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雪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2篇染色
  • 2篇细胞
  • 2篇临床病理
  • 2篇免疫
  • 2篇活检
  • 2篇骨髓
  • 2篇骨髓活检
  • 2篇EBER
  • 2篇HE染色
  • 2篇病理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瘤样
  • 1篇荧光
  • 1篇硬化性
  • 1篇硬化性血管瘤
  • 1篇硬化性血管瘤...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梅雪
  • 3篇滕孝静
  • 3篇周小鸽
  • 3篇王照情
  • 2篇刘伟
  • 2篇杨秀静
  • 2篇王凤
  • 1篇宫丽平
  • 1篇金妍
  • 1篇魏雪静
  • 1篇张淑红
  • 1篇陈光勇
  • 1篇谢建兰
  • 1篇郑媛媛
  • 1篇吕蓓蓓
  • 1篇柳玮华
  • 1篇孙岚
  • 1篇郑晓丹
  • 1篇陈书媛
  • 1篇程鸣

传媒

  • 4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骨髓活检在EBER原位杂交检测中消化时间的优化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优化骨髓活检样本在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中的消化时间。方法对20例EB病毒相关疾病的骨髓活检样本,连续切片3张,分为3组,使用同一浓度的蛋白酶K,对3组切片进行间隔5 min的梯度时间消化,然后继续进行EBER原位杂交的其它检测步骤,并对结果进行判读。结果消化时间为10 min组的切片,杂交效果最好,组织结构完整,阳性细胞着色深,定位准确,背景干净,结果清晰易辨。结论骨髓活检样本与其他活检组织相比,在EBER原位杂交检测中的消化时间要适当延长,以10 min最佳。
滕孝静周小鸽毕阔梅雪杨秀静王照情
关键词:EB原位杂交
HE切片褪色后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将HE切片褪色后行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的方法。方法收集40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病例的HE切片作为实验组,相同蜡块的连续切片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实验组中,38张切片的组织结构全部完整,2张骨髓穿刺切片中的骨小梁脱片,但剩余组织组织结构保持完整。所有40张切片均杂交阳性,阳性信号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定位准确、清晰可读,杂交背景干净。阳性细胞数目及强度与对照组无差别。结论将HE切片褪色后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简单、可靠,在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滕孝静梅雪杨秀静王照情孟凌轩王凤
关键词:HE染色EBER原位杂交
骨髓活检HE染色时细胞核灰染的处理方法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活检组织在HE染色时细胞核灰染的处理方法,以提高染色质量。方法收集HE染色时骨髓穿刺活检组织中细胞核灰染的病例15例,每例重新切片,通过延长苏木素染色时间、高压修复、微波修复及氨水浸泡等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设对照组,比较各种处理方法的染色效果。结果高压法、微波法和氨水法均能明显改善骨髓腔内各细胞核的灰染现象,但高压法易使骨小梁脱片,微波法处理时间较长,氨水法既能保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又用时较短。延长时间法改善细胞核灰染的效果不及前三种方法。结论氨水法是处理骨髓穿刺活检组织在HE染色时细胞核灰染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且操作简单、快速。
滕孝静梅雪王照情王凤程鸣刘伟
关键词:骨髓活检HE染色
EB病毒编码的小RNA荧光双重标记技术的建立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利用原位杂交联合免疫荧光建立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的荧光双重标记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为淋巴瘤患者的蜡块20例,其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每例取蜡块进行连续切片,每例切片2张,其中1张切片进行荧光双重标记,另1张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荧光显微镜查看双重荧光标记的效果。结果荧光双重标记成功后细胞和组织结构完整。原位杂交联合免疫荧光阳性的细胞核呈绿色荧光,免疫荧光阳性的细胞膜呈红色荧光,双重标记阳性细胞的膜与核红绿荧光对比鲜明。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EBER荧光双重标记方法,且此方法可以用于判断EB病毒感染的细胞属于B细胞还是T细胞,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
毕阔梅雪周小鸽孙岚刘伟
关键词:原位杂交免疫荧光
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ASEBV+T/NK—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EBV感染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经过HE染色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20例ASEBV+T/NK—LPD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1)男15例,女5例,中位年龄34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8.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18/20)、肝脾大(18/20)、淋巴结肿大(17/20);17例随访中11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9个月。(2)组织病理学特点:淋巴结T区明显增宽至弥漫成片,淋巴滤泡不同程度地减少或消失。病变中细胞种类多样至相对单一,以中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大细胞散在其中。淋巴细胞多数异型性不明显,少数轻或中度异型。6例被膜增厚,9例可见局灶或片状坏死及核碎;3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另外,肝、脾、肠黏膜、扁桃体和骨髓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3)免疫表型特点:20例都表现出T细胞明显多于B细胞,很多细胞表达颗粒酶B或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仅1例CD56阳性。14例CD4/CD8检测病例中8例以CD8阳性细胞为主,5例以CD4阳性细胞为主,i例CD8和CD4阳性数量相当。(4)全部病例EBER均阳性。阳性细胞最多的区域数量在30~300个/HPF,绝大多数病例中EBER阳性细胞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扩大的T区。(5)TCR基因重排显示该病细胞群体中既有多克隆(4/7)也有单克隆(3/7)。结论ASEBV+T/NK—LPD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淋巴结及肝脾大;淋巴结以T区扩大和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往往死于器官衰竭和出血。
郑晓丹周小鸽金妍谢建兰魏雪静陈书媛梅雪宫丽平吕蓓蓓
关键词:疱疹病毒4型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成年人免疫表型分型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SANT患者的临床影像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临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6.7岁。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大体检查:病变单发、边界尚清、无包膜,最大径为2.0~9.0cm,切面灰白色、红棕色、灰黄色,多结节状。镜下于纤维硬化间质内见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由窦样腔隙、圆形、不规则管腔的血管形成,管腔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结节内及结节间散在不等量浆细胞、淋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结节内含不同类型的小血管,血管衬覆内皮细胞的CD31、CD34、CD8表达有差异。随访17~98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SANT现在认为是一种脾脏少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硬化性瘤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确诊需手术后病理。脾脏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
赵建民梅雪刘伟张淑红郑媛媛柳玮华陈光勇
关键词:脾脏肿瘤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脾脏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