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葳 作品数:44 被引量:298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 更多>> 发文基金: 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9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容易引起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女性,主要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1]。在亚洲,每10万人中有30~50例为SLE患者[2]。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在病程中均可出现肾脏受累。SLE肾脏受累可发生于肾的各部位,其中以肾小球受累最常见[3]。在治疗方面,尽管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4],但一部分的难治性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未降低。 朱赟洁 王葳 高俊丽 韩国锋 张金元 王巍巍关键词:肾脏受累 狼疮性肾炎 育龄女性 LUPUS 老年透析患者两种透析方式的营养状况评估 <正>目的: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透析技术的提高,老年透析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营养不良在透析患者中非常常见,作为影响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营养状况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目的为评价不同透... 王葳文献传递 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正>目的:我国糖尿病肾病已跃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发病因素的第2位,血液透析是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衰竭者延续生命的重要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长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等特点,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文研究... 王葳文献传递 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8 2012年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探寻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腹膜透析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腹膜透析的患者,并除外维持性腹膜透析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的转归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分析他们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透析充分性、残余肾功能、腹膜转运特性、营养状况等。结果共84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腹膜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第1位,为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患者的平均腹膜透析龄为18.63±20.35月。至2011年12月底,继续腹膜透析246例(29.2%),死亡296例(35.2%),转血液透析152例(18.1%),肾移植64例(7.6%),失访83例(9.9%)。心血管事件是首位死亡原因(41.6%);其次为感染(33.0%),包括肺部感染(23.2%)和腹膜炎(9.8%);第3位死亡原因是脑血管事件(9.5%)。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59.2%);然后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25.7%);透析不充分(7.2%)。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死亡的危险因素是老龄(HR:1.06,P<0.01);糖尿病(HR:1.88,P<0.01);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HR:1.49,P<0.01);低白蛋白血症(HR:2.44,P<0.01);血C反应蛋白增高(HR:2.07,P<0.01);低肌酐清除率(HR:1.89,P<0.05);腹膜高转运状态(HR:2.28,P<0.01)。结论在我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最主要原因是死亡,其次是转至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是第1位的死亡原因,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是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老龄、糖尿病、由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营养不良、炎症状态、透析不充分、腹膜高转运状态者有着更高的死亡风险。 周巍 王葳 韩国锋 孙晶 张金元关键词:腹膜透析 转归 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顺铂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的影响 王巍巍 张金元 王葳霉酚酸酯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CysC、TGF-β_1、sTM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胱抑素C (CysC)、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的影响。方法从上海利普陀区立群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中选取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霉酚酸酯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治疗6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CysC、TGF-β_1、sTM、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量、血白蛋白、血清肌酐(Scr)、补体C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血尿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ysC、TGF-β_1、sTM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CysC、TGF-β_1、sTM水平[(1.23±0.34) mg/L、(51.92±9.86) pg/mL、(12.23±3.18) 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5±0.45) mg/L、(56.86±10.79) pg/mL、(29.15±7.06)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AER、尿β2-MG、24 h尿蛋白量、血白蛋白、Scr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C3水平明显升高,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与对照组的4.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酚酸酯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狼疮性肾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下调血清CysC、TGF-β_1、s TM表达,调节UAER、尿β2-MG、24 h尿蛋白量、血白蛋白、Scr、C3水平恢复正常,减轻患者肾脏损伤,促进肾功能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卫鹏宇 王葳 朱胜保 张帆关键词:霉酚酸酯 厄贝沙坦 狼疮性肾炎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缺血再灌注及顺铂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及顺铂诱导两种方式建立急性肾损伤小鼠模型的最适条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顺铂诱导组;根据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0 min(sham,假手术)[30 min、40 min、45 min]及顺铂腹腔注射不同剂量0 mg/kg(control,对照)[12.5 mg/kg、15 mg/kg、20 mg/kg单次及10 mg/kg两次]分不同亚组,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根据肾小管坏死程度进行评分(ATN评分);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建模24 h后血Scr、BUN和ATN评分明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凋亡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肾组织损伤程度加重,45 min组部分肾小管坏死.顺铂诱导组建模后24 h Scr、BUN和ATN评分逐渐升高,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顺铂浓度的升高,Scr、BUN上升幅度相对较小,10 mg/kg两次注射组凋亡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多,ATN评分显示肾小管中度损伤.结论 小鼠肾缺血30~40 min是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模型较为理想的缺血时间;10 mg/kg两次注射是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较适宜剂量,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损伤程度重于顺铂诱导组. 姜燕 王葳 李泽争 程劲 王巍巍 张金元关键词:急性肾损伤 顺铂 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葳 李泽争 陆石 韩国锋 王巍巍黄芪甲苷孵育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王葳 姜燕 王巍巍 张金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182例M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收缩压变异系数(systolic blood pressure-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BP-CV)将患者分为高SBPV组(SBP-CV≥9.48)和低SBPV组(SBP-CV<9.48),分析透析过程中BPV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interdialysis weight gain rate,IDWG%)水平与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我们以IDWG%的均值(4.1%)作为节点,将MHD患者分为高IDWG%组(IDWG%≥4.1%)和低IDWG%组(IDWG%<4.1%)进行分析。结果与低SBPV组相比,高SBPV组女性患者比例更大,脱水量更多,IDWG%更高(性别:χ2=2.133,P=0.048;超滤量:t=2.667,P=0.008;IDWG%:t=2.265,P=0.025);与高SBPV组相比,低SBPV组的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明显降低(Alb:t=2.416,P=0.017;LDL-C:t=2.317,P=0.022);以SBP-CV为因变量,其余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IDWG%、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与SBP-CV呈正相关(IDWG%:β=0.194,P=0.008;糖尿病:β=0.179,P=0.015;Alb:β=0.166,P=0.023)。在高IDWG%组中,透析龄、血磷水平、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diastolic blood pressure-coefficient of variation,DBP-CV)均明显高于低IDWG%组(透析龄:t=2.265,P=0.025;血磷:t=3.763,P<0.001;PTH:t=2.707,P=0.007;SBP-CV:t=3.831,P<0.001;DBP-CV:t=2.087,P=0.038),而年龄小于低IDWG%组(t=2.696,P=0.008);高IDWG%组患者透析过程中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变异程度更大,更易出现透析中低血压。结论血液透析中的血压变化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是血压变异性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有助改善血压变异性。 王葳 于秀峙 王巍巍 张金元关键词:血液透析 血压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