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广英

作品数:1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临沂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沂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护理
  • 3篇动脉
  • 3篇卒中
  • 2篇血性
  • 2篇手术
  • 2篇前循环
  • 2篇急性
  • 2篇出血
  • 1篇大血管
  • 1篇电图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支架
  • 1篇毒性
  • 1篇兴奋性
  • 1篇兴奋性毒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机构

  • 12篇临沂市人民医...
  • 2篇镇赉县医院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作者

  • 14篇王广英
  • 3篇王贤军
  • 2篇张春艳
  • 1篇赵振宇
  • 1篇郑慧峰
  • 1篇郭艳苏
  • 1篇张琰
  • 1篇石云
  • 1篇陈云秀
  • 1篇王敏
  • 1篇叶德彩
  • 1篇贺峰
  • 1篇于继徐
  • 1篇宫健
  • 1篇李春岩
  • 1篇夏作理
  • 1篇朱其义
  • 1篇贾亚琼

传媒

  • 2篇吉林医学信息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山东医学高等...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199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培养液各成分中谷氨酸的含量及模型培养前后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变化。方法应用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苏-羟天冬氨酸(THA)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运动神经元数目,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培养基中谷氨酸的含量。结果最小基础培养基和马血清中均含有谷氨酸。经过4w培养后,THA组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THA诱导的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可以模拟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变性,作为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我们在应用它时一定要严格检测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每一个处理因素都要考虑其对谷氨酸的影响。
于继徐王广英贾亚琼郭艳苏李春岩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超选择静脉介入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
2011年
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低发病率的脑血管疾病[1]。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因其颅内压增高、癫痫持续状态、精神障碍和昏迷而预后不佳,死亡率为8.3%[2]。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病程长,是神经科难诊、难治性疾病之一。
王广英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溶栓护理
硫酸镁辅助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48例护理
2004年
王广英郑慧峰杨丽娟
关键词:硫酸镁难治性癫痫护理
双侧颈内动脉栓塞行机械取栓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本文报道急性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栓塞行机械取栓再通患者1例,并复习有关双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的文献,探讨双侧颈内动脉栓塞患者是否取栓以及如何快速开通双侧前循环闭塞血管与闭塞血管开通顺序问题,以期指导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策。
陈旺贺峰耿阳王广英王宇
关键词:血栓栓塞颈内动脉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
奥铂治疗肠癌的观察及护理被引量:1
2002年
奥铂即奥沙利铂(qxaliplatin L-OHP)为第三代铂类抗癌药,属新的铂类衍生物,象其他铂类衍生物一样,对G1期最敏感,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奥沙利铂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DNA,从而抑制DNA的合成与复制.某些对顺铂耐药的细胞系,用奥沙利铂治疗均有效.奥沙利铂特别适用于经氟脲嘧啶(fluouracil 5-Fu)治疗失败之后的肠癌术后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脲嘧啶使用.
王广英石云
关键词:奥沙利铂肠癌护理
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0年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最近1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脑的供血动脉比较复杂,包括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近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颅外段及颅内的主要分支。
王广英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脑动脉狭窄护理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术中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上述患者手术操作过程、血管再通、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1例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接受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有16例(14.4%)患者发生支架内再闭塞。分析发现支架内再闭塞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程度较高且多数患者术前未进行充分的抗栓治疗。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111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与预后不良组(45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支架内再闭塞(OR 0.315,95%CI 0.106~0.932,P=0.037)及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OR 0.978,95%CI 0.959~0.997,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闭塞可能与术后残余狭窄程度高、抗栓治疗不充分等因素相关,而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以及支架内再闭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广英张琰于萍刘基赵振宇王贤军孙洪扬宫健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再闭塞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及手术时机选择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并分析比较不同时机手术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就诊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5分)177例,按初始治疗方案分为直接EVT组(39例)和最佳药物治疗组(13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对最佳药物治疗后病情恶化再行补救EVT的患者(43例),计为补救EVT组,比较直接EVT组与补救EVT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的主要终点事件(主要有效性指标)为治疗后90d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死亡。依据90d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与最佳药物治疗组相比,直接EVT组患者有更高的90d良好预后率(92.3%vs78.3%),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显著降低(7.7%vs4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55、15.331,P=0.047、<0.001)。与补救EVT组相比,直接EVT组患者有更高的良好预后率(92.3%vs7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23,P=0.032)。直接EVT(OR=0.070,95%CI:0.013~0.382,P=0.002)、高侧支循环等级(OR=0.096,95%CI:0.024~0.385,P=0.001)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行EVT是安全的,对该类患者尽早行EVT可明显改善预后,高侧支循环等级患者获益可能性更大。
孙洪扬刘基龚字翔王广英宁召腾赵璇朱其义王贤军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冰盐水、正肾、云南白药治疗胃溃疡出血2例疗效
1997年
王广英张春艳
关键词:冰盐水胃溃疡出血疗效止血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 1例报告
2025年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 DM)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DNA串联重复序列扩增导致RNA功能突变所致,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由于该病个体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轻重程度不一,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考虑DM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并结合影像学、肌电图、肌肉活检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最终通过基因检测确诊。DM病程进展缓慢,轻者多数不影响寿命,重型患者早期可出现心源性猝死,后期可有肺部感染、营养障碍等致死性并发症。遗憾的是目前DM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及对并发症的防治。本文对1例成人型DM1型病例进行报告,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Myotonic dystrophy (DM) is a rare, multisystemic, autosomal dominant genet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the expansion of DNA tandem repeat sequences, resulting in RNA functional mutations that can impact individuals across all age groups. Given the broad spectrum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variable severity, diagnosing DM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DM, it is imperative to conduct a thorough medical and family history review, complemented by imaging studies, electromyography, and muscle biopsies to enhance diagnostic accuracy. Definitive diagnosis, however, relies on genetic test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is typically slow;mild cases often do not compromise life expectancy. Conversely, severe cases may lead to early cardiac sudden death and, in later stages, potentially fatal complications such as pulmonary infection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Regrettably, there are currently no curative treatments available for DM,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primarily focus on alleviating symptoms and managing complications. This case report aims to highlight an instance of adult-onset DM1, 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of heightened awareness and improved diagnostic approaches for this condition.
田亚萍宫建叶德彩王广英
关键词:肌电图基因检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