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 作品数:58 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白细胞介素-17及其受体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检测人垂体腺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7)及其受体IL-17R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垂体腺瘤侵袭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5例人垂体腺瘤组织标本,分成2组:侵袭性垂体腺瘤组45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标本IL-17、IL-17R的表达。随机选取其中50例标本(分成2组:侵袭性组25例、非侵袭性组25例),采用RT-PCR法检测IL-17、IL-17R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IL-17、IL-17R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7、IL-17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38.0%和83.0%、49%和86.7%,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20.0%和52.5%、20.0%和62.5%。IL-17、IL-17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率,统计学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IL-17、IL-17R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IL-17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促进了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发生。
- 邱录斌何东升廖创新李智范翔王海军
- 关键词:IL-17
- 疑难性颅内多发病变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22例报告
- 目的 分析疑难性颅内多发病变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疑难性颅内多发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征。结果22例患者病理类型:非特异性脑炎6例,脱髓鞘脑病3例,胶质瘤10例,淋巴瘤3...
- 欧紫琳王莹李智范玉华杨智云曾进胜
- 关键词:脑炎脱髓鞘脑病胶质瘤影像病理
- 脑室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被引量:3
- 2015年
- 研究背景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纤维母细胞起源的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多发生于胸膜、纵隔、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的皮下和深部软组织。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少见,多附着于脑(脊)膜,完全位于脑室内而与硬膜无关联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脑室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分析其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0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持续性头痛2月余。头部CT显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内分界清楚的略高密度孤立性结节。MRI显示右侧侧脑室内占位性病变,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伴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肿瘤组织内可见黑白相间的"阴阳征",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A显示肿瘤富血管,表现为持续性强化。手术全切除肿瘤。术中可见肿瘤完全位于侧脑室内,灰红色,团状块,质地中等,无包膜,与脉络丛相连,血供丰富。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胶原基质和丰富的血管构成,部分区域呈细胞丰富区和稀疏区交替分布构象,伴灶性间质黏液变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密集、围绕不同管径的"树枝"状或"鹿角"样血管呈血管周细胞瘤样生长,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组织内未见出血坏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波形蛋白、CD34和Bcl-2,灶性表达CD99,不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网织纤维染色显示肿瘤组织内网状纤维丰富,部分区域网状纤维包绕肿瘤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SYT基因断裂呈阴性,不存在t(X;18)(p11;q11)易位。病理诊断为(右侧侧脑室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论脑室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罕见,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学形态复杂多样,给术前明确诊
- 陈雁扬李扬罗柏宁李智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脑室原位杂交病理学
- 转移抑制基因KAI1与骨肉瘤侵袭转移特性的关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和骨肉瘤细胞系中转移抑制基因KAI1mRNA的表达与骨肉瘤侵袭转移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研究18例手术切除新鲜骨肉瘤组织和3株培养骨肉瘤细胞系中KAI1mRNA的表达,并同时研究3株培养骨肉瘤细胞系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特性,利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KAI1mRNA的表达量在伴有肺转移的骨肉瘤组织中为0.80±0.50,显著低于在不伴有肺转移的骨肉瘤组织中的1.48±0.6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KAI1mRNA的表达与骨肉瘤的肺转移显著相关;3株骨肉瘤细胞系中U2-OS的增殖、粘附和侵袭力最低(均P<0.01),而KAI1mRNA在骨肉瘤细胞系U2-OS中显著高表达(P<0.05)。结论:转移抑制基因KAI1可能通过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粘附和侵袭而参与抑制骨肉瘤的肺转移。
- 彭挺生丘钜世李智梁惠珍王燕吴惠茜
- 关键词:骨肉瘤肿瘤转移肿瘤侵润
- 肝硬化基础上低度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背景下低度与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超声表现。方法经病理确诊的17个低度和16个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接受了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造影剂为声诺维。结果低度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的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影后10个(30.3%)不典型增生结节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延迟期高或等增强;10个(30.3%)表现为动脉期开始为低增强,动脉晚期为等增强,并持续至延迟期;8个(24.3%)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延迟期低增强;4个(12.1%)表现为三期等增强;1个(3.0%)表现为动脉期等增强,延迟期低增强。结论低度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超声表现相似;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复杂,其主要超声造影表现与肝硬化结节及肝细胞肝癌不同,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肝硬化背景下的不典型增生结节。
- 林满霞徐辉雄谢晓燕吕明德李智谢晓华徐作锋刘广健陈立达
-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肝硬化
-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总结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临床病理、磁共振(MRI)及多层螺旋CT(MSCT)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7例ASPS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女性11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28.7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9例;疼痛4例,伴肿瘤远端肢体功能障碍2例;鼻塞、耳鸣1例;体检发现肿物3例。肿瘤平均最大径7.1 cm,位于下肢12例、躯干12例、颌面部3例。(2)术后病理均示瘤细胞呈腺泡状排列,胞浆丰富,内含红染颗粒,核仁明显;糖元染色(PAS)阳性。(3)MRI检查20例:T1WI低信号2例,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14例;T2WI高信号;6例信号均匀,14例含坏死区。MSCT检查9例:平扫低密度1例,等密度4例,略高及混杂密度各2例;增强扫描肿瘤均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4例瘤内、4例瘤周、19例瘤内和瘤周见大量迂曲血管。骨原发ASPS或ASPS骨转移影像特点与软组织来源者相似。【结论】ASPS为富血供恶性肿瘤,其临床、影像及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 赵晓娟伍尧泮余深平陈应明李智
- 关键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磁共振成像
- DJ-1和mTOR表达在良性脑膜瘤复发中的意义
- 2014年
- 目的:探讨DJ-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各类型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良性脑膜瘤复发和演进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同江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并随访的脑膜瘤病例72例,其中术后无复发的良性(WHO I级)脑膜瘤50例,术后复发良性脑膜瘤12例,高级别脑膜瘤(WHO II^III级)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J-1和mTOR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DJ-1和mTOR在术后无复发和术后复发的良性脑膜瘤及高级别的脑膜瘤中表达不同,DJ-1在3种脑膜瘤组织中的高表达分别为3,5和6例,mTOR的高表达分别为3,4和5例,DJ-1和mTOR在高级别和复发性良性脑膜瘤中均呈高表达状态(P<0.05)。mTOR与DJ-1的表达有关(P<0.05),DJ-1,mTOR的表达强度与良性脑膜瘤的复发有关(P=0.001)。结论:DJ-1和mTOR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良性脑膜瘤的复发,结合组织学分级,二者的高表达可能是预测良性肿瘤复发的有临床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 潘斌才肖冠英赵宋礼梁颖雯王春华苏展敏黄桂芳李智
- 关键词:良性脑膜瘤DJ-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发
- 内耳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
- 林宇静李斌罗柏宁李智
- 关键词:内淋巴囊腺癌乳头状内耳
-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A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例AG组织中EMA、GFAP、S-100、Ki-67、CD99、vimentin、NeuN、NF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4岁,伴有顽固性癫痫2年。肿物位于表浅额叶。镜下见瘤细胞在软脑膜-蛛网膜下呈平行流水状或垂直、栅栏状排列。瘤细胞是以皮质血管为中心的单形性单层或多层双极细胞,沿血管轴排列形成室管膜瘤样放射状或假菊形团样。瘤细胞核椭圆形、圆形或梭形,染色质点彩状。在神经实质内形成不同密度的瘤细胞区,包括致密纤维成分的实性生长区、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区、神经鞘瘤样结构区。瘤细胞表达GFAP、S-100,EMA核旁点状阳性,不表达NeuN、NF、Olig-2,Ki-67增殖指数<1%。结论 AG是一种少见的与癫痫相关的WHO I级神经系统肿瘤,部位表浅,应与室管膜瘤、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相鉴别。少数AG病例出现高增殖指数,核分裂象增多,形态间变或者伴有胶质母细胞瘤区等特点,属于不典型AG,应归入WHOⅡ级或更高级别。
- 刘芳张良运郭莉胡维维李智
- 关键词:脑肿瘤顽固性癫痫
- 肾母细胞瘤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机制探讨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机制。方法:17例肾母细胞瘤患儿介入治疗后再行肿瘤切除,另22例行单纯手术切除。对照分析2组肾母细胞瘤样本中细胞和间质的变化,采用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瘤细胞凋亡,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细胞P5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术后随访2年以上。结果:介入组与单纯手术组的肿瘤坏死区域平均面积分别为60%、15%(Uc=2.84);肿瘤组织呈X3、X4退变者分别为58.8%(10/17)和4.55%(1/22)(2c=11.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中、重度变化者分别为64.7%(11/17)和18.2%(4/22)(Uc=2.72)、淋巴细胞侵润者分别为70.6%(12/17)和18.2%(4/22)(2c=10.9),2组有显著差异(P<0.01);介入组肿瘤细胞分裂指数的中位数为0.2/10高倍视野,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的1.4/10高倍视野(Uc=54.50,P<0.01);94.9(37/39)的病例中均有不同数量的阳性凋亡细胞出现。介入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的中位数为25.9/10高倍视野,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的12.8/10高倍视野(Uc=117.00,P<0.05)。P53和Bcl-2蛋白表达与瘤细胞凋亡及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但Bax蛋白在介入组瘤细胞表达率(80.0%)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40.0%),差异显著(P<0.05)。介入组2年无瘤生存率为73.3%(11/15),单纯手术组为42.9%(6/14)。结论: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诱导由Bax蛋白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 李家平周奇李智陈伟杨建勇
-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栓塞治疗性有丝分裂蛋白质B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