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 作品数:50 被引量:847H指数:1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以代谢综合征为标准探讨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的性别差异合理性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男女不同的高尿酸(UA)血症诊断标准在代谢综合征(MS)的早期检出和预防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方法:本研究利用通过整群抽样结合分层随机抽样建立的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人群中参加了2007年危险因素调查的5 740名研究对象的数据开展研究。结果:将人群UA水平按238μmol/L、297μmol/L、357μmol/L和416μmol/L四个切点进行分层。UA水平在238-297μmol/L时,男性MS现患率高于女性(28.5%vs.22.9%,!2=5.739,P=0.017),在其他UA分层水平中男女两性MS现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UA水平〈238μmol/L的人群作参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UA水平在357-416μmol/L时的MS患病风险升高已经有统计学意义(OR=1.84,95%CI:1.20-2.83,P〈0.001)。女性中UA水平在297-357μmol/L时的MS患病风险增加开始有统计学显著性(OR=1.84,95%CI:1.44-2.37,P〈0.001)。在任意UA分层水平,男性MS患病风险均不低于女性。结论:男女不同的高UA血症诊断标准可能不利于男性人群MS的预防和控制。
- 王淼刘静王薇孙佳艺刘军齐玥秦兰萍解武祥王瑛赵冬
- 关键词:尿酸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性别
- 中国35~64岁人群15年高血压发生风险预测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高血压预测模型,并建立方便应用的风险评分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 ~ 64岁队列人群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及15年内发生的高血压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系数建立高血压预测模型及风险评分表,同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纳入本次分析的3 899人15年内共有1 776例发生了高血压,高血压累计发病率为45.6%.分别建立两个高血压预测模型,模型1纳入了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高血压家族史5个危险因素,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TG和HDL-C.模型1和模型2都有很好的判别能力(模型1的C统计量为0.716 8,模型2者为0.720 8,P=0.018 6)和校准能力(模型1的x2值为3.75,模型2为3.10).两模型比较得出的重新分类净改善(NRI)指数为0.83%,P=0.40.结论 高血压预测模型能够识别高血压发生高危个体,有助于医生的临床决策,并为高风险者改善生活习惯提供数据支持.
- 李国奇刘静王薇王淼解武祥郝永臣齐玥刘军赵帆孙佳艺李岩赵冬
- 关键词:高血压队列研究
-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活性水平的性别差异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活性水平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参加"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2002年危险因素调查的,北京地区45~74岁队列人群中资料完整的1350人(男性627人,女性723人)作为研究对象。CETP活性水平采用荧光法测定。对男女两性的CETP活性水平以及CETP活性与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总人群中CETP活性水平为83.19(66.25~103.58)pmol·μL^(-1)·h^(-1),女性高于男性[86.44(69.56~106.75)vs.79.91(62.78~100.29)pmol·μL^(-1)·h^(-1),P=0.001]。(2)男性年龄、血压以及饮酒、超重和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的TG、HDL-C高于男性。(3)相关分析显示,男女两性的CETP活性与BMI、血脂(TG、HDL-C)及hs-CRP均相关(P<0.01)。女性CETP活性与LDL-C水平呈负相关(P=0.014),而男性CETP活性与载脂蛋白B-100呈正相关(P=0.0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BMI、收缩压、LDL-C、HDL-C、TG、FBG、hs-CRP、吸烟、饮酒、服用降脂药后,女性CETP活性水平仍高于男性(OR=1.863,95%CI:1.354~2.563,P=0.001)。结论:女性CETP活性水平高于男性,性别对CETP活性水平可能具有独立影响。
- 李皓炜赵冬刘静王淼孙佳艺刘军李岩邓秋菊齐玥
- 关键词: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性别因素心血管疾病
- 2007—2011年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住院病死率趋势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07—2011年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住院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CHD病例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出院患者信息系统。CHD的住院病死率指住院期间因CHD死亡的患者占所有CHD住院患者的比例。结果:2007—2011年,北京市主要出院诊断为CHD的住院患者共53 064例,平均住院病死率为1.50%。在各年龄组中,<1岁组CHD的住院病死率最高(3.75%)。重症CHD的住院病死率高于非重症CHD(3.49%vs.1.05%,P<0.001)。心血管重点三级医院的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非心血管重点医院(包括二级医院和其他三级医院;P<0.001)。年龄标化后,5年CHD住院病死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由2007年的2.37%降至2011年的1.02%,降低了56.8%。结论:5年间,北京市CHD住院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提示北京市CHD住院期间的医疗救治水平整体提高。
- 崔亚菲赵冬王薇王淼解武祥谢学勤郭默宁刘婉如张倩刘迎龙何怡华刘静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住院病死率流行病学
- 北京市社区医师对抗血小板血栓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 2014年
- 目的:评价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抗栓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13年8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10城区各选择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属的社区服务站的医务人员进行血栓防治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07份。知晓外周动脉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血栓性疾病的医师有65.7%和68.6%。知晓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医师比率为76.3%。知晓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痛风、脑出血的医师分别占43%和56.5%。8.7%的医师不知晓如何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结论:所调查社区医师重视心血管疾病的血栓防治;但尚需通过培训提高社区医师抗栓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
- 王锦纹左惠娟王淼刘静
- 关键词:抗栓治疗阿司匹林知晓率
- 他汀类药物在中国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况被引量:29
- 2010年
- 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内地31个省市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调脂治疗状况,评价我国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重点措施的临床应用与指南的差距.方法 2006年在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32家三级医院和32家二级医院,每家医院从研究启动时点开始连续收集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50例.采用访谈形式收集患者的信息,填写统一表格.结果 在2516例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男性1746例,女性770例,年龄(65±10)岁.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本次就诊前他汀类药物的服用率为[57.9%(1456/2516)],其中男性高于女性[60.5%(1056/1746)比51.9%(400/770),P<0.01],三级医院患者高于二级医院患者[65.0%(858/1320)比50.0%(598/1196),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率为29.8%(537/1803),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32.2%(309/959)比27.0%(228/844),P<0.05],7个地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南和西北)中,华中地区达标率最高[38.5%(77/200)],东北地区最低[18.5%(34/184)].本次就诊时,68.2%(1713/2511)的患者获得医生的他汀类药物处方,其中84.4%(1437/1703)处方为原研他汀类药物,75.9%(1256/1655)的他汀类药物处方剂量符合指南推荐的标准剂量.结论 我国内地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状况与指南有一定差距,且不同级别医院、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 李红娟刘军刘静王薇秦兰萍李岩王淼孙佳艺齐玥赵冬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降血脂药
- 血清尿酸与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系。方法以队列研究为基础,采用1999年和2004年两次危险因素调查数据,在基线年龄为35~64岁且未患糖尿病的697人中对血清尿酸与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将研究人群按基线血清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发现5年后的胰岛素敏感指数自然对数值由尿酸水平最低组的-3.446降低到最高组的-3.822;(2)基线血清尿酸水平较高者,5年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也较高,血清尿酸水平最高组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为36.6%,是最低组的1.8倍(P<0.001);(3)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和相关代谢因素后,基线血清尿酸水平最高组中5年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是最低组的2.586倍,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组5年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是降低组的1.761倍。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应重视尿酸在代谢异常聚集出现中的作用。
- 王淼赵冬王薇刘静刘军刘飒
- 关键词:尿酸胰岛素抗药性胰岛素敏感指数
- 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 了解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评价基线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中美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2年9月对这两个人群进行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2007年9至10月复查颈动脉超声.以两次颈动脉检查数据完整的2000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基线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002年至2007年,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男性从30.3%增加到62.2%,女性从21.5%增加到51.5%;新发斑块率男性为41.8%,女性为34.1%.(2)男女两性颈动脉新发斑块率随着基线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总胆固醇与HDL-C比值(TC/HDL-C)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其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交叉分析显示,LDL-C,HDL-C,甘油三酯对斑块发生率有协同作用.(4)多因素分析显示,高LDL-C、高non-HDL-C和高TC/HDL-C是男女两性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OR值分别为1.44、1.45、1.59,女性OR值分别为1.47、1.35、1.64,均P<0.05).结论 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在快速增长.高LDL-C、nonHDL-C和TC/HDL-C水平是中老年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 王薇霍勇赵冬刘静梁立荣孙佳艺杨颖王淼解武祥周广华史平任福秀武阳丰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超声检查
- 64排螺旋CT对伴有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22
- 2010年
- 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情况下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所致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165例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至少1个主要分支狭窄>50%的患者,分别以个体、冠状动脉主支、节段、病变狭窄程度及钙化斑块形态为分析对象,测量Agatston积分(ACS)和狭窄率。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标准,通过绘制ROC曲线来判定不同情况下CTC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的诊断切点。结果以个体为分析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以ACS值113.5为切点时诊断准确性最高。以冠状动脉主支为分析对象,对右冠状动脉及其属支狭窄的诊断效果最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分析对象,对RCA1段狭窄诊断准确性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以钙化斑块形态为研究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仅在0.601~0.667之间,诊断价值较低。CTCA对狭窄程度<50%的狭窄诊断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为0.856。结论CTCA中,钙化对不同主支、不同节段及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影响不同;钙化斑块的形态不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 吕飙周旭辉王翔张滨赵蕾杨琳王淼张同张蕴张兆琪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钙质沉着症
- 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3
- 2012年
- 目的:分析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北京市出院病人信息系统。AMI住院病死率指住院期间因AMI死亡的患者占所有AMI住院患者的比例。结果: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因AMI住院者共35 335例,其中男性占68.2%。3年中AMI患者平均住院病死率为10.0%,女性为14.3%,高于男性的7.9%(P<0.001)。在二级医院住院的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于三级医院者(11.4%比9.0%,P<0.001),中医医院高于西医医院者(17.5%比9.5%,P<0.001)。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9.4%比8.4%,P<0.001)。住院期间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接受该治疗者(14.4%比1.9%,P<0.001)。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AMI年龄标化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0.7%、9.8%和9.4%,3年间下降了12.1%,男女两性分别下降了11.1%和10.7%。结论:目前北京市AMI住院病死率仍然较高,但近3年来逐年下降,提示北京市AMI住院期间救治水平总体提高。不同特征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AMI的住院治疗水平提供了依据。
- 张秀英赵冬王薇谢学勤韦再华王淼孙佳艺齐玥刘军郭默宁万浩刘静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