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上颈椎融合对颈椎活动功能的影响,并评估颈椎活动度测量仪(cervical range ofmotion device,CROM)的可靠性。方法我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对收治的14例上颈椎疾病患者使用CROM仪测量,其中5例为颈枕融合,2例寰枢椎融合,7例采用Halo架非融合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左右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主动活动度,并与15例健康志愿者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情况;使用CROM仪重复测量健康志愿者颈椎活动度并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coefficients,ICC)来评价CROM仪的测量者内可靠性。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颈椎活动度六个方向中的三个方向:颈椎前屈、左旋转及右旋转,融合组与非融合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则在六个方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融合组中颈枕融合较寰枢椎融合在颈椎前屈、左右旋转活动上有显著性降低(P<0.05),术后第6个月随访各组颈椎活动度较3个月随访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CROM仪测量颈椎六个方向的活动度测量者内ICC均在0.91以上,有较高的可靠性。结论上颈椎融合使颈椎活动范围显著性减小,对颈椎前屈、旋转功能影响最大。此外,CROM仪是一种可靠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
背景:因骨盆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毗邻,通过传统方法治疗复杂髋关节疾病的操作难度较大。利用3D打印技术显著提升了此类疾病的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目的:归纳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9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3D打印技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骨折,髋臼骨折,骨盆肿瘤,髋臼肿瘤、髋关节置换”,英文检索词为“3D printing,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pelvic fracture,acetabular fracture,pelvic tumor,acetabular tumor,replacement or the hip joint”。共检索到103篇文章,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3D打印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模具,直接通过数字化技术制造复杂的几何模具或模型。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复杂的骨盆及髋臼骨折与髋关节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显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将3D打印技术用于髋关节疾病的诊治对髋关节疾病的术前指导、术中操作以及术后康复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