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勇
- 作品数:12 被引量:4H指数:2
- 供职机构:台湾成功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综论词的起源(下)被引量:2
- 2012年
- 本文分别从乐曲、文体、时代、场域与作者四个方面,先就前行学者有关词的起源问题,作一番爬梳,俾把握每位学者的论述思维及立场。而后提出本文论述此问题的三前提,再据以提出论点:其一,以文学演进之常规而言,任何文体之产生,必是渐进使然,而非突变;其二,文体之产生,必赖众人之力,始能推波助澜,底于成功;其三,韵文的规矩是从自然律变成人为律,因此必须考虑其音乐、形式、句式、声律、押韵等变化。要而言之,本文以为词的起源,实为汉乐与胡乐"三管"齐下所产生的结果。所谓"三管"齐下,是认定词的起源,既来自汉民族的各地乐府,也来自胡乐,甚至多数来自汉、胡交糅的燕乐。填制的人及场域,是民间作者、文坛文人、宫廷乐师同时并行,而后由文人扩大其影响,并予以专业化。填制的时间,是韵文由自然律走向人为律的阶段,尤其是隋唐设立九部乐、十部乐之际,而且律化的进行是齐言与杂言同时并行的。为印证此观点,本文特举胡、汉杂糅之《法曲献仙音》、胡乐《菩萨蛮》、汉族乐府《忆江南》为例,自形式、篇章、结构、句式、声律、押韵等方面,予以分析,期能有助于认清此现象。
- 王伟勇薛乃文
- 关键词:汉乐乐府
- 清代“论词绝句”论温庭筠词探析
- 一、前言词话、词籍序跋、论词绝句、词作评点,乃词学研究之重要资料。此中,词话方面,已有唐圭璋《词话丛编》印行;词籍序跋,亦有金启华、张惠民等人编纂之《唐宋词集序跋汇编》,以及施蛰存
- 王伟勇
- 关键词:温庭筠词常州词派
- 文献传递
- 冯煦《论词绝句》论南宋词探析
- 一、前言吴熊和先生于《词话丛编读后》一文中,曾谓:"自宋以来,词论的形式, 大体有四类,词话是其中之一。另外三类,一是词集序跋……二是词集评点……三是论词绝句。"而四类之中,前两类均有专书搜录发行,唯"词集评点"及"论词...
- 王伟勇
- 关键词:南宋词常州词派史达祖
- 文献传递
- 唐诗校勘《全宋词》——以北宋词为例
- 一、前言一九九九年一月,北京中华书局发行改版之《全宋词》,凡五册。其封面署名为"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亦即在旧版仅署"唐圭璋编纂"之外,更加署王、孔二氏对此书之贡献。而孔凡礼之《全宋词补辑》,成书于唐编《全宋...
- 王伟勇
- 关键词:北宋词《全宋词》
- 南宋“论词”诗四首析论
- 2011年
- 本论文系针对南宋周紫芝、杨万里、陈傅良、刘克庄四人诗中涉及论词部分,予以析论。此中刘克庄《自题长短句》七律,以柳永词能歌颂仁宗太盛世为例,强调填词务必反映所处时代,亦即所谓之'实境'为是,已然提出个人'论词'之见解。余三人,则仅针对词人及其作品予以评论,如周紫芝七律一首,旨在论秦观被贬之心境及辞世之轶闻,然亦对《好事近·梦中作》词,提出'一死生,齐物我'之评论。杨万里七古一首,则以'妙语久绝弦',总论秦观作品,未具体道出所以然。陈傅良七律一首,旨在送别辛弃疾赴闽帅,然亦指出辛氏不得已而为词人,读者务必了解其词中有'人',庶不致隔靴搔痒。而此等'论词'诗,恒夹杂于酬酢诗中,端赖读者披沙拣金,方能搜得一二;然对于词学批评数据之建构,诚不可或缺,殊值词学同好用心搜辑。
- 王伟勇
- 关键词:词学批评周紫芝陈傅良
- 吴文英《琐窗寒》(咏玉兰)考诠
- 王伟勇
- 综论词的起源(上)被引量:3
- 2012年
- 关于词的起源,应该遵循以下三点:其一,以文学演进之常规而言,任何文体之产生,必是渐进使然,而非突变;其二,文体之产生,必赖众人之力,始能推波助澜,底于成功;其三,韵文的规矩是从自然律变成人为律,因此必须考虑其音乐、形式、句式、声律、押韵等变化。要而言之,词的起源,实为汉乐与胡乐"三管"齐下所产生的结果。所谓"三管"齐下,是认定词的起源,既来自汉民族的各地乐府,也来自胡乐,甚至多数来自汉、胡交糅的燕乐。填制的人及场域,是民间作者、文坛文人、宫廷乐师同时并行,而后由文人扩大其影响,并予以专业化。填制的时间,是韵文由自然律走向人为律的阶段,尤其是隋唐设立九部乐、十部乐之际,而且律化的进行是齐言与杂言同时并行的。举胡、汉杂糅之《法曲献仙音》、胡乐《菩萨蛮》、汉族乐府《忆江南》为例,自形式、篇章、结构、句式、声律、押韵等方面,予以分析,能论证词的起源问题。
- 王伟勇薛乃文
- 关键词:汉乐乐府
- 清代论词绝句之价值——以论唐、五代、两宋词为例
- 王伟勇
- 清代两部百孝蒙书考述
- 本文考述清代两部传世之百孝蒙书,一为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开雕,十二年问世,俞葆真所作之《百孝图》;一为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刊行,黄儒望所作之《百孝图诗传合编》。就作者言之,黄儒望之书,凡所附图、小传、五言百句...
- 王伟勇
- 关键词:清代
- 文献传递
- 宋词笺注之典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校补——以“卷五”为例
- 宋刘克庄《后村题跋》卷二《刘叔安感秋八词跋》云:“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云:“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
- 王伟勇
- 关键词: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