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忠
-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鼻内镜下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被引量:19
- 2008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带蒂黏膜瓣用于修补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8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鼻科共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鼻中隔穿孔位于鼻中隔前部,穿孔大小0.8 cm~2.0 cm,在鼻内镜下采用邻近穿孔后上方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向前下反转覆盖于鼻中隔穿孔黏膜缺损处,对侧采用穿孔前下方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和鼻底黏膜瓣或下鼻甲带蒂黏膜瓣覆盖修补穿孔。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2例漏出部位在嗅裂,5例漏出部位在筛顶,1例漏出部位位于嗅裂延续至后筛顶,面积大小为0.1 cm×0.8 cm~0.3 cm×0.8 cm。采用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反转覆盖于缺损处,必要时黏膜瓣中间夹层钩突或中鼻甲骨片,外覆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补漏出部位。结果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3个月~3年,未见复发。鼻中隔黏膜转瓣后供区黏膜缺损区在2周后基本上皮化。结论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自身有血供,成活率高,获取容易,取材区域广泛,转蒂距离充足,是修补鼻中隔穿孔和嗅裂和筛顶脑脊液鼻漏的良好材料。
- 李云川张罗周兵葛文彤王先忠韩德民
- 关键词:鼻中隔脑脊液鼻漏修复外科手术
- 空气细颗粒物与慢性鼻窦炎组织形态学相关关系的初探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空气颗粒物与慢性鼻窦炎(CS)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CS Ⅰ、Ⅱ、Ⅲ型筛窦病变黏膜组织共60例、正常筛窦黏膜对照组织16例、成人及胎儿尸检肺组织各5例。对上述标本分别行HE染色及Warthin-Starry(W-S)空气颗粒物特殊染色,另对CSⅠ、Ⅱ、Ⅲ型病变黏膜行VG染色显示并测量基底膜的厚度。结果W-S染色发现,在各型CS病变黏膜上皮表层及损伤脱落处细胞内均有黑色空气颗粒物沉积。颗粒沉积的程度在CSⅠ、Ⅱ、Ⅲ型间逐渐加重,轻、中、重度沉积的例数:Ⅰ型分别为11/20、7/20、2/20例;Ⅱ型分别为5/20、9/20、6/20例;Ⅲ型分别为3/20、6/20、11/20例。颗粒沉积程度越重,其基底膜越厚,Ⅰ、Ⅱ、Ⅲ型基底膜厚度分别为(12.15±4.73)、(16.67±2.22)、(23.75±3.48)μm,3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没有损伤的黏膜上皮细胞及对照组正常筛窦黏膜上皮层内极少见到此空气颗粒物。结论 在CS病变黏膜上皮表层及细胞内存在空气颗粒物,此颗粒物的存在与CS病变的发生可能有关。
- 刘红刚何春燕徐东群王先忠梁乐陈红
- 关键词:筛窦组织形态学基底膜慢性鼻窦炎空气颗粒物细颗粒物
- 额隐窝区域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观察被引量:19
- 2006年
-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额隐窝区域的 CT 影像学特征,加深对额隐窝区域部分重要解剖标志的认识。方法选择49例(98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患者,对头部行16排螺旋 CT 扫描(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mm,层距0.3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层厚0.625mm,窗宽+2000HU,窗位+200HU)。观察 CT 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终末隐窝、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比率。结果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4%(92/9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65%,64/98)或两个附着点(35%,34/98)。钩突后上端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3%,52/98),也可附着于中鼻甲(9%)或颅底(3%)。钩突后上部的两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24%),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0%),仅1侧(1%)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87%(85/98)的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额气房的出现率为33%(32/98),其中Ⅰ型最多见(23%)、Ⅱ型(2%)和Ⅲ型(7%)少见,未见Ⅳ型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分别为31%、7%和14%。结论多排螺旋 CT 实现了单次扫描、多平面(多角度)、多参数重复成像,为有效地辨认额隐窝区域复杂的局部解剖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 张罗韩德民葛文彤倪鑫鲜军舫王先忠周兵李平栋
- 关键词:额窦解剖学X线计算机额隐窝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筛窦黏膜病理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7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chronicsinusitisandnasalpolyps,CSNP)各型的病理变化特点和病变规律。方法 采用HE、VanGieson′s染色、阿尔辛蓝 过碘酸 雪夫等染色法观察并测量CSNP病变黏膜主要结构的改变。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重点观察黏膜上皮纤毛的改变。结果 光镜下黏膜上皮、纤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基底膜增厚 ,黏液腺体增多。其中Ⅰ型病变最轻 ,Ⅲ型病变最显著 ,而黏液腺体增多在Ⅱ型最明显。电镜观察 ,透视电镜下CSNP各型表现为纤毛结构异常 ,纤毛细胞减少 ,杯状细胞增多 ;扫描电镜下可见纤毛从排列稍乱 ,到紊乱、倒伏、大片脱落 ,被微绒毛所代替等病变逐渐加重的过程。结论 3型CSNP筛窦黏膜病变和组织结构有明显的量和质的差别 ,海口标准 (1997)CSNP临床分型分期具有病理学基础 ,能代表CSNP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
- 何春燕刘红刚王先忠张盛忠
-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形态学临床分型
- 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通过分析眶上筛房在 CT 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阐明眶上筛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冠状位和水平位 CT 和术中鼻内镜所见,确诊眶上筛房5侧(男4例,女1例,每例1侧)。结果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 CT 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②眶上筛房在水平位 CT 上表现为额窦后外方的气房;③鼻内镜下见额窦和眶上筛房均引流至前筛顶部,眶上筛房的引流通道位于额窦引流口的后外方,眶上筛房向外上方气化,从后方进入额窦。结论CT 和鼻内镜观察证实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向外延展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
- 张罗韩德民王先忠葛文彤王成硕周兵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额窦
- 健康人额筛气房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的 CT 影像学特征,了解额筛气房在国人中的出现率,进一步认识额窦和额隐窝区域重要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人(404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研究对象,对头部行16排螺旋 CT 扫描,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观察鼻丘气房、额气房、筛泡上气房、眶上筛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额筛气房的出现比率,同时分析钩突后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分布特征和终末隐窝的出现率。结果①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的多个气房需要依靠三维 CT 明确分类。②159侧(39.4%)出现额气房,其中Ⅰ型98侧(24.3%);Ⅱ型28侧(6.9%);Ⅲ型33侧(8.2%),未见Ⅳ型额气房。148侧出现筛泡上气房(36.6%);22侧出现眶上筛房(5.4%);36侧出现额泡气房(8.9%);25人出现额窦间隔气房(12.4%)。③380侧出现鼻丘气房(94.1%)。钩突后上端可有1个或2个附着点,244侧钩突后上端有单一附着点(60.4%),其中214侧(53.0%)附着于眶纸板;21侧(5.2%)附着于中鼻甲;9侧(2.2%)附着于颅底。160侧钩突后上端有两个附着点(39.6%),其中,111侧(27.5%)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35侧(8.7%)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4侧(3.5%)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360侧(89.1%)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结论 16排螺旋 CT 结合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可准确辨认额窦和额隐窝区域中额筛气房的解剖特征。
- 张罗陶建华韩德民葛文彤周兵王先忠李云川
- 关键词:额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