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飞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粮食生产
  • 2篇地理
  • 2篇遥感
  • 2篇陕北高原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退耕还林还草
  • 2篇盆地
  • 2篇还草
  • 2篇黄土高原
  • 2篇关中盆地
  • 1篇代码
  • 1篇地表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多模
  • 1篇信息容量

机构

  • 1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 1篇临沂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李飞
  • 3篇杨海娟
  • 1篇李钢
  • 1篇吕妍
  • 1篇李哲
  • 1篇李飞
  • 1篇张世强
  • 1篇王佳
  • 1篇王旭红
  • 1篇史云飞
  • 1篇熊巨华
  • 1篇秦慧杰
  • 1篇张哲
  • 1篇刘晓宁

传媒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科技经济市场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模GNSS景区应急救援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4年
开发基于景区管理的应急搜救平台,包括系统管理、预案管理、报警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与管理、指挥调度五大功能模块。本文结合GNSS组合定位算法的现有模块,通过3G模块与应急搜救平台进行通信,设计基于多模GNSS的应急搜救系统,进行应急救援仿真试验,实现组合定位方法在应急搜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李飞
关键词:GNSS景区应急救援
不同地理单元粮食生产潜力变化差异分析
李飞张树文杨海娟杨新军
农户收入结构差异归因及优化路径选择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以关中地区内21个乡村为例,借助地理探测器和Tobit模型分别诊断了作用于农户收入结构转变和收入高低的影响因子,确定收入结构优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各要素的优先序列,因地制宜的为不同规划发展目标下的村庄提供相应的资源配置参考建议。研究表明:(1)收入结构单因子解释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类型、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村到最近城市距离、村庄主导产业、抚养比;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后对收入结构的解释力加强。(2)作用于不同类型收入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3)计划进行土地流转的村庄应首先引导农户以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生计来源;计划推进村域产业发展的村庄则应首先引导农户以经营性收入作为主要生计来源。
赵志卿杨海娟李飞曹晓丽苏彤
关键词:TOBIT回归模型
遥感图像信息容量约束区间的选择与空间分异性被引量:2
2014年
遥感图像信息容量是一种能量化表征地表复杂度的评价指标。计算时考虑了像元点所处的整个局部区域特征,其大小与图像灰度层次密切相关,灰度层次越丰富,信息容量的值越大。信息容量模型构建的核心问题是约束区间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合理适宜的参数设置是保证信息容量特性的关键性技术。选取陕西省不同地貌类型区56个样区,以2007年ETM+和2008年SPOT5遥感图像为实验数据。采用了2种不同的约束区间的计算方法,即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遥感图像信息容量约束区间的选择方法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信息容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反映地表空间形态结构的复杂度,信息容量和分形维数、信息熵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随着信息容量的增大,样区的分形维数、信息熵也在增大。信息容量的空间分异和陕北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形态在空间上的变异是相关的,与陕西关中平原区的地表地物覆盖类型也是相关的,可作为地表形态结构复杂度定量评价指标之一。
王旭红李飞张哲秦慧杰刘晓宁李钢
关键词:信息容量遥感图像空间分异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区域差异——以陕西省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亟需针对不同地理单元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和调控策略。选择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生态区模型(GAEZ)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理单元作物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区域差异,辨识出影响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 1980-2015年间,陕西省玉米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了150.55×10^4 t,小麦生产潜力总量则下降了402.69×10^4 t。(2)关中盆地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大,陕北高原次之,秦巴山区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小;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区的玉米生产潜力皆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关中盆地的玉米生产潜力则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的小麦生产潜力都呈下降趋势,陕北高原的小麦生产潜力则有所提高。(3)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减产效应,这一效应在关中盆地尤为显著,其次为陕北高原;气候变化导致玉米生产潜力增加,使小麦生产潜力下降;气候变化对不同地理单元的影响也不相同,在陕北高原表现为增产效应,在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则为减产效应。(4)在陕北高原,气候变化的增产效应是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耕地向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降低作物生产潜力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在关中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玉米为大,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在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是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小麦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王莺莺张依婧李飞吕妍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陕北高原关中盆地
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时空演变被引量:5
2022年
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探究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对准确评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18年黄土高原县域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阐明退耕对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高于2000年,系统的可持续性在逐步增强;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由自然资源供给为主导,转变到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阶段。2)2000—2010、2010—2018年间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增长率分别达到31.03%和28.81%,因此,2000—2010年间是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大幅提升阶段。3)退耕背景下虽然耕地大幅减少(-33.48%),但平均海拔和坡度也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20.3 m和0.88°),土壤侵蚀模数由16.14 t/(hm^(2)·a)降至9.34 t/(hm^(2)·a),产水量和粮食生产潜力则年均增长5.09 mm/(km^(2)·a)、53.75kg/hm^(2)。4)退耕背景下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显著提升,工程的实施对六个分区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都呈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土石山区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由0.14增长至0.17,其受退耕的影响最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生态脆弱地区实行退耕,虽减少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但通过改变其空间分布格局,对耕地质量、耕地平均海拔和高度均产生影响,由此使得土壤侵蚀模数下降、水源涵养能力提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整体而言,退耕还林还草提升了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安全对粮食安全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刘晓琳卢晓妍秦张璇李飞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时空分异可持续性黄土高原
不同地理单元间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差异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亟需针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和调控策略.本研究选择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生态区模型(GAEZ)分析了陕西...
李飞张依婧张树文杨新军杨海娟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陕北高原关中盆地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疏勒河上游山区流域VIC-CAS模型积雪模拟效果评估被引量:3
2021年
积雪积累和消融过程是冰冻圈水文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水文模型模拟的积雪分布和深度进行评估是进一步增强融雪过程模拟的物理基础,也是提高模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基于2002—2013年疏勒河上游山区流域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集和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对VIC-CAS模型模拟的逐日积雪覆盖度和雪深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从不同降雪年份来看,VICCA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多雪年(2008年)疏勒河上游山区流域积雪的覆盖度,在平雪年(2004年)和少雪年(2013年)模型模拟精度相对较低。从不同海拔的模拟结果来看,在流域占比最高的4 000~5 000m高程带精度最高,2 000~3 000m高程带精度最低;对比模拟雪深与中国雪深产品发现,多雪年的一致性较高,平雪年和少雪年的一致性较低。这表明VIC-CAS模型对疏勒河上游日尺度的积雪覆盖度和雪深的模拟精度相对较低,特别在低海拔处和薄雪情况下,其原因可能是对积雪再分布和风吹雪过程的模拟算法和参数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郭佳锴李哲李飞李飞
关键词:雪深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化方向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交替性。
周美君李飞邵佳琪杨海娟
关键词:气候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科学申请代码的调整优化被引量:18
2020年
学科申请代码调整优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学科布局改革"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切入点。本文回顾了地理学科申请代码的历史沿革,系统梳理了当前版本地理学科申请代码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新版(2021版)申请代码体系的架构理念、遵循原则、形成过程,着重阐释了新申请代码的历史沿革、科学内涵与学科定位。新版申请代码体系较以往版本有以下4个显著特征:①逻辑更自洽,一级代码名称由"地理学(D01)"改为"地理科学(D01)";②学科更融合,取消三级申请代码,仅设二级申请代码,更能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③领域更全面,针对学科发展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加了"灾害地理""土地科学""地理大数据与空间智能"等新兴学科、领域的代码;④技术更重视,增设"地理观测与模拟技术",鼓励面向地理科学问题研究所需关键工具、仪器的研制。
熊巨华王佳王佳李飞史云飞耿豪鹏李飞官冬杰王天富
关键词:地理科学学科内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