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武广
-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潍坊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潍坊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比较
- 2011年
-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6年~2008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住院患者40例,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20例).手术组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静脉取栓,术后辅以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非手术组采用常规抗凝、祛聚等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手术组治愈13例,好转7例,没有无效病例;手术组大腿消肿率(83.14±7.6)%,小腿消肿率(75.78±13.29)%.非手术组:好转14例,无效6例,无治愈病例;大腿消肿率(68.34±23)%,小腿消肿率(42.41±17.25)%.两组患者之间的消肿率、临床治疗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术是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张杰峰曹广信孙波胡维青汲武广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静脉滤器
- 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研究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使用Castor支架治疗的TBAD患者25例,入选病例近端健康锚定区均≤15 mm,根据术前CTA检查及术中造影选择支架型号,记录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137.8±35.8)min,平均出血量(52.8±24.5)ml,术中内漏2例,经球囊扩张贴附后内漏消失,分支支架狭窄2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随访期间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应用Castor支架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TBAD简单易行,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裴长安胡潍青尚遂源汲武广孙波张纪存曹广信刘涛姜炎杰张杰峰
-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疗效对比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抗凝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0例)和利伐沙班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血液学检测指标和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结果术后第12周利伐沙班组的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95.38±2.39)%,华法林组为(93.03±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利伐沙班组出血率为4.3%,华法林组为1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3)。两组患者用药后血栓弹力图R、K值均升高,其中利伐沙班的影响比华法林更大。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患者生存质量和主观症状评分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效果优于华法林组。
- 于艺伟孙波曹广信裴长安胡潍青汲武广张纪存张杰峰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利伐沙班华法林
- 腔内介入治疗在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在老年人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老年患者21例。术前均通过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予以诊断分析;并根据泛大西协作组织(TASC)予以分级。记录术前,术后3、6、12、24个月踝肱指数(ABI)变化、及术后髂动脉通畅率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通畅率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对于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注意不同病变治疗方式的选择。血栓性闭塞可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结束后,二次介入腔内治疗,选择髂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硬化导致的髂动脉闭塞,一期行髂动脉球囊扩张术+髂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3、6、12、24个月ABI分别为0.92±0.20、0.90±0.18、0.84±0.14、0.79±0.21,比术前显著改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12、24个月髂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5.7%、80.2%、72.9%。结论全腔内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创伤小,中期效果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 孙波胡潍青尚遂源曹广信汲武广张杰峰
-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性介入治疗
- 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胭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单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系统溶栓组60例;导管直接溶栓组60例(2例因穿刺未成功,实际58例)。计算溶栓率和患肢消肿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肢体消肿率在系统溶栓组:大腿消肿率为(77±9)%;小腿消肿率为(70±11)%;导管直接溶栓组:大腿消肿率为(87±5)%;小腿消肿率为(80±9)%。2组大小腿消肿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率在系统溶栓组为(59±14)%,导管直接溶栓组为(71±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胭静脉置管溶栓显著提高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溶栓率。
- 胡潍青孙波裴长安汲武广曹广信张杰峰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溶解疗法
- 髂静脉支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髂静脉支架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髂静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腔内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80例。根据手术是否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效果、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及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2组大腿、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及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3、6、12个月后,观察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45例(100.0%)、43例(95.5%)、41例(91.1%)及41例(91.1%),对照组分别为29例(82.8%)、27例(77.1%)、26例(74.2%)及25例(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0(0.00%)与4例(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VT复发率分别为4例(8.89%)与5例(1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VEINES-QOL/SY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VEINES-QOL/SY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髂静脉支架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髂静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置管溶栓。
- 曹广信尚遂源孙波裴长安汲武广胡潍青张杰峰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管溶栓
- Unifuse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82例下肢DVT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成两组: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外周静脉溶栓组41例;IVCF置入+导管直接溶栓(CDT)组41例。以临床疗效、患肢消肿率及溶栓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IVCF置入+CDT组与IVCF+外周静脉溶栓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100%vs87.8%)、肢体消肿率[大腿:(86.12±5.85)%vs(78.10±9.70)%;小腿:(89.40±10.02)%vs(75.40±11.32)%]、溶栓率[(70.67±12.19)%vs(59.72±15.21)%]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CF+CDT治疗下肢DVT,较IVCF+外周静脉溶栓疗效明显提高,且安全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胡潍青张杰峰孙波曹广信汲武广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溶解疗法腔静脉滤器
- 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40例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7月40例(40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PTA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结果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20%),技术成功率及初次开通率为97.5%(39/40)。肢体保全率为95%(38/40),保肢率为97.5%(39/40)。并发症有动脉穿孔(2例)、穿刺点血肿(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39例术后肢体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2±0.27)增至术后10d的(0.86±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ABI值为(0.80±0.2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为95%(38/40)。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曹广信汲武广胡潍青孙波裴长安张继存张杰峰
- 关键词:膝下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闭塞性病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 单分支支架重建与单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在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单分支支架重建与单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LSA)术在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48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25,采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与B组(n=23,直接封闭LSA),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假腔血栓化、手术前后真假腔直径变化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区血管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支架长度大于B组患者,支架远端直径小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与B组患者的9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支架覆盖段假腔均完全血栓化。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主动脉真、假腔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主动脉峡部、穿膈处真腔直径均大于本组术前,假腔直径均小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锚定区不足的TBAD使用Castor单分支主动脉支架重建LSA安全有效,单纯封闭LSA术可在部分患者中选择使用。
- 裴长安胡潍青尚遂源汲武广孙波张纪存曹广信刘涛姜炎杰张杰峰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