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欣
- 作品数:62 被引量:258H指数:8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激素在实验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发展被引量:1
- 2001年
- 王嗣欣周丽宏王芳芳高燕军米艳娟俞子杉
- 关键词:激素糖皮质激素脑缺血
- 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检查评价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MRI、TCD以及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证实为分水岭脑梗死。结果一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10例患者中TCD示6例患侧ACA1血流方向逆转,4例患侧OA血流方向逆转,7例健侧ACA1血流速度高于患侧,6例患侧PCA血流速度增快;1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或上干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TCD示6例大脑中动脉阶段性高流速,6例大脑中动脉未探及血流,2例大脑中动脉低流速伴高PI;1例一侧颈内动脉系统轻度狭窄的患者TCD无明显的变化。结论经颅多普勒能够有效地评价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和侧枝循环的代偿情况。
- 胡亚军曹星华王嗣欣王芳芳林大正
-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经颅多普勒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与影像学脑梗死模式的关系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常规MRI和FLAIR序列研究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利用DSA定位MCA/ICA血管狭窄程度,对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患者(ICA65例,MCA76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和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7.4%vs27.7%;χ2=5.74,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2.3%vs5.2%;χ2=17.57,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 刘会玲宋立刚白雪赵亮王嗣欣米艳娟高燕军
- 关键词:动脉硬化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脑梗死
- 内囊警示综合征(附3例临床报告)被引量:1
- 1999年
- 王嗣欣王芳芳高燕军米艳娟周丽宏林大正
- 关键词:病理学脑缺血
-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被引量:7
- 2008年
- 应凤博胡亚军王嗣欣高燕军米艳娟
-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
- 颅内外血管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评价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白细胞介素-6(IL-6)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分析2003年~2006年25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复查血管造影的时间为6~12个月,就术前、术后3d以及造影复查时(术后6~12个月)血清hs—CRP与IL-6的水平以及与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于25根血管上放置25枚支架,随访6~12个月,12/25出现了再狭窄(48%),超过50%的再狭窄为6/25,余6例再狭窄率介于10%~30%。同时监测术前以及术后血浆hs—CRP与IL-6水平,发现25例患者支架术前血浆CRP和IL-6水平在狭窄组和无狭窄组中无明显差别P〉0.05;支架术后3d血清hs—CRP与IL-6水平均高于术前,统计学比较均P〈0.05;术后6~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的12例患者血清hs—CRP与IL6水平高于未狭窄的13例患者,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清hs—CRP与IL-6与动脉硬化的炎性过程有关,两者可能参与支架术后动脉再狭窄的过程。
- 王嗣欣周丽红赵亮林大正高燕军米艳娟刘志华
-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再狭窄白细胞介素-6
-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6
- 2006年
- 王嗣欣林大正周丽宏高燕军米艳娟陈启东董可辉
- 关键词:脑梗塞颅内栓塞脑血管造影术
- 外来手综合征
- 2004年
- 王芳芳王嗣欣高燕军米艳娟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4
- 1997年
- 本研究应用生物学方法检测27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探讨IL-6在MS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MS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病(NIND)组及正常对照(NC)组,其CSFIL-6水平亦显著高于NIND组;但MS患者血清与CSFIL-6水平不呈线性相关,血清IL-6水平随病情稳定而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IL-6可能参与MS的免疫病理过程。
- 戴如娟李绍英王嗣欣刘长喜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症白细胞介素-6自身免疫性疾病
-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 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术后血浆可溶性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变化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25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后3 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术后1个月内口服玻立维(75 mg/d)和阿司匹林(300 mg/d),继之口服玻立维(75 mg/d)和阿司匹林(100 mg/d)至术后6个月,之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术后6~12个月根据血管再狭窄情况将25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12例)及无再狭窄组(13例).检测术前、术后即刻、24 h、48 h以及造影复查时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GMP-140水平.结果 本组患者支架后随访6~12个月,12例出现再狭窄(48%),超过50%的再狭窄6例(24%),余6例再狭窄率10%~30%.术前以及术后血浆GMP-140水平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无明显差别(P>0.05);支架术后即刻血浆GMP-14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支架术后24 h时血浆GMP-140水平有所回落,术后48 h降至术前水平.6~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组的血浆GMP-140水平虽高于未再狭窄组,但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血浆GMP-140水平与支架术后动脉再狭窄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王嗣欣周丽红赵亮林大正高燕军米艳娟刘志华
- 关键词:动脉狭窄再狭窄Α-颗粒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