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申

作品数:40 被引量:208H指数:9
供职机构:泰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管
  • 9篇凋亡
  • 9篇细胞
  • 7篇血管性痴呆
  • 7篇细胞凋亡
  • 7篇痴呆
  • 6篇缺血
  • 6篇海马
  • 5篇蛋白
  • 5篇动脉
  • 5篇血管性痴呆大...
  • 5篇痴呆大鼠
  • 4篇血性
  • 4篇海马细胞
  • 4篇海马细胞凋亡
  • 4篇P38MAP...
  • 3篇信号
  • 3篇血清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机构

  • 36篇泰安市中心医...
  • 4篇宁夏医学院附...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济南市槐荫人...
  • 1篇济南市槐荫区...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作者

  • 38篇杨申
  • 12篇宁方波
  • 11篇刘运林
  • 6篇崔瑞亭
  • 6篇梁迎春
  • 4篇李娟
  • 4篇张焕轶
  • 4篇秦丽晨
  • 4篇杜彦辉
  • 4篇张磊
  • 3篇刘新红
  • 3篇周广安
  • 3篇周发展
  • 2篇肖振东
  • 2篇颜秀梅
  • 2篇马学霞
  • 2篇侯晓霖
  • 2篇张馨娜
  • 2篇张鹏
  • 2篇尹鲁骅

传媒

  • 12篇中华临床医师...
  • 7篇社区医学杂志
  • 4篇中华脑科疾病...
  • 2篇宁夏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宁夏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华诊断学电...
  • 1篇中华老年病研...
  • 1篇中华卫生应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12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比剂肾病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目前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诊断及治疗CHD的重要手段。由于复杂介入手术的开展,手术中对比剂的使用量增加,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已成为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病因[2,3]。CIN诊断主要依据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但SCr水平会受患者遗传、年龄、性别、代谢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缺乏特异性[4]。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在努力探寻更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来减少CIN的发生。本文就对比剂肾病的风险预测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王子龙孙百义裴慧张焕轶杨申周发展
关键词:对比剂肾病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代谢药物
p38MAPK参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机制研究及养血清脑颗粒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p38MAPK磷酸化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两血管法(2VO)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60只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养血清脑颗粒组。养血清脑颗粒组给予2 g·kg-1·d-1的养血清脑颗粒溶液2 ml灌胃,血管性痴呆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2 ml生理盐水灌胃,1个月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结果第1、2、3天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小于模型组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原平台象限时间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的比较:养血清脑颗粒组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抑制海马区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而实现的,这可能是养血清脑颗粒参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梁迎春杨海燕赵林于爱玲张馨娜宁方波刘运林杨申
关键词:痴呆细胞凋亡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养血清脑颗粒
依达拉奉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吡拉西坦对照组,其中每组各40例,疗程为2周,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画钟试验(CDT)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进行评估。结果依达拉奉治疗后MMSE、CDT、MoCA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拉西坦对照组MMSE、CDT、MoCA分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依达拉奉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周广安杨申宁方波
关键词:依达拉奉血管性痴呆吡拉西坦
P38MAPK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Bcl-2、Caspase-3表达及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研究背景: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等/)导致的脑组织损害引起的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
杨申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BCL-2学习记忆
文献传递
mTOR信号通路与癫痫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许多学者就癫痫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但其具体机制仍然不清。随着现代生物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在分子和信号水平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这一信号通路在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就m TOR在癫痫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常燕燕单敏杨申
关键词:雷帕霉素靶蛋白癫痫信号通路雷帕霉素发病机制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拟行择期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远端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65例成功完成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端缺血预处理组36例,对照组29例。远端缺血预处理组在行PCI治疗前1 h用血压袖带200 mmHg压力给予患者4个5 min缺血/5 min再灌的循环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当天凌晨6点及术后20 h测血清CK-MB、cTnI及hs-CRP水平的含量,并记录术后3个月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主要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远端缺血预处理组患者术后CK-MB、cTnI、hs-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可降低PCI相关心肌损伤并改善预后。
周发展刘即芳尹鲁骅杨申张焕轶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心肌损伤预后
自拟控颤汤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自拟控颤汤后帕金森病(Pakinson disease,PD)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以证实自拟控颤汤对PD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4年6月—2015年3月利用立体定向仪向SD大鼠黑质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成功复制P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多巴丝肼治疗组(西药组)和自拟控颤汤治疗组(中药组)各10只,对照组8只(未造模),给药后第14天和第28天进行旋转行为学测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模型组大鼠治疗前、第14天和第28天旋转行为平均转速分别为(12.28±1.79)、(11.98±1.74)、(12.07±1.68)转/min,西药组大鼠平均转速分别为(12.36±1.64)、(8.35±1.43)、(6.79±1.37)转/min,中药组分别为(11.69±1.59)、(10.12±1.57)、(8.65±1.39)转/min,自拟控颤中药组和西药组PD大鼠治疗后第14天和第28天均较治疗前旋转次数有所减少,同时治疗后较模型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模型组治疗前后则无变化。结论自拟控颤汤能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验证了自拟控颤汤对PD的临床治疗效果。
崔瑞亭杨申苗翠爱
关键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顽固性便秘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顽固性便秘与其胃肠激素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伴有顽固性便秘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32例,其中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组根据口服药不同分为盐酸苯海索组16例和多巴丝肼组18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述人群餐前、餐后血胃动素(MTL)、P物质(SP)、神经降压素(NT)、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生长抑素(SS)水平,观察帕金森病伴有顽固性便秘组组内及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组与正常对照组餐前比较,MTL、GAS显著降低,NT、VIP、SS显著增高(P<0.05或P<0.01);餐后比较,MTL、GAS、SP、SS显著降低,NT、VIP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多巴丝肼组与苯海索组比较,多巴丝肼组餐前MTL、GAS明显高于苯海索组(P<0.05),NT、VIP、SS明显低于苯海索组(P<0.05);餐后比较,多巴丝肼组MTL、SP、GAS明显高于苯海索组(P<0.05),VIP明显低于苯海索组(P<0.05)。结论胃肠激素分泌与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可能具有相关性,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也对顽固性便秘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调整胃肠激素水平的药物治疗和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选择,对防治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李娟宁方波梁迎春张馨娜杨申谢安木
关键词:帕金森病胃肠激素类便秘放射免疫测定
血管性痴呆的细胞学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16年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部缺血或出血性疾病以及全脑缺血、缺氧引起的获得性认知障碍综合征,目前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其发病机制特别是在细胞和分子机制水平上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杨申崔瑞亭刘运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细胞学分子机制细胞凋亡
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27例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入选时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随访2年,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组(78例)和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9例).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判定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预测能力.结果 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明显高于未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10±32)ms比(97±20)ms,(41±20)rns比(28±1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均可以独立预测2年内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每增加1 ms,患者2年内发生持续心房颤动的风险分别增加1.452及1.805倍.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0.688比0.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均高于二者单独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有预测价值,二者联合应用可增强预测能力.
张明亮尹鲁骅杨申杜玉花王爱萍吴云张焕轶
关键词:舒张性心力衰竭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心房颤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