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颖杰

作品数:12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读片
  • 2篇读片窗
  • 2篇流感
  • 2篇甲型
  • 2篇甲型H1N1
  • 2篇灌注
  • 2篇肺炎
  • 2篇病变
  • 2篇病理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第一肝门
  • 1篇读片窗答案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性病
  • 1篇胸部
  • 1篇胸部X线检查
  • 1篇胸部X线平片
  • 1篇血管

机构

  • 10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和县人民医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王颖杰
  • 8篇全冠民
  • 8篇袁涛
  • 3篇郑历明
  • 2篇贾香丽
  • 2篇高国栋
  • 1篇张泽坤
  • 1篇丁建平
  • 1篇凌小莉
  • 1篇杨冀萍
  • 1篇钟洪波
  • 1篇魏志刚
  • 1篇高丽娟
  • 1篇刘杰
  • 1篇刘怀军
  • 1篇张颖
  • 1篇李英
  • 1篇李顺姬
  • 1篇周立霞
  • 1篇尚华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肺部先天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支气管及肺血管先天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肺部先天性病变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常规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组图像。结合手术和临床资料评价其作用。结果34例中,肺发育异常3例,支气管囊肿15例,囊性腺瘤样畸形2例,支气管闭锁3例,气管支气管1例,肺动静脉瘘6例,一侧肺动脉近端缺如1例,肺隔离症3例。MSCT轴位及后处理图像能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与相应支气管及血管的关系,血管性病变均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MSCT常规检查结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获得肺部先天性病变诊断的足够信息,对肺血管先天性疾病多能作出定性诊断。
全冠民袁涛王颖杰尚华周立霞李英李顺姬郑历明
上期读片窗答案
2009年
袁涛全冠民高国栋王颖杰贾香丽
关键词:读片窗答案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排列第一肝门完整切除
甲型H1N1流感肺炎CT演变特点
2012年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近中期CT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发热后1个月内86次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特点。结果:肺部病变发生时CT表现主要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胸腔积液等。CT复查表现分为3组:完全吸收组4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在6~13d(平均11.25d)吸收;明显减轻组29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减轻或缩小,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进展组2例,1例发热后第10天进展为ARDS,另1例合并真菌感染,复查后表现为实变及空洞扩大。2例远期复查中1例第73天仍浅淡磨玻璃密度影,1例第90d遗留少许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结节及少许索条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肺部病变多在发热后3天内出现,2周左右完全或部分吸收,部分病例中期复查可见间质性病变,危重症患者早中期CT即可见病变迅速进展。
齐战元袁涛全冠民王颖杰
请分析病变性质
2009年
袁涛全冠民高国栋王颖杰贾香丽
关键词:读片窗人免疫缺陷病毒胸部X线检查肝炎抗原肝脏占位
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13例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发病中位年龄17岁。X线、CT表现为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CT示混合型10例,8例肿瘤内骨化为絮状,10例见骨质膨胀性破坏,10例见骨膜反应,其中层状5例,放射状5例。13例均见软组织肿块影,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磁共振图像(MRI)示病变T1WI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边界模糊,5例见斑片状坏死区,9例见不完整的假包膜,周围软组织局部受侵。4例MRI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骨盆尤文氏肉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以混合型骨质破坏为主,软组织肿块较大,骨膜反应以层状及放射状为主,多数病例见不完整的假包膜。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该病做出诊断。
刘杰陈勇凌小莉龚崟丁建平张泽坤王颖杰
关键词:尤文氏肉瘤骨盆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
高级别胶质瘤假性进展的功能MRI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高级别胶质瘤(HGG)治疗后可发生假性进展,但常规MRI对HGG假性进展的诊断价值有限。目前多种功能MRI技术已用于HGG假性进展与真性进展的鉴别诊断,包括扩散成像、^(1)H-MR波谱成像(MRS)、灌注加权成像(PWI)、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等,联合这些功能MRI技术及人工智能可进一步改善诊断效能。就这些功能成像及其参数在假性进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可心袁涛王颖杰全冠民
关键词:高级别胶质瘤磁共振成像功能成像
甲型H1N1肺炎初诊CT表现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甲型H1N1肺炎特征性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咽拭子RT-PCR法检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资料,CT检查包括常规平扫、高分辨力CT(HRCT)及多平面重组(MPR),4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46例H1N1肺炎累及双侧45例、累及单侧1例,40例侵犯3个肺叶及以上、6例侵犯2个肺叶及以下,均呈多灶性与弥漫性,32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中28例合并胸膜下分布,39例为GGO或GGO合并实变,20例可见马赛克征,15例见少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仅1例合并肺栓塞。HRCT显示26例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2例小叶中心模糊结节。结论:H1N1肺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HRCT与MPR有助于其肺内病变的评价。
白纪红袁涛全冠民高丽娟赵宁王颖杰郑历明
中颅窝平滑肌瘤一例
2010年
患者男,17岁。因晨起后左侧额面部疼痛及麻木、左侧牙痛10余年于2009年2月9日就诊,每次持续10min缓解,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及耳鸣等症状。体检: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常规检查及胸部X线平片无异常。
全冠民袁涛郑历明王颖杰
关键词:平滑肌瘤中颅窝胸部X线平片面部疼痛四肢肌力病理反射
外伤后早期CTP对脑挫裂伤评估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外伤后48h内脑挫裂伤区CT灌注(CTP)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的变化,并确定CTP各参数图对1周后病变面积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对18例48h内就诊的患者行CT平扫(NCCT)与CTP检查,首次检查1周后复查NCCT,测量下列4个区域的CBF、CBV及MTT:脑挫裂伤内出血区、低密度区、灶周NCCT密度正常及对侧镜像区脑实质。测量首次NCCT、CBF、CBV及MTT图像上病变面积,并与1周复查NCCT同层图像所见比较。结果:脑挫裂伤内出血区及低密度区CBF[分别为(2.42±1.62)ml/(100g.min)及(10.58±6.45)ml/(100g.min)]及CBV[分别为(0.62±0.41)ml/100g及(1.53±0.47)ml/100g]均明显下降,以低密度区参数变化范围最大;挫裂伤内出血及低密度区MTT明显延长[分别为(16.10±8.45)s及(9.69±6.31)s]。初诊时NCCT上异常密度区1周后有明显增大,以CBF与CBV图所见的异常灌注面积与1周复查时NCCT吻合度最佳(66.67%与50%)。初诊NCCT与MTT图(分别为77.78%与72.22%)常低估1周后NCCT所见病变面积。结论:脑挫裂伤血流灌注明显低于正常,以出血区CBF与CBV下降明显,而低密度区CBF变化范围最大。CBF与CBV图可较好地预测1周后病变的面积。
袁涛全冠民钟洪波刘怀军王颖杰齐战元魏志刚
关键词:CTP脑挫裂伤CBF内出血异常灌注血流灌注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JNK1/2在远隔器官的表达
2019年
目的 评价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远隔器官小脑、延髓的形态学改变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及脑缺血再灌注1d、1.5d、3d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小脑和延髓形态学改变及JNK1/2表达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受损;脑缺血再灌注各组大鼠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小脑、延髓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破坏;脑缺血再灌注各组小脑、延髓细胞出现核浓染、核固缩、排列顺序紊乱。假手术组小脑及延髓JNK1/2蛋白表达很弱,脑缺血再灌注各组JNK1/2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JNK1/2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远隔器官损害。
靳永慧修宝新仝丽艳王在然齐进冲杨冀萍王颖杰张颖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远隔器官小脑延髓C-JUN氨基末端激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