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对中青年男性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对中青年男性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中青年男性脑干梗死患者,其中合并重度SAS组30例,不合并SAS组2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改良Rankin量(modified rankin sale,MRS)评定2组患者发病24h内及发病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残障程度。结果重度SAS组和不伴SAS组患者在年龄、血糖、血脂、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发病24h内NIHSS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重度SAS组NIHSS及MRS评分与同组24h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非SAS组NIHSS及MRS评分与同组24h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SAS组和不伴SAS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NIHSS及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中青年脑干梗死患者的预后,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差,残障程度重。 王焕荣关键词:脑干梗死 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中青年 海绵窦区病变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海绵窦区病变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变化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的海绵窦区病变患者的临床、生化、病理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海绵窦区病变患者中,13例(65.0%)为Tolosa-Hunt综合征,另7例(35.0%)由脑膜癌、鼻咽癌、血栓性海绵窦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核性肉芽肿侵犯海绵窦区所造成。腰穿、头部MR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海绵窦区病变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明确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有利于提高其正确的治疗。 袁学谦 王焕荣 张莉峰 王惠贞 肖悠美关键词:海绵窦 病因学 影像学 Guillain-Barre综合征患者B淋巴细胞辅助受体CD21表达研究 2014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辅助受体CD21的表达,探讨CD21与GBS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BS组(36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CD21表达,按病程将GBS组分为急性期亚组与恢复期亚组,按病情轻重将GBS组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并分析CD21与疾病病程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45.32±8.92)%比较,GBS组(73.48±7.63)%B淋巴细胞CD21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恢复期GBS组(70.15±10.00)%比较,急性期GBS组(77.58±7.39)%B淋巴细胞CD21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轻症GBS组(68.40±4.81%)比较,重症GBS组(75.98±7.90)%B淋巴细胞CD21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D21在GBS患者中表达显著升高,但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无关。 袁学谦 朱太卿 张莉峰 王慧贞 王焕荣 王爱丽 肖悠美关键词:CD21 GUILLAIN-BARRE综合征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干细胞(ADAS)移植入脑缺血大鼠后存活、迁移、分化以及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情况,探讨ADAS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有效性和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饲养至250~300g时,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未处理组、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6只。未处理组造模后不作特殊处理,对照组在造模后3h通过尾静脉注射杜氏改良培养基(DMEM),移植组造模后3h通过尾静脉注射ADAS。造模后14d处死大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造模后1、7及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1移植后,标记了BrdU的ADAS大量出现在缺血灶周同;(2)MCAO后14d,缺血灶周围出现了少量BrdU/GFAP双染阳性细胞;同时出现少量BrdU/NSE和BrdU/MAP-2双染阳性细胞;(3)14d时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年大鼠ADAS存MCAO大鼠体内存活并少量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2)移植ADAS可使大鼠脑缺血所致的运动功能缺损得到改善. 袁学谦 张莉峰 王焕荣 朱太卿关键词:干细胞移植 脑缺血 免疫荧光测定 皮肤交感反射在帕金森病自主神经障碍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1年 帕金森病(PD)除运动障碍外,还伴随着其他神经系统的改变,如情绪、认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自理能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涉及的范围很广,可累及多个系统,而且在PD病程中的各个时期均会出现,国内外报道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很大,14%~80%〔1〕,且缺乏客观早期量化诊断指标。 张莉峰 袁学谦 王焕荣 王慧贞关键词: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障碍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研究 2014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的水平,探讨Th17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36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浆IL-17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0.74±0.25)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1.78±0.39)Th17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12.32±1.54)pg/mL]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18.57±1.91)pg/mL]IL-17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h17的升高可能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程的发生和进展。 朱太卿 张莉峰 袁学谦 肖悠美 张存玲 王慧贞 王焕荣 王爱丽关键词:TH17 细胞 白介素17 颈动脉粥样硬化 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Isaac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结果14例均表现为连续性自发性肌肉颤搐,睡眠时不消失。肌电图可见持续的自发的运动电位发放。肌肉呈神经源性病理改变。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控制症状较好。结论肌肉颤搐及典型肌电图表现和病理可诊断本病,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可以控制症状,也可进行免疫治疗。 袁学谦 王惠贞 王焕荣关键词:ISAACS综合征 肌电图 病理 苯妥英钠 卡马西平 免疫治疗 表现为发作性头痛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极易引起误诊,现就因头痛收入我院神经内科,但结果证实为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等方面报告如下,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65岁,以“头痛、头晕半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前半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痛,以前额部明显,头痛程度中等,呈发作性,发作2次,持续时间10~20min,无心悸、胸闷及心前区不适。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体检:BP:140/80mmHg,心率80次/min, 王焕荣 王爱丽 肖悠美关键词:发作性头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 尿酸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相关性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尿酸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4‐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青年(25~45岁)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经CTA或MRA或DSA评估颅内大血管,将提示颅内大血管狭窄50%~99%及闭塞的病人纳入观察组共78例,颅内大血管狭窄<50%的6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OSA HS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疾病学组诊断标准,观察2组患者OSAHS及尿酸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肥胖、酗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OSAHS患病率、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SA HS、高尿酸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相关,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青年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的危险因素。 王焕荣 肖悠美关键词:青年 缺血性脑卒中 OSAHS 尿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和IL-10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FN-γ和IL-10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浆IFN-γ和IL-10的水平。结果 (1)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IFN-γ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分别为(48.91±4.67)pg/mL、(38.36±5.34)pg/mL、(35.29±4.81)pg/mL。稳定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分别为(15.83±1.97)pg/mL、(23.74±2.76)pg/mL、(25.91±1.58)pg/mL。稳定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10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进展。 朱太卿 张莉峰 袁学谦 肖悠美 张存玲 王慧贞 王焕荣 王爱丽关键词:IFN-Γ IL-10 颈动脉粥样硬化 IFN-Γ I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