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主题

  • 4篇化合物
  • 3篇酞菁
  • 3篇二元化合物
  • 3篇分子
  • 2篇电子转移
  • 2篇卟啉
  • 2篇分子内
  • 2篇LB膜
  • 1篇溶剂
  • 1篇溶剂效应
  • 1篇时间分辨光谱
  • 1篇冠醚
  • 1篇光谱
  • 1篇光诱导
  • 1篇光诱导电子转...
  • 1篇分子组装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李希友
  • 5篇许慧君
  • 2篇田宏健
  • 1篇周庆复
  • 1篇余振新
  • 1篇赵福利
  • 1篇汪河洲
  • 1篇丁西明
  • 1篇沈淑引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Chines...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全国第九届大...

年份

  • 4篇1998
  • 2篇199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单冠醚取代不对称酞菁LB膜的制备和表征被引量:1
1998年
酞菁化合物有序聚集体已成为材料化学中的研究热点[1,2],在酞菁分子中引入冠醚会大大改善酞菁化合物的气敏性,在提高响应速度和重复性的同时,其响应温度可降到室温[3,4].研究冠醚酞菁气敏性质的通常方法是将其制成浇铸膜[4],这种膜是无序的.膜中分子的...
李希友许慧君
关键词:冠醚LB膜酞菁
不对称冠醚酞菁LB膜制备过程中的亚相诱导作用
1998年
制备了单冠醚取代的不对称酞菁在不同亚相上的单层膜,并测定了π-A曲线。将单层膜转移到氟化钙或单晶硅基片上,制备了多层膜。利用偏振紫外、光电子能谱和椭圆偏振对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在膜中酞菁分子呈倾斜状态排列,分子平面和基片间的夹角受亚相中碱金属离子的影响。在纯水的表面,夹角最小,在10-2mol/LKCl水溶液的表面,夹角最大。根据椭圆偏振法测定的膜的厚度可以推断,在膜中酞菁环上的疏水链呈仲展状态。光电子能谱的实验证明在含盐亚相上沉积的膜中,仅含有少量的碱金属离子。
李希友沈淑引许慧君
关键词:LB膜
新型卟啉-酞菁二元分子内光物理过程的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合成了以哌嗪连接的含卟啉-酞菁的双发色团分子,测定了它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并计算了在不同溶剂中两发色团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EnT和电子转移效率ET.结果表明:在非极性溶剂苯中,两发色团之间的光物理过程以激发态单线态能基传递为主(EnT80%).而在极性溶剂DMF中,则以电子转移为主(ET69.8%)该二元化合物在DMF中的电子转移效率明显高于我们以前合成的以氧或柔性链连接的二元化合物.这可能是由于在DMF中,哌嗪以船式构象存在,两个发包团呈较固定的,相互平行的面对面构象.从CPK分子模型可以算出卟啉环和酞菁环中心至中心的距离为3.56A.
李希友田宏健周庆复许慧君
关键词:二元化合物光诱导电子转移卟啉酞菁
卟啉-酞菁二元化合物分子内的能量传递被引量:1
1998年
研究了新的以哌嗪连接的含卟啉-酞菁双发色团的分子(Pr-Pc)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光谱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的结构对非极性溶剂中二元化合物分子内的能量传递过程和机制进行了讨论,并算出发色团的空间相对距离为1.87nm.
赵福利汪河洲余振新李希友许慧君
关键词:二元化合物时间分辨光谱
单冠醚取代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分子组装研究
李希友丁西明
关键词:化合物分子组装
卟啉-酞菁分子内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的溶剂效应
1997年
用稳态荧光光谱研究了以氧原子和哌嗪作为连接基的卟啉酞菁二元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分子内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过程结果表明;分子内的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是两个相互竞争的过程,在非极性溶剂中,激发单重态的能量传递是主要过程,而在极性溶剂中则以电子转移为主运用Rehm-Weller公式计算了两种二元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的自由能变化△G0ET,表明溶剂的极性对电子转移反应的自由能变化△G0ET影响很大极性越大;体系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的△G0ET、越负,电子转移反应越易进行由于电子转移过程较能量传递过程进行得快,所以表现为体系中能量传递效率降低而电子转移效率增大。
李希友田宏健许慧君
关键词:卟啉酞菁二元化合物电子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