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秋 作品数:39 被引量:323 H指数:14 供职机构: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直立性低血压49例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100 m L,对照组48例静脉滴注葡萄糖水(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均每天1次,疗程14 d,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压差值变化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浆P选择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立、卧位血压差值缩小(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浆P选择素水平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评分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立、卧位血压差值显著缩小(P<0.0 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缩小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立、卧位血压差值,抑制血小板活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潘春梅 沈丹彤 林仲秋 谢志泉关键词:参麦注射液 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调查广州市65岁以上离退休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的相关知识及行为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5月在我院参加离退休干部体检和社区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765例,其中家庭测血压354例(测量组),家庭未测血压411例(未测组)。进行横断面调查,包括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生命体征、既往疾病史、检验结果等)和家庭血压测量频率、测量时间、血压达标情况等。结果765例高血压患者中,每天测血压224例(29.3%),每天多次测血压32例(4.2%),无固定时间测血压98例(12.8%)。晨起测血压205例(26.8%),睡前测血压12例(1.6%),晨起+睡前测血压17例(2.2%),有症状时测血压120例(15.7%)。测量组降压目标知晓率和达标率明显高于未测组(33.9%vs 22.4%,P=0.000;53.7%vs 44.0%,P=0.008),收缩压明显低于未测组[(137.46±18.23)mm Hg vs(140.78±18.36)mm Hg,P=0.008]。结论调查人群中家庭血压监测率不高,且家庭血压相关知识认知不足,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应着重加强家庭血压相关知识指导及培训,以提高血压达标率。 冯国飞 袁慧 谢志泉 徐加加 孙宁宁 陈颖仪 林仲秋关键词:高血压 血压测定 健康教育 患病率 一种具有体位性低血压测量功能的可穿戴式血压计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体位性低血压测量功能的可穿戴式血压计,包括壳体、传感器模块、血压监测装置、处理器、警报模块及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方向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及陀螺仪,血压监测装置包括位于壳体内表面的体位血压... 徐加加 林仲秋 谢志泉 董凤英 吴自强 段跃兴 孙宁宁 冯国飞 王晓会 刘瑞瑛 陈镇凡文献传递 NT-proBNP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2013年 目的检测不同病因导致的胸腔积液中的NT-proBNP,进一步探讨NT-proBNP在充血性心衰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诊断性胸腔穿刺的98例胸腔积液患者,按不同病因分为充血性心衰性胸腔积液34例,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13例,肺炎性胸腔积液1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18例,肝硬化腹水伴胸腔积液10例,肾源性胸腔积液9例。采用ELISIA法测定NT-proBNP。结果与充血性心衰性胸腔积液比较,其余各组NT-proBNP值均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NT-proBNP诊断充血性心衰性胸腔积液的ROC曲线,并且选取NT-proBNP1664.49pg/ml作为充血性心衰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截定点,诊断敏感性为97.3%,特异性为98.7%。结论 NT-proBNP可以广泛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的胸腔积液的诊断中,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且简单快速,费用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杜智勇 蔡艳军 王晓会 潘春梅 冯国飞 林仲秋 谢志泉关键词:NT-PROBNP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胸腔积液 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 研究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情况与血压变异性、降压药物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或体检的中老年军人进行问卷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35 mm Hg(1 mm Hg =0.133 kPa)分为晨峰组(101例)和非晨峰组(420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发生率为19.4%,其中老年和超高龄患者血压晨峰患病率高于中年患者(18.9%、21.8%、5.6%,P<0.0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具有较高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32.8±13.3) mm Hg比(128.8±13.3)mm Hg]、空腹血糖水平[(5.96±1.59) mmol/L比(5.68±1.22) mmol/L,P<0.05]以及24h血压变异性;服用利尿剂组晨峰发生率较未服用组高(27.4%比17.6%,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出现血压晨峰现象,空腹血糖水平、24h血压变异性可能是血压晨峰的影响因素,利尿剂可能不利于血压晨峰的控制. 王银玲 谢志泉 邓玉 林仲秋 吴自强 杜智勇关键词:高血压 血压测定 血压变异性 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及最佳血压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及最佳的血压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3月~7月进行体检的长期居住广州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9例,对其进行健康问卷调查,并测量卧位及立位后0、2 min血压和心率,对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同时分析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而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组的左室肥厚及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血压控制在130~139/70~79 mm Hg时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最低。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靶器官损害的危险较高,130~139/70~79 mm Hg可能是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最佳的血压范围。 林仲秋 徐加加 段跃兴 冯国飞 陈镇凡 刘瑞英 王晓会 董凤英 吴自强 谢志泉关键词: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血压水平 出现相关症状人群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及其直立性血压变化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明确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及其直立性血压的变化规律,分析症状与直立性血压的联系。方法因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相关症状就诊的患者193例入选本研究,将其分为青年组(37例)、中年组(66例)和老年组(90例)共3组。测量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卧位心率。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分别在间隔1周以上的2个检查日,2次测量患者的心踝指数(CAVI)和踝臂指数(ABI),分上、下午测量血压共4次,分别测量卧位、不同立位时相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计算直立性收缩期血压变化(OCs)和直立性舒张期血压变化(OCd)。分析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直立性血压变化规律、动脉硬化指数特征,评判目前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标准的可重复性,分析症状评分与不同时间的体位性血压变化值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人选病例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为32.6%(63/193),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患病率分别为32.4%(12/37)、25.8%(17/66)和37.8%(34/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9例(占确诊人数14.29%)分别在2次或2次以上的直立性血压检查中都符合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4次直立性血压检查共筛查出体位性低血压患者63例,单次直立性血压检查占19.5%一57.14%。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比较,年龄、体质量、体质指数、腰臀比、吸烟、饮酒、性别、冠心病、高血压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病史、服用降压药物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腰围、臀围、心率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体位性低血压组明显偏低。OCs和OCd波动较大,未发现显著规律。体位性低血压组CAVI值(8.37±0.27)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8.45±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沈丹彤 李志棵 谢志泉 潘春梅 林仲秋 钟一新关键词:患病率 老年收缩压/舒张压体位性低血压与心肌梗死 目的 研究老年体位性低血压(OH,orthostatic hypotension)与心肌梗死(MI,myocardial infarction)的关系.方法 对广州军区离退休干部中65岁以上的1081例无心肌梗死的老年患... 林仲秋 潘春梅 黎蔚华 黄克强 谢志泉关键词:老年 体位性低血压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 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防控效果。方法对334例老年男性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是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将其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和非体位性低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合并的临床疾病的情况。对97例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和随访,比较干预前后体位性低血压知晓率、测量立卧位血压频率及症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BMI、腰臀比、立位心率、CHO、TG、LDL-C、HDL—C、血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比较,年龄大、卧位心率慢、卧位血压高、立位血压低、肌酐高,同时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干预后体位性低血压知晓率、测量立卧位血压频率分为别81.4%,47.4%,均明显高于干预前的3.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22.01,44.72;P〈0.01);干预后症状发生率为5.2%,低于干预前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P〈0.05)。结论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中发生率高,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体位性低血压的知晓率,降低症状发生率。 陆名婷 林仲秋 张金霞关键词:老年人 体位性低血压 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53 2013年 目的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合并疾病进行调查,分析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立式水银血压计.对1174例65~85岁门诊体检老年人的血压,由坐位、卧位变为立位后,即刻或2min进行监测,同时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5.6%,8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于80岁以下老年人(P〈0.05),直立后即刻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于立后2min体位性低血压(P〈0.05),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中,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比例高于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P〈0.05)。结论80岁以上合并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高危人群,护理的关键是明确危险因素,采用相应的措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黎蔚华 林仲秋 谢志泉 刘伟 袁慧 吴飞梅 汪丽丽 李敏关键词:老年人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