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革胜
- 作品数:42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复调思维的继承和突破——以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前苏联著名的音乐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音乐巨匠。本文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复调技法的研究,试图探索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的复调思维脉络,总结其独特的复调创...
- 檀革胜
-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复调思维音乐评论音乐史
- 文献传递
- 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中传统戏曲因素研究——兼论“戏曲音乐交响化”问题被引量:6
- 2013年
- 王西麟近作《钢琴协奏曲》的主体语言来源于中国地方戏曲——秦腔、山西梆子和京剧等。这些地方戏曲语言经过交响化处理之后,彰显出新的面貌,反映新的创作美学。本文将集中探讨该作品中的地方戏曲语言运用技术,总结其规律以推动创作。
- 檀革胜
-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秦腔京剧交响化
- 君子谋道不谋食(下)——纪念于苏贤先生逝世一周年
- 2022年
- (接上文)三、谋道实践:学术创造中的教育启蒙(一)"天下"视域下的学术创造《庄子·杂篇·天下》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过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纵观于苏贤先生用其毕生之精力来探究多声部世界的堂奥、用其生命的全部来书写"多声部世界的秘密"的事情,不正与那穷极一生追溯"天道"的庄子相类吗?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是用哲学的方式还是艺术的方式去探索而已。
- 檀革胜
- 关键词:多声部教育启蒙
- 郭祖荣:信仰的布道者被引量:2
- 2012年
- 对于郭祖荣先生而言.信仰是一种具有本质性意味的存在!历经磨难重重的抗战时期、内心喜悦的建国初期、令人不解的大跃进时期、让人唏嘘的文革时期、振奋不已的改革时期以及欣欣向荣的新世纪时期,先生念兹在兹的永远是那不变的主题——交响曲的创作。交响曲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先生一辈子都是这样认为的,不管现实如何的不济。为了这神圣.先生将其一生都付诸于此,无怨无悔,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 檀革胜
- 关键词:信仰道者大跃进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
- 论张豪夫的“多重倚音写作风格”——以《钢琴协奏曲》为例
- 2022年
- "多重倚音写作风格"是旅欧作曲家张豪夫(1)先生近30年通过理论研究、实践创作和作曲教学逐渐形成的一种极具独创性的写作风格。该风格的立论基础是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观念中"谱简声繁"转变成"谱繁声繁","以韵补声"转变成"变韵为声",通过装饰骨干音、骨干音反哺于倚音的方式,使倚音与骨干音形成主、次相互间插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其风格具有典型的独特性和开放性。研究这种写作风格,对音乐创作、音乐教学和音乐研究都具有较大的价值。
- 任云檀革胜
-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
- 土与石的咏叹——谭盾新作《陶乐:大地之声》印象被引量:1
- 2009年
- 2009年9月23日晚,作曲家谭盾的新作——《陶乐:大地之声》由马勒室内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该曲为作曲家今年的新作,由奥地利维也纳Musik—Festival Grafenegg委约创作,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系为该曲的国内首演(2009年9月6日,该曲在Grafenegg进行国外首演),并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演出。
- 檀革胜
- 关键词:谭盾国家大剧院作曲家音乐厅
- 杜晓十:二重赋格般的音乐人生
- 2021年
- 杜晓十教授(以下简称为"先生")是我硕士、博士就读期间的授业导师。六年多的耳濡目染,毕业后的探讨切磋,使我们之间建立了既是师生之情,又为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先生为人谦和、实心做事。他曾多次感慨,"自己人生经历平凡、忙忙碌碌,虽多方涉足,却并无多少建树"。而当我认真审视他的音乐人生时,却蓦然发现,如果把先生两段大的时间跨越即高校教研和音乐出版作为他音乐人生蓝图的话,则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和音乐出版事业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如果套用音乐作品结构来诠释的话,用"二重赋格般的音乐人生"来描述是相当妥帖的。
- 檀革胜
- 关键词:出版事业音乐人生音乐教育事业音乐作品教研
- 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复调思维的继承和突破(三)——以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被引量:2
- 2008年
- 檀革胜
-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复调主调音乐旋律构成
- 风雨中的“呐喊”——王西麟《殇》的复调技法分析和情感布局被引量:4
- 2005年
- 王西麟的作品饱含强烈情感。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他成熟的复调思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其室内乐《殇》(Op.30)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其运用的复调技法及表现的情感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寻找作者力图在古老的民乐、现代创作技法和现代人的情感三者间建立起来的合理的联系。
- 檀革胜
- 关键词:复调固定音型情感
- 李未明有关歌曲《鼓浪屿之波》的系列创编及其文化意义
- 2024年
- 在当代歌曲创作中,优秀作品不可胜数,《鼓浪屿之波》可位居其中。随时代发展,该作在被无数次创编的过程中,逐渐“经典化”“符号化”。期间,李未明团队创编的“《鼓浪屿之波》系列变奏曲”,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选取该团队不同时期创编的四种不同的《鼓浪屿之波》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主要有二:一,在创作理论层面,为学界提供一套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创编理念;二,在文化建设层面,有助于彰显地方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形成大众对不同地方的美丽文化想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形成中华文化新时代开放格局。
- 檀革胜任云
- 关键词:符号化创编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