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娟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诊治
  • 2篇受体
  • 2篇前列腺
  • 2篇前列腺癌
  • 2篇细胞癌
  • 2篇腺癌
  • 2篇激素
  • 2篇激素受体
  • 2篇膀胱
  • 2篇病理
  • 1篇性激素
  • 1篇性激素受体
  • 1篇雄激素
  • 1篇雄激素受体
  • 1篇移行细胞
  • 1篇移行细胞癌
  • 1篇原发性
  • 1篇诊治体会
  • 1篇肾脏

机构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王娟
  • 5篇牛远杰
  • 3篇陈靖
  • 3篇权昌益
  • 2篇张淑敏
  • 2篇李刚
  • 2篇郭宗华
  • 1篇刘志虎
  • 1篇景宝
  • 1篇李博
  • 1篇常文亮
  • 1篇罗子靖
  • 1篇蒋宁
  • 1篇郝海峰
  • 1篇王江
  • 1篇张翠莲
  • 1篇田晶
  • 1篇王一
  • 1篇温思盟

传媒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中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therapy,ADT)早期可成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最终导致肿瘤复发并进入激素抵抗阶段。AR对前列腺癌基质细胞起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作用,是上皮腔样细胞的存活因子,而对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及上皮基底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AR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不同作用向当前ADT传统的疗法提出挑战,为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以AR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也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就AR在前列腺癌不同类型细胞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田晶王娟牛远杰
关键词: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细胞
性激素受体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在美国,膀胱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女性的第八位,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发病率是女性发病率的3—4倍,美国癌症学会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美国约有50, 000男性以及17, 000女性患膀胱...
牛远杰王娟
关键词:性激素受体膀胱移行细胞癌
文献传递
交界性盆腔平滑肌瘤误诊为前列腺瘤1例
2011年
患者,男,29岁。主因”肛内肿物2年余,排尿困难、大便变细半年余”入院。曾因间断便血于外院诊断为直肠肿物行相应治疗,疗效欠佳。人院后直肠指检:直肠前壁可触及黏膜下一质韧肿物,下缘距肛缘约3cm,未及上缘;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无触痛,指套无血染。
陈靖权昌益蒋宁李博常文亮王江景宝王娟罗子靖温思盟刘志虎郝海峰牛远杰
关键词:前列腺癌盆腔肿物平滑肌瘤
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诊治体会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膀胱小细胞癌的基本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45~79岁,平均62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7例,排尿困难及下腹部疼痛2例。肿瘤直径0.5~7.0cm,平均2.0cm;多发2例,单发5例,全膀胱弥漫性生长2例。7例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4例。9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者行TURBt,术后均定期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1例化疗3个周期;膀胱部分切除2例,均定期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1例化疗2个周期;根治性膀胱全切3例,静脉化疗2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体积小,呈圆形,胞质稀少,核浓染,缺乏巢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嗜铬素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诊断为小细胞癌,其中1例含移行细胞癌成分,1例合并前列腺癌。1例术前检查显示高血钙(3.15mmol/L)和低血磷(0.61mmol/L),术后1个月血钙及血磷恢复正常。保留膀胱者随访4例,3例分别于术后4、9、25个月死于转移,1例术后化疗者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膀胱全切3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2、28个月死亡,1例术后随访3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全身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保留膀胱的手术应配合全身化疗。决定预后的是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
李刚郭宗华权昌益陈靖张翠莲张淑敏王娟牛远杰
关键词:膀胱肿瘤小细胞癌病理
后肾始基腺瘤的诊治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后肾始基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0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3~65岁,平均45岁。表现为肉眼血尿4例,腰痛2例,查体发现4例。B超检查诊断为肾实性占位9例,肾囊肿1例。CT检查示肾实性占位9例,囊实性1例,10例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肿瘤直径2.5~8.0cm,平均4.5cm,诊断为肾癌9例,囊性肾癌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9例,肾部分切除术1例。结果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或腺样结构,部分可见乳头状或肾小球样结构,肿瘤与肾组织分界清楚。病理诊断为MA4例,低度恶性MA2例,MA伴恶性成分4例(高分化腺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高分化乳头状腺癌1例)。7例随访10~34个月,平均22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源性肿瘤,部分可含有恶性成分,少数为恶性,容易误诊为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因其生物学行为不确定,需长期随访。
李刚郭宗华权昌益张淑敏陈靖王娟王一牛远杰
关键词:肾脏病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