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泉
- 作品数:29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从布迪厄场域理论看宋词的雅化
- 大至说来,宋词的雅化经历了一个由高雅到典雅,再至清雅的漫长过程,且每一阶段皆有其独特性。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角度看,宋词的雅化过程,实是进入文学场域的社会行动者争夺有价值的文化资本与文学话语权,从而谋得社会认同与合法性的过程...
- 薛泉
- 关键词:场域理论文化资本宋词雅化
- 文献传递
- 杨万里的隐逸情怀被引量:1
- 2019年
- 杨万里具有较强仕宦意识的同时,也拥有浓烈的隐逸情怀,这种情怀伴随其仕宦始终,且愈来愈浓。这是其对时局失望后,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调整处世方式的不得已举措,折射出其正直高洁的人格。致仕归隐是其保持这种人格的无奈抉择,也是惧祸心理支配下消极对抗现实的一种有效方式。正确认识杨万里的隐逸情怀,对于深化其研究,乃至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研究,皆有重要价值与借鉴意义。
- 薛泉
- 关键词:隐逸情怀
- 明中后期文学流派与文风演化
- 2017年
- 有明一代,尤其是中后期,文人文学流派情结浓郁,文学流派交替频繁。这是明中后期文风演化、文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推动力。明中后期文风演化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发展进程,它主要围绕着"复古—革新—复古"这条主线展开。此二"复古"并非简单地重复,其中皆蕴含着求新求变因子。当然,在这一逻辑进程中,不同文学流派起的作用是不对等的。这一逻辑发展进程,本身就是一部视角独特的明中后期主流文风演化史、文学发展史。文学流派对文风演化、文学史建构,具有不可轻视的价值与意义。
- 薛泉
- 关键词:明中后期文学流派文学史
- 李东阳的文学传播意识被引量:2
- 2008年
- 李东阳具有自觉谨慎的文学传播意识。他注意作品传播的偶然性,更重视必然性及传播接受效果。其文学传播意识是一种既注重个体效应、又关注社会效应的精品意识:力求以精品传世,尽量避免不满意之作外流;若此类作品流入传播领域,便设法补救。但是,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其中有些情形是难以预料、不能预先控制的。
- 薛泉
- 关键词:明代
- 南宋词选编者视域中的稼轩词
- 2018年
- 稼轩词风格多样,词选编者可依选编宗旨,各取所需,体现出自己的眼光与审美情趣。南宋人的四部词选选取稼轩词数量之变化、风格之差异,是时代审美共性中的个性具化;四部词选不约而同地集中指向稼轩词,是时代审美共性的显现,从多角度展示出当时词坛创作与审美情趣。时代审美共性,并不能抹杀审美的多向度,更不等于审美取向的一元化。透过南宋词选编者视域中的稼轩词,可以点观面,从一个特别的维度,窥视南宋中后期文学审美风尚及其变迁轨迹,从而为词学研究、乃至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较独特的窗口。这应是文学选本研究的重要目的及其意义所在。
- 薛泉
- 关键词:南宋词选视域稼轩词
- 关于“词选”的界定被引量:1
- 2009年
- 词选是编选者据一定选词观念,选录部分词人词作,或加评注,或加校勘,或间而有之,并按一定顺序汇编成帙的词集。它与词总集、丛刻、词话、词谱等相关词学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词选属于词总集范畴,但词总集不一定就是词选。某些具有一定取舍原则的词丛刻,看似具有"选"的性质,但不能视为词选。载有词作的词话、词谱,同样不能视为词选。
- 薛泉
- 关键词:词选总集词话词谱
- 古代文学教学笔谈(续)被引量:3
- 2008年
- 几年前,我刊曾经发表过一组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笔谈的文章(详见2004年第6期),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近年来,我校古代文学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6年《古代文学》被评为海南省精品课程,2007年该学科被遴选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该教学团队也是海南省加强建设教学团队。下面一组文章,是该教学团队成员近年来的教学心得。在此刊出,以求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日常教学问题的关注。
- 王丽洁胡小成阮忠范璠杨清之薛泉
-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古代文学研究哲学维度教学团队教学心得
- 宋代风俗文化的高涨与宋人词选的兴盛
- 2010年
-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俗文化的本质是娱乐。宋代是一个风俗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风俗文化的高涨,扩大了宋词的社会需求,为宋词的娱乐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宋人词选的编纂,促进了宋人词选的兴盛。
- 薛泉
- 关键词:风俗文化词选唱词
- 馆阁与郎署——文学话语权的争夺与明代文学之流变被引量:1
- 2016年
- 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文学多为馆阁垄断,郎署官少有为之,他们与文学权力基本上是绝缘的。其后,郎署文学意识迅速觉醒,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前七子迅速崛起于文坛,明中叶主流文风为之转向,文权开始向郎署分化。"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既是郎署文学意识觉醒的重要表征,又是前七子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主张的提出,与明中期主流学术的转向密切相关,且有一过程。从中可窥明中后期主流文学宗尚转向之轨迹,把握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特点与规律。同时也表明,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更加便于推行、强化自己的文学主张。
- 薛泉
- 关键词:前七子明代文学
- 论李东阳的忧患意识
- 2012年
- 李东阳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君、忧国、忧民三个层面。忧患意识伴随着李东阳入仕以来的人生历程,尽管其内涵、强度在不同时期有异。李东阳的忧患意识具有持久性、深刻性、前瞻性、进取性,从广阔层面上展示了其丰富的政治心灵世界与文化品格。
- 薛泉
- 关键词:忧患意识进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