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凤平

作品数:19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护理
  • 6篇食管
  • 5篇反流
  • 4篇胃食管
  • 4篇流病
  • 4篇内镜
  • 4篇测压
  • 3篇依从
  • 3篇依从性
  • 3篇生物反馈
  • 3篇生物反馈治疗
  • 3篇食管反流
  • 3篇胃食管反流
  • 3篇功能性
  • 3篇反流病患者
  • 3篇分辨率
  • 3篇高分辨率
  • 3篇便秘
  • 3篇病患
  • 2篇医护

机构

  • 19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程凤平
  • 15篇邹莹莹
  • 15篇刘梅娟
  • 9篇王莉慧
  • 8篇吴嘉煖
  • 5篇黄颖
  • 2篇张洁
  • 1篇张晓梅
  • 1篇谭文欣
  • 1篇江海燕
  • 1篇王震
  • 1篇彭阳
  • 1篇李静
  • 1篇陈烨
  • 1篇唐美云
  • 1篇刘盼盼
  • 1篇任渝棠
  • 1篇刘玉萍

传媒

  • 3篇现代消化及介...
  • 3篇护理学报
  • 2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临床护理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The 14...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生物反馈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功能性排便障碍是罗马Ⅲ专家委员会在近年研究基础上,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病诊治标准进行修订后,将功能性便秘的出口梗阻型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主要包括盆底失弛缓和排便时直肠推动力不足所引起的排便困难。...
刘梅娟程凤平邹莹莹王莉慧吴嘉煖
关键词:功能性排便障碍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17例胡桃夹食管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胡桃夹食管(NE)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7例胡桃夹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胡桃夹食管患者中,胸痛14例(82.4%),后背痛1例(5.9%),咽部不适6例(35.3%),反酸4例(23.5%),嗳气5例(29.4%),吞咽困难3例(17.6%),烧心4例(23.5%)。内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64.7%),慢性胃炎伴食管糜烂1例(5.9%),十二指肠糜烂2例(11.8%),十二指肠球炎2例(11.8%),食管裂孔疝1例(5.9%)。食管测压发现,远端收缩积分(DCI)>8 000 mm Hg.s.cm 4例(23.5%),5 000~8 000 mm Hg.s.cm10例(58.8%);食管远段(LES上沿以上11.0 cm)波幅>180mm Hg 3例(17.6%),食管近段(LES上沿以上3.0 cm)波幅>180 mm Hg 9例(52.9%),食管中段(LES上沿以上7.0 cm)波幅>180 mm Hg 8例(47.1%);8例中段波幅增高患者中,1例近段波幅同时增高,2例远段波幅同时增高。24 h pH监测显示,De Meester评分阳性2例(11.8%);酸反流次数增多1例(5.9%),弱酸反流次数增多2例(11.8%),弱碱反流次数增多2例(11.8%),总反流次数增多2例(11.8%)。结论 NE临床表现多样,高分辨食管测压是诊断NE的有效方法,NE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胃食管反流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或是某一食管运动异常的早期表现。
邹莹莹黄颖吴嘉煖程凤平刘梅娟彭阳李静王莉慧
关键词:临床症状内镜
芝加哥EGJ形态Ⅱ型食管裂孔疝食管动力学特点被引量:1
2022年
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是指部分胃囊经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其改变了食管下段的正常解剖结构,导致食管韧带松弛,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多项研究证实HH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好发因素[1-2],根据2014年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芝加哥分类标准[3],将食管胃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根据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与膈脚高压带之间的相对关系,分为三个亚型,Ⅰ型是正常的,表现为LES与膈脚高压带重叠;Ⅱ型分离距离介于1~2 cm的,还不能明确其是否存在轻度HH;Ⅲ型为LES与膈脚高压带分离距离大于2 cm,可以明确诊断为HH;临床上,Ⅱ型HH比Ⅲ型HH更为普遍[4],国人对Ⅱ型HH的研究有限,在一些研究中,Ⅱ型HH被忽略,它仅被认为是EGJ解剖学中的一个小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Ⅱ型HH在食管动力学、酸反流上的特点,为其评估、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王莉慧邹莹莹程凤平
关键词: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括约肌食管动力学韧带松弛胃囊
出院随访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出院随访对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遵医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科室住院的GERD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给予健康教育知识宣教及定期复诊,干预组患者出院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对其进行出院随访及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出院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出院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遵医行为除不熬夜1项外,不吸烟、不饮酒、不饮浓茶、不饮咖啡、不吃宵夜、不吃辛辣饮食、遵医药物治疗7项干预组患者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存质量中除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职能(role physical,RP)两个维度外,其余6个维度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院随访能提高胃食管反流患者遵医行为,有效改善GERD患者生存质量。
王莉慧邹莹莹程凤平江海燕刘梅娟
关键词:出院随访胃食管反流遵医行为
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被引量:11
2011年
本文简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因子,重点讨论了心理、体位、饮食、口腔及知识宣教等方面的护理对策,对本病的临床护理工作颇有指导意义。
刘梅娟程凤平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因子护理
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的护理研究
目的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食管测压是食管动力检测的首选方法.随着导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近年高分辨率测压系统(HRM)终于面世,与传统水灌注测...
刘梅娟程凤平邹莹莹吴嘉煖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食管测压护理
一种护理服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服,其包括衣身、左袖和右袖,左袖和右袖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与衣身的袖口可拆卸地连接,衣身的前侧和后侧从领口至衣摆处均设有第二连接件,衣身的前侧设有可供输液袋放置的口袋,口袋的下方设有可供输液管穿过的输...
周丽华赖女珍刘梅娟程凤平
利用高分辨食管测压比较正常人吞咽液体食团及固体食团的食管动力学差异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吞咽液体食团及固体食团时的食管动力学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12月40名吞咽正常的志愿者进行高分辨食管测压,比较吞咽液体食团及固体食团时,食管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1)食管上括约肌动力学差异:吞咽液体食团时,松弛后残余压大于吞咽固体食团(P=0.000),松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体部动力学差异:吞咽液体食团时,食管全段蠕动波幅度显著低于吞咽固体食团(P=0.003);食管全段蠕动波传递速度快于吞咽固体食团(P=0.000);食管近段蠕动波持续时间慢于固体吞咽(P=0.002)。(3)下食管括约肌动力学差异:吞咽液体食团时松弛后残余压、松弛率以及松弛持续时间均大于吞咽固体食团(P<0.05)。结论两种食团吞咽在食管动力学参数上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中可为单独设立吞咽固体食团时的参考值提供依据。
邹莹莹黄颖刘梅娟程凤平吴嘉煖王莉慧
关键词:吞咽食管动力学护理
一种内镜清洗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镜清洗刷,包括依次设置的刷头、弹性刷杆和手柄,所述刷头上设有刷毛,所述刷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刷头和第二刷头,所述第一刷头和第二刷头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刷头与弹性刷杆之间设有多个依次连接的活动...
邹莹莹黄颖金兵兵程凤平
文献传递
2种术后进食方案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82例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因观察组4例非医嘱出院而脱落,最终观察组37例,对照组41例,共收集病例7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经口进食方案:麻醉苏醒后10 min试饮水,术后2 h试进全流食,术后7 h进半流或无渣软食,7 d后向正常饮食过渡。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传统进食方案:麻醉苏醒后1 h试饮水,术后第2个24 h试进全流食,第3个24 h进半流或无渣软食,7 d后向正常饮食过渡。2组均配合术后用药,健康教育。比较2组间在术后腹痛、出血、感染、穿孔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VS 22%,P=0.521)。结论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减少禁食、禁水时间,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更易于接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安全性。
刘梅娟周丽华唐美云谭文欣刘玉萍程凤平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上消化道快速康复护理早期经口进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