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淼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慢性
  • 2篇新生儿
  • 2篇贫血
  • 2篇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慢性粒细胞
  • 2篇骨髓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BCR/AB...
  • 2篇病例
  • 2篇病例报告
  • 1篇蛋白
  • 1篇断脐
  • 1篇断脐方法
  • 1篇新生儿贫血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伊马替尼
  • 1篇抑制剂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7篇王淼
  • 3篇张乐萍
  • 3篇郑方圆
  • 2篇严荔煌
  • 1篇王山米
  • 1篇景红梅
  • 1篇刘玉鹏
  • 1篇贾月萍
  • 1篇董菲
  • 1篇克晓燕
  • 1篇王艳芳
  • 1篇万伟
  • 1篇江倩
  • 1篇邢丽莉
  • 1篇黄志卓
  • 1篇王毓

传媒

  • 2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应用三色双融合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应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CML患者中,49例Ph^+,余1例可见5个正常中期核型;通过FISH发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信号特征分别为1R1G2B2F 39例(78%)、2R1G2B1F 2例(4%)、1R1G1B1F 6例(12%)、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2例(4%)、2R2G2B1F 1例(2%)。伴有ASS1基因缺失(1R1G1B1F)的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单纯t(9;22)易位,无其他异常。50例B-ALL患者中,Ph^+13例,数目畸变及非t(9;22)的结构畸变16例,正常核型20例,无分裂相1例;经FISH检出16例(32%)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分别为1R1G2B2F 13例(26%)、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1例(2%)、2R1G1B1F 1例(2%)、1R1G3B3F 1例(2%),FISH额外检出的3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包括1例伴有ASS1基因缺失(2R1G1B1F)、1例经典型t(9;22)易位(1R1G2B2F)和1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拷贝数的增加(1R1G3B3F)。结论:应用三色双融合FISH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特点,能够检测多种形式的分子融合,可很好地避免D-FISH探针及ES-FISH探针因信号随机重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该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有无ASS1基因的缺失,而且还能提高初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果的可靠性及复诊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的准确性。
张朕豪王艳芳王淼董菲万伟克晓燕景红梅
关键词:BCR/ABL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
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对比
2022年
探讨分析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分析其特点,讨论两种疾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临床诊断与病情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患儿临床资料各23例,由医务人员对所有患儿的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指数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评估,分析两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中发现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患儿的中性粒细胞、网织红细胞、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高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患儿的骨髓原始细胞数量以及三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现象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数据经对比分析存在明显差异,各数据经对比分析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患儿接受实验室检查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多方面检查,其结果存在显著不同,三者联合检测对于鉴别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可进行推广与应用。
王淼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特点
伴BCR/ABL e13a3转录本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急变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病例报告被引量:1
2023年
1病例资料男,汉族,13岁,因“发热5 d”于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图1为患儿临床信息时间轴。患儿5 d前出现发热,体温38.9℃,伴流涕,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发热无缓解。个人史、既往史和家族史均无异常。结合查体、辅助检查(图1)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予氟马替尼600 mg·d^(-1)规律口服,偶有全身荨麻疹。
郑方圆王淼黄志卓王毓刘玉鹏张乐萍
关键词:临床信息头孢类抗生素病例报告
剖宫产新生儿断脐方法与血红蛋白关系探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剖宫产新生儿的断脐方法以提高血红蛋白(Hb)水平,减少新生儿贫血的价值。方法 2009年7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剖宫产出生的足月新生儿,随机选择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54),两组新生儿均于娩出后即断脐,但观察组断脐时尽可能靠近胎盘,并于60s内将残留于新生儿端的脐带举起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使脐静脉内的残余血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而对照组则行常规断脐。分别于新生儿出生后1h和24h各取1次静脉血查Hb和红细胞压积(HCT),第3天查血清总胆红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h、24h的H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和<0.001。观察组新生儿无贫血病例,有1例高红细胞血症;而对照组有3例贫血,无高红细胞血症。两组新生儿第3天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和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时靠近胎盘断脐并将残余脐静脉血输入新生儿体内,可提高新生儿的Hb,减少其贫血的发生,且不影响剖宫产儿的复苏和第三产程的管理。
严荔煌王淼王山米
关键词:剖宫产新生儿血红蛋白
产科早期新生儿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分析产科早期新生儿贫血的相关因素,以采取措施,减少贫血的发生。方法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出生的足月儿1119例,出生6天内如发现皮肤苍白,则取静脉血查血常规。Hb<145 g/L或HCT<0.45者诊断为贫血。结果贫血儿68例,发生率为6.08(68/1119)%。除6例ABO溶血外,余62例贫血儿中阴道顺娩16例,剖宫产34例,产钳助产12例,分别占同分娩方式足月儿的3.54%(16/452)、5.37%(34/633)、35.29%(12/34),三组新生儿贫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贫血还与窒息、头颅血肿、母亲血小板减少症、前置胎盘、胎儿脐带绕颈合并宫内窘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新生儿贫血与分娩方式(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窒息、头颅血肿、母亲血小板减少症、前置胎盘、胎儿脐带绕颈合并宫内窘迫有关,故应注意对容易发生贫血的新生儿出生时的断脐时间和方式,以提高其Hb水平,减少贫血的发生。
严荔煌邢丽莉王淼
关键词:早期新生儿贫血分娩方式
儿童慢性髓性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停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儿童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罕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年发病率为(0.6~1.2)/100万,特征为9号与22号染色体易位产生Ph染色体,即t(9;22)(q34;q11),该染色体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能有效地抑制BCR-ABL激酶底物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使该酶失活,通过阻止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进而引起BCR-ABL阳性的细胞凋亡。其问世彻底改变了CML的治疗模式,也极大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CML患儿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97%,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群相近[1-3]。
郑方圆王淼张乐萍江倩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总生存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儿应用生长激素后出现急变1例病例报告
2023年
1 病例资料女,5岁11个月,因“消瘦、腹痛1个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我院)。个人史及家族史: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3 kg。父亲身高170 cm, 母亲身高152 cm。体格检查:身高112 cm(位于同性别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曲线P_(3)~P_(10)),体重20 kg(P_(50)~P_(75)),脾肋下4.4 cm, 其余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9×10^(9)·L^(-1),Hb 99 g·L^(-1).
郑方圆王淼贾月萍张乐萍
关键词:病例报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75生长激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