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 作品数:7 被引量:54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年轻女性乳腺罗道病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年 背景与目的:罗道病(RDD)是一种好发于双侧颈部淋巴结的少见、特发性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中,单纯累及乳房的病例较罕见,且多为乳腺单发。本文报道了1例年轻女性乳腺RDD患者的诊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年轻女性乳腺RD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随访相关的资料。结果:患者为37岁的女性,因发现左乳肿物3年入院。体格检查示左乳外下象限约5~6点方位可扪及一大小约3 cm×3 cm的肿块,边界较清,质硬,活动度一般,未触及淋巴结。综合其高度恶性等级的影像学检查(乳腺彩超、乳腺钼靶、乳腺MRI)结果,临床诊断考虑为左乳乳腺癌可能性大。予以行“彩超引导下左乳肿物活检术”,病理诊断考虑为肉芽肿性乳腺炎。随后进行“左乳病损切除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即S-100(+),CD68(+),CD163(+)和CD1α(-),排除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初步诊断,该患者最终被确诊为乳腺RDD。结论:乳腺RDD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极易与乳腺癌混淆,增加了其在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难度。尽管目前乳腺RDD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并且预后良好,但其影像学检查结果往往显示高度恶性的征象。若临床发现可疑恶性的乳腺肿物,应积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王潇潇 肖志 陈雨诗 廖立秋关键词:乳腺肿瘤 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乳房一期重建与保乳整形手术治疗乳腺癌比较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0 2022年 背景与目的: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早,保乳手术和乳腺切除术后乳房重建是避免乳腺癌患者失去乳房的合理选择。近年来保乳整形术式的推广使得小乳房患者保乳术后仍能维持较好外形。使用假体联合钛网补片(TiLoop Bra)的乳房重建技术相对简单,便于推广,也能在乳房全切后较好重塑乳房外形。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两种方法在手术效果与满足患者术后美观需求方面的优劣,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以上两种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接受保乳整形手术(保乳组)与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手术(乳房重建组)的患者各4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病理特征信息,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信息,使用Breast-Q量表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保乳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上均明显优于乳房重建组(均P<0.001)。乳房重建组乳头麻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保乳组(P<0.001);乳房重建组发生皮瓣坏死4例,保乳组无皮瓣坏死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两组间血肿、切口感染、脂肪坏死和组织挛缩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性健康及对乳房外形的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美学效果相似。皮瓣坏死为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中的严重并发症,背阔肌肌皮瓣覆盖创面可作为补救治疗手段。满足保乳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保乳整形的手术方式;存在保乳手术禁忌证的患者,但有乳房外形要求的,合理评估后实施保留乳头乳晕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也是一 肖志 丁年华 陈飞宇 黄隽 王守满关键词:假体植入 脾酪氨酸激酶联合母体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检测在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2024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肿瘤组织脾酪氨酸激酶(SYK)联合母体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检测在乳腺癌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常德市第一人民诊治的95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51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YK、MELK表达并比较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差异。ROC曲线分析肿瘤组织SYK、MELK表达在乳腺癌预后不良预测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模型及Log rank比较不同肿瘤组织SYK、MELK表达中生存期的差异。结果乳腺癌组SYK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54±0.08 vs 0.71±0.12),MELK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0.87±0.11 vs 0.45±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SYK、MELK表达与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T分期、转移淋巴结数、远传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SYK联合MELK在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预测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均高于SYK、MELK、组织学分级、T分期、转移淋巴结数、远处转移、TNM分期(P<0.05)。SYK≤0.54、MELK≥0.87、组织学分级3级、T分期T3~T4、转移淋巴结数N2~N3、远处转移M1、TNM分期Ⅲ~Ⅳ期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组织SYK≤0.54且MELK≥0.87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SYK﹥0.54或MELK﹤0.87患者[中位生存期(32.37±4.01)个月vs(38.65±5.19)个月,Log rank=15.127,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SYK表达显著降低而MELK表达显著增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存在关联,在乳腺癌病情及预后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SYK及MELK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预测乳腺癌预后不良的临床价值。 李胜云 许勇 熊芳 肖志关键词:乳腺癌 乳腺良性疾病 脾酪氨酸激酶 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脂血糖及体质量指数的变化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脂、血糖及体质量指数(BMI)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收治的141例乳腺癌患者,记录化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收集化疗前后的血糖及BMI,分析以上指标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全组患者(不论绝经状态)化疗后TG、TC、LDL-C、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而HDL-C、BMI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在绝经前患者中,化疗后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均P<0.05),血糖水平和BMI变化不明显(均P>0.05);在绝经后患者中,化疗后TG、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但TC、HDL-C、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总体上表现为化疗后血脂、血糖水平升高,BMI下降,但绝经前与绝经后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考虑进行适当的干预。 于子棋 肖志 邬玉辉 刘丛芳 罗煦珺 蒋波 蔡东林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血脂异常 NLR及PLR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外周血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本院收治的433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631例乳腺BIRADS 1类者(正常组)和309例乳腺BIRADS 2-3类者(乳腺良性疾病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同时收集乳腺癌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临床分期、分子分型、病理分级、KI67、淋巴结转移等指标。计算NLR值、血小板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计算PLR值。比较正常组、乳腺良性疾病组与乳腺癌组NLR、PLR,分析NLR、PLR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组三组NLR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组、乳腺癌与正常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绘制ROC曲线评估NLR对乳腺癌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3,95%CI为0.54-0.606。NLR、PLR与乳腺癌病理分级、Ki67、分子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是NLR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NLR呈正相关(rs=0.103,P=0.033)。PLR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PLR呈正相关(rs=0.188,P=0.00),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s=0.135,P=0.005)。【结论】NLR及PLR的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PLR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提示NLR及PLR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 刘丛芳 王保祥 邬玉辉 肖志 周薇 王素芳关键词:乳腺肿瘤 比值比 淋巴细胞 中性白细胞 剂量密集型蒽环序贯紫杉醇脂质体与蒽环序贯多西紫杉醇在局部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4 2020年 背景与目的:剂量密集型的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剂量密集型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中,使用紫杉醇脂质体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剂量密集型蒽环序贯紫杉醇脂质体对比蒽环序贯多西紫杉醇在局部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可手术的局部晚期HER-2阴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该研究人群均行8周期新辅助化疗,其中196例采用蒽环序贯多西紫杉醇方案(多西紫杉醇组),48例采用剂量密集型蒽环序贯紫杉醇脂质体方案(紫杉醇脂质体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按照1:1匹配两组基线特征差异后,比较两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与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通过1:1 PSM匹配后,两组各48例患者。两组间pCR率无统计学意义(22.9%vs.18.8%,P>0.05);多西紫杉醇组客观缓解率(ORR)93.7%、疾病控制率(DCR)100.0%,紫杉醇脂质体组ORR与DCR均为1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紫杉醇组III^IV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以及III^IV度恶心、呕吐、乏力和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高于紫杉醇脂质体化疗组(均P<0.05),两组其他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局部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蒽环序贯多西紫杉醇与剂量密集型蒽环序贯紫杉醇脂质体的疗效相当。紫杉醇脂质体化疗组毒副反应明显优于多西紫杉醇化疗组。紫杉醇脂质体可作为HER-2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中紫杉醇类药物的优选。 肖志 罗沙阳 罗沙阳 海健关键词:紫杉醇脂质体 中国湖南2324例乳腺癌临床特征及分子亚型分析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分析中国湖南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亚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2002年1月—2012年9月2 32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的状态,将乳腺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进行分析。结果:湖南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47.57岁,绝经前患者(64.5%)多于绝经后患者(35.5%),以中期患者为主。分子亚型分布与国内不同地区及国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luminal A型比例占59.6%,高于国内上海(52.8%)与广东人群(31.1%)及非裔美籍人群(55.5%),但低于波兰人群(73.0%)与美国人群(66.1%),Her-2型所占比例(5.6%)低于其他人群,而三阴型比例(22.0%)高于大多数其他人群。各分子亚型分布在年龄段、分期、绝经状态及新辅助化疗情况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国湖南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患者多,以luminal A型为主;分子亚型分布与年龄段、分期、绝经状态及新辅助化疗情况有关。 陈飞宇 唐利立 肖志关键词:乳腺肿瘤 分子亚型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