 ,指出中国封建社会论的形成其实是中西封建观念融合的结果 ,亦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 ,既说明了观念的形成是有现实基础的 。
- 赵利栋
- 关键词:封建封建主义
- 清末新式学务团体和教育界的形成:以江苏省为中心
- 本文对清末新式学务团体和教育界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戊戌时期学会的兴起主要有三个因素,一为知识分子受到甲午战争和瓜分之祸的刺激,力图自强;二为知识分子觉察到自强之道需结合群力;三为知识知识分子觉察到与列强竞存之道在...
- 赵利栋
- 关键词:晚清历史教育学史
- 文献传递
- 胡适与康有为:学术联系的一个初步探讨被引量:3
- 2000年
- 胡适与康有为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开风气的人物,学术界对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鲜有探讨。本文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实来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进而指出,在学术取向上,民国初年由经古文学转向经今文学,胡适的《大纲》、顾颉刚古史辨都与康有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晚清经今文学的继续与终结;在治学方法上,胡适的“历史的方法”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实际上亦受到康有为治经方法的很大影响。
- 赵利栋
- 关键词:文化史
- 王国维与《东山杂记》《二牖轩随录》——兼论王国维的学术转向被引量:3
- 2002年
- 《东山杂记》与《二牖轩随录》是王国维辛亥以后旅居日本京都时所写的学术札记 ,未收入《王国维遗书》。本文简略介绍这批资料 ,并进而利用这些资料探讨王国维辛亥以后从文哲之学转向古史之学的动因。
- 赵利栋
- 关键词:学术转向史学
- 国民党左派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提出被引量:2
- 2021年
-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解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基本概念。对这一概念的既有研究,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基本是从中共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与解释。实际上,这一概念的形成史十分丰富,通过对国民党左派文献的梳理,可知国民党左派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前也提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概念,并进行相应的理论阐发。
- 赵利栋
- 关键词: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民党左派施存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