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炜 作品数:27 被引量:126 H指数:7 供职机构: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遵义市城区伤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07年 许世文 童亦兵 田克诚 邹志霆 蔡星和 聂炜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城区人口 流行病学特征 年发病率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供防控工作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累计发生104起,病例183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46/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0.002/10万。全年可发病,5-10月报告病例最多(149 例,占81.42%)。以25~60岁发病最多(142例,占77.60%)。男女病例之比为6.96∶1。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162例,占88.52%)。散发77起占总起数的74.04%。聚集性病例106例占总病例57.92%。2013-2017年的人间炭疽中86.67%(13/15)有病死家畜接触史。实验室确诊4例。消毒前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5.79%(9/57),消毒后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2.21%(16/131)。结论 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下降明显,农村尚存在潜在聚集性疫情风险,疫源地消毒亟待规范,部门间联防联控有待落实,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姚光海 马青 胡灿 王丹 黄荷 聂炜 唐光鹏 李世军关键词:炭疽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流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了解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9-2019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累计报告病例141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359/10万,死亡9例,年均死亡率0.0023/10万。高发地区为黔东南州(113例,0.2840/10万)。全年除1月、3月和4月外的各月均有病例报告,8-10月报告病例最多(117例,占82.98%)。以10~65岁发病最多(130例,占92.20%)。男女病例之比为5.13∶1。职业发病以农民最多(103例,占73.05%),其次是学生(26例,占18.44%)。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散发。稻田捕鼠942只,捕获率10.93%(942/8621),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412只,占43.74%),分离钩端螺旋体82株,分离率8.70%(82/942),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均分离自黑线姬鼠,黑线姬鼠带菌率为19.90%(82/412)。报告疑似钩体病例的钩体抗体阳性率42.45%(59/139),感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6例,占61.02%);发病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53.33%,明显高于非发病区的11.89%(χ^(2)=38.85,P=0.00)。结论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下降显著,局部区域高发,需警惕历史自然疫源地的潜在流行风险,应加强监测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工作。 姚光海 刘英 黄荷 胡灿 王丹 聂炜 邹志霆 李世军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 2005年贵州省健康人群和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脑病原菌带菌状况调查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健康人群流脑病原菌带菌状况,为流脑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健康人群和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咽拭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和分析。结果从904份健康人群标本和56份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咽拭标本中分别培养出17株和6株脑膜炎奈瑟菌,其中19株(82.61%)为 A 群,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88%和10.71%。10~14岁年龄组学生的带菌率最高,为5.56%。从44份病人脑脊液标本培养出5株脑膜炎奈瑟菌,均为 A 群。结论目前贵州省流脑的流行菌群仍然以 A 群为主,高危人群主要以14岁以下学生为主。提示今后贵州省预防控制流脑的重点应该是加强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和流脑病原学监测。 游旅 田克诚 姚光海 聂炜 邹志霆关键词:脑膜炎奈瑟菌 带菌者 某市1起甲肝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共报告病例39例,罹患率0.19‰,病例对照调查,病例组和/或接触过双井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5,P=0.001,or=37,95%cl=6.55-251.36)。结论因水源污染引起的甲肝暴发流行。 唐光鹏 聂炜 张福龙 陈友伟 宋康关键词:甲肝 贵州省疾控机构办理致病菌准运证的现状研究 2023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疾控机构办理省疾控中心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准运证的现状,分析制约准运证办理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提升疾控机构办理准运证的覆盖率。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以问卷调查为辅,实地调研和专家分析法为主,系统分析贵州省疾控机构办理准运证的现状及遇到的困难,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群策群力,提出解决对策并按期实施。结果2022年贵州省97个市县疾控机构有84个办理了准运证,比2021年的63个有了较大提升,全省办理准运证的疾控机构占全省疾控机构的覆盖率由64.9%提升至86.6%。结论通过针对制约准运证办理的具体问题采取对策分析,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协同配合,贵州省疾控机构办理致病菌准运证情况得到进一步规范,运输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也得到增强。 许士池 赵兵兵 宋倩 聂炜关键词:疾控机构 准运证 生物安全 2005-2012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监测分析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死亡呈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高峰为5~9月;全省2个监测点2005-2012年共采集4 578份标本,伤寒副伤寒杆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6.47%(296/4578),病原菌型监测显示伤寒菌占18.24%(54/296)、副伤寒杆菌占81.76%(242/296),伤寒副伤寒菌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等药物敏感。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级伤寒副伤寒监测点的主动监测可相互补充,对指导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有积极意义。 黄艳萍 姚光海 聂炜 游旅 韦小瑜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贵州构皮滩水电站库区鼠疫疫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调查库区自然地理景观、啮齿动物和蚤类、以及鼠疫感染指标,为制定鼠疫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场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库区6县18个涉淹乡(镇)的19个村。采集啮齿动物和蚤类标本、指示动物和正常人血液,检测鼠疫菌和鼠疫FI抗体。结果共发现啮齿动物3目6科13属25种,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居民住宅和农田优势鼠种,住宅室内平均鼠密度为2.17%,农耕区平均鼠密度为1.14%。发现蚤类3种,印鼠客蚤为优势种。检测各类标本517份,未检出鼠疫菌和鼠疫FI抗体。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动物间或人间鼠疫疫情。结论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广泛存在家鼠型鼠疫的自然地理景观、主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和传播媒体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有可能引起鼠疫流行。 陈贵春 黄红武 刘昭兵 龚晓俊 王月 张仁俊 陆朝国 吴大维 田克诚 吕太富 田芳贵 姚光海 余春 聂炜 周敬祝 蔡星和关键词:鼠疫 瓮安县5例人炭疽分析与现场处置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调查瓮安县某村5例人炭疽发病原因,分析感染途径,评价疫源地消毒效果。方法通过访谈、查阅诊疗记录、采集患者炭疽痈组织液、病死家畜残余尸体及有关土壤标本作炭疽杆菌培养。用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技术(MLVA-8)判定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结果 66人接触死马,发生皮肤炭疽5例,罹患率7.58%。参与搬运+剖剐+洗切加工+食用者罹患率100%(3/3),搬运+剖剐+食用者罹患率100%(1/1),洗切加工+食用者发病1例,罹患率7.14%(1/14)。病人皮肤病灶渗出液的炭疽芽孢杆菌检出率25%(1/4);剖剐地消毒后土壤标本的炭疽芽孢杆菌检出率15.38%(4/26)。5株炭疽芽孢杆菌的遗传相似度100%。结论该疫情系村民搬运、剖剐、洗切加工病死马等方式感染而发病,健康教育和剖剐地消毒工作仍需加强。 姚光海 聂炜 王丹 马青 孙洁 祝静 胡启来 邹志霆 刘慧慧 王定明关键词:炭疽 消毒效果 贵州省望谟县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调查处置报告 被引量:5 2017年 2014年8月10日,在黔西南州望谟县蔗香镇望南村发生一起皮肤型炭疽疫情,发病4例,死亡1例。疫情发生后,专业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及处置,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道如下。 汤志刚 郭泽芊 陆洪潮 聂炜 田忠权 郭富江 杨光亮 吕德彪 廖绍律 蒋琳 王恒关键词:炭疽 数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