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华容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潮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潮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糖尿
  • 8篇糖尿病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3篇2型糖尿
  • 3篇2型糖尿病
  • 3篇病变
  • 2篇电生理
  • 2篇血压
  • 2篇胰岛素泵
  • 2篇治疗糖尿病
  • 2篇治疗糖尿病周...
  • 2篇神经病变
  • 2篇神经生长
  • 2篇神经生长因子
  • 2篇鼠神经生长因...
  • 2篇糖尿病周围
  • 2篇糖尿病周围神...
  • 2篇糖尿病周围神...
  • 2篇糖尿病周围神...

机构

  • 11篇潮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林华容
  • 3篇陆静明
  • 2篇李壮丰
  • 2篇蔡毅峰
  • 2篇陈少明
  • 1篇李春慧
  • 1篇吴平彬
  • 1篇周琳妮
  • 1篇黄少妮
  • 1篇蔡维云
  • 1篇谢蓉星
  • 1篇陈文韩
  • 1篇丁游元
  • 1篇余锡河
  • 1篇林妙妆
  • 1篇林丽莉

传媒

  • 2篇广州医药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及传统方法治疗组,分别观察两组血糖、尿酮、pH值的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CSII组在血糖恢复正常、尿酮转阴、pH值恢复、所用胰岛素量正常方面均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SII能模拟人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是治疗DKA安全有效的方法。
林华容陈少明林妙妆丁游元蔡维云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
伏格列波糖对肝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2014年
目的探讨伏格列波糖对糖尿病患者肝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分为肝功能正常组(32例)和肝功能轻度异常组(24例),均给予两组患者服用12周的伏格列波糖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血糖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轻度异常组患者的血糖均下降,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A))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格列波糖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并未产生肝脏毒性。
林华容陆静明陈少明
关键词:伏格列波糖肝脏毒性
胰岛素泵联合罗格列酮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临床对比分析
2008年
目的观察针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的疗效。方法对40例采用两种以上足量口服降糖药,或大量胰岛素治疗(0.8U/kg体重)血糖仍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n=20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对照组(n=20例),采用传统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血糖开始下降,须逐步减少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后胰岛素用量可减少1/3。随访4—12个月,约半数患者停用胰岛素改为单用口服药而获效,其中2例可完全停药。结论难治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胰腺β细胞存在高糖毒性,胰岛素抵抗是可以逆转的,可以通过胰岛素泵联合罗格列酮进行治疗。
林华容陈文韩谢蓉星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罗格列酮
归桃麻子仁丸加减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便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经典方剂麻子仁丸加用化瘀通络药物当归、桃仁在老年糖尿病便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9-2020年潮州市中心医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做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通过观察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变化、便秘症状评分前后变化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中药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症状总积分的改善比西药对照组更具优势,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对排便周期、大便性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病必求本是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也是优势,同样在糖尿病便秘的治疗中,应从病因病机出发,审证求因,标本同治。血瘀机制在糖尿病便秘发病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润肠通便的基础上加用化瘀通络是可行的,为糖尿病便秘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邢利旋黄少妮林华容林丽莉
关键词:中医疗法
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ABP)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单纯高血压及42例65岁以上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行24 h ABP监测,对2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脉压(dmPP)、夜间脉压(nmPP)及24 h平均脉压差(24 h-mPP)均大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BPV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dS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nSBPCV)、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ABP及BPV增大,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改善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代谢记忆,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林华容吴平彬周琳妮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血压
2型糖尿病人血压、血脂、体重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与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以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两组病人均计算体重指数,并测定FPG、PBG、HBA1c、TG、TC、LDL-C、HDL-C、F-INS、P-INS、F-CP、P-CP水平,计算HOMA-IR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BMI、TG、TC、LDL-C、TG/HDL、F-INS、P-INS水平较非高血压组高,血糖、HBA1c、HDL-C、F-CP、P-CP水平无显著差异。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与体重、脂代谢异常与血胰岛素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
林华容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血压体重指数脂代谢胰岛素抵抗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电生理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价,并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
林华容李壮丰陆静明
文献传递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电生理和安全性观察
林华容李壮丰陆静明
高渗葡萄糖联合红霉素行胸膜粘连术治疗38例持续性气胸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高渗葡萄糖联合红霉素行胸膜粘连术在持续性气胸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持续性气胸患者,采用胸膜腔局部注入高渗葡萄糖联合红霉素行胸膜粘连术,观察其疗效及近期并发症。结果有效者32例,有效率达84.2%;并发症有胸痛28例(73.7%)、发热20例(52.6%)、意识障碍1例(2.6%)、心功能不全1例(2.6%),均经临床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高渗葡萄糖联合红霉素行胸膜粘连术治疗持续性气胸效果良好,并发症轻微,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蔡毅峰林华容李春慧
关键词:红霉素胸膜粘连术
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T2DM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腰围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和EAT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BMI、腰围指标、FPG、2 h PBG、HbA1c和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AT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治疗T2DM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的常规监测指标,且对EAT厚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林华容余锡河张群蔡毅峰
关键词:利拉鲁肽肥胖2型糖尿病心外膜脂肪组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