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雪璞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艺术

主题

  • 3篇电影
  • 2篇文化
  • 1篇地域化
  • 1篇电影表演
  • 1篇电影批评
  • 1篇渡者
  • 1篇新感受力
  • 1篇信仰
  • 1篇修辞
  • 1篇修辞论
  • 1篇修辞学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技巧
  • 1篇学者
  • 1篇焰火
  • 1篇译本
  • 1篇人物命运
  • 1篇山河
  • 1篇勺子
  • 1篇身份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王雪璞
  • 1篇彭万荣

传媒

  • 2篇戏剧之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写作
  • 1篇艺术评论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国家形象、叙事技巧与人物命运——《山河故人》的文化阐释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贾樟柯以往的作品大多关注中国社会底层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而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则试图改变既有创作模式的惯性,不再刻意强调影片人物的底层身份,同时尝试使用"板块式"的叙事方法,采用全球化叙事视角,凸出关注当下中国历史进程中个体普遍意义上的"边缘化"问题。
王雪璞
关键词:边缘化
世界主义与去地域化——论《白日焰火》与《第三人》互文性话语实践被引量:1
2016年
《白日焰火》(2014)是近几年中国犯罪题材影片的佼佼之作,一举拿下201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与最佳男演员奖,而在65年前,英国导演卡罗尔·里德的作品《第三人》(1949)则是在第三届戛纳电影节夺下最佳影片大奖。细细比较过这两部作品的观众,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前者师承了后者的某些传统,无论是从影片意象、叙事方式亦或故事内容都多有借鉴之处。
王雪璞
关键词:话语实践世界主义焰火互文性地域化
批评身份的流变:从引渡者、批评家到文化学者——戴锦华电影批评论
2017年
戴锦华作为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电影学者,她的理论背景、研究经历、文化立场以及颇具话题性的"女性主义"身份都深深影响了她的电影批评实践。本文分别从引渡者、批评家与文化学者的三重身份来评析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及其理论贡献。
彭万荣王雪璞
关键词:电影批评批评家文化学者
未来小说创作之困境——读苏珊·桑塔格的《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2011年
本文旨在从阅读苏珊·桑塔格于1965年创作的评论文章《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为依据,探讨未来小说创作会遇到的困境问题。
王雪璞
关键词:小说创作新感受力
表意与接受——电影表演修辞论纲
“修辞学”在西方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范围,早已经侵透入语言学、哲学、艺术学、传播学等等种种学科的边界。因此,本文首先对“修辞学”做了一个限定:修辞学是一种从“关系”入手研究“表意”的学说。本论文《表意与接受——电影表...
王雪璞
关键词:修辞学电影表演表意相遇
文献传递
浅读巴赞——读《电影是什么》中译本
2011年
巴赞作为电影理论家中极为重要的一员,他的著作《电影是什么》已经在中国出版,在《电影是什么》中,巴赞用随笔和评论的方式,将他的电影思想蕴含其中。令读者感到困惑的是,巴赞自己并没有去刻意地创建任何理论体系,他也没有出版过任何体系化的理论专著,他唯一所留下的是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间写下的一系列随笔和评论。可见,巴赞并非是一个学院派的理论家,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巴赞的理论不够深厚。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很难完完整整地复原巴赞的思想,这与巴赞所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笔者在阅读完《电影是什么》中译本(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后,希望可以更为系统地去把握巴赞的基本思想。
王雪璞
关键词:蒙太奇
论析电影《一个勺子》中的荒诞派传统被引量:3
2016年
《一个勺子》是陈建斌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由于是话剧演员出身,陈建斌的身上具有深厚的戏剧功底,这种对于戏剧情境的深厚理解在《一个勺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体现了一种非常典型的荒诞派戏剧传统,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导演对人性与社会进行了辩证的探讨,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因此影片呈现出了多层面的丰厚意蕴。本文试图从荒诞派的三个核心理念出发,从信仰的动摇、身份的存疑、意义的虚无三个层面来解析《一个勺子》的思想内涵。
王雪璞
关键词:信仰身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