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滑脱
  • 2篇脊柱
  • 2篇脊椎
  • 2篇脊椎滑脱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1篇旋转力线
  • 1篇腰椎
  • 1篇愈合
  • 1篇愈合后
  • 1篇远端
  • 1篇置换术
  • 1篇韧带
  • 1篇融合术
  • 1篇术前
  • 1篇术区
  • 1篇撕脱
  • 1篇撕脱骨折
  • 1篇前交叉韧带
  • 1篇轻度

机构

  • 5篇湖南省怀化市...

作者

  • 5篇李峰
  • 5篇蒲丹
  • 5篇肖业生
  • 3篇罗光平
  • 3篇杨长远
  • 3篇刘洪
  • 2篇向湘松
  • 2篇李永平
  • 1篇朱钧
  • 1篇向超
  • 1篇胡安文

传媒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Mimics软件在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测量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股骨上髁轴线与Whiteside's线的准确性,探讨其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80例正常成人膝关节,通过Mimics10.01软件于膝关节横断面中测量股骨上髁轴线与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及Whiteside's线的垂线与股骨后髁轴线的夹角,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角度间及其在性别间的差异性。结果PCA:男性3.56°±1.27°(1.42~6.65°),女性3.45°±1.09°(1.10~5.65°);PAPA:男性3.40°±1.60°(-1.01~6.06°),女性3.99°±2.06°(-0.84~7.76°)。PCA与PA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间PCA及PA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PA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股骨上髁轴线或Whiteside's线做为参照轴对假体外旋角度及其在性别间影响均无差别,股骨上髁轴线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轴较为恒定可靠,而Whiteside's线的变异度较大。
向湘松李峰蒲丹肖业生李永平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不同椎间融合方式治疗轻度腰椎崩裂性滑脱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固定联合单纯椎间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崩裂性滑脱的临床疗效I【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成人腰椎崩裂性滑脱症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患者47例,根据椎间融合方式的不同分成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单纯椎间植骨融合组(A组)和联合椎间融合器(钛合金Cage)植骨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的术后1周及随访1年后的疗效。【结果】两组均获得满意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融合率,但1年后随访B组有6例出现Cage下沉的现象,椎间隙高度有下降,且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单纯椎间植骨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崩裂性滑脱疗效肯定,但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可能更容易出现术后神经症状残留、下腰痛比例增高、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
刘洪罗光平李峰蒲丹肖业生袁泉杨长远
关键词:脊椎滑脱外科学外科学脊柱融合术
不同方法治疗膝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疗效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4例前交叉韧带(ACL)撕脱骨折患者的资料,分为切开组(3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关节镜组(30例,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通过临床指标、关节活动度、稳定性检查、Lysholm-Tegner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分等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膝关节Lysholm-Tegner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节镜组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或短于切开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手术相比,关节镜复位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关节功能恢复满意,预后效果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向湘松李峰蒲丹肖业生李永平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内固定术关节镜
术前动态X线检查对成人腰椎崩裂性滑脱复位效果的预测价值
2013年
【目的】探讨术前动态X线片检查对成人腰椎崩裂性滑脱复位效果的预测价值,为成人腰椎崩裂性滑脱手术的术前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后路全椎板解压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且具有术前动态位X线片的成人腰椎崩裂性滑脱症患者41例,测量术前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动态位X线片:计算滑脱率、滑脱角、前屈位滑脱角、后伸位滑脱角与术后正侧位片显示的滑脱复位率。根据术后一周复查X线显示的滑脱复位情况(以复位率80%为标准)分为复住良好组(A组)、复位不佳组(B组),对两组滑脱角、前屈位与侧位片滑脱角变化值、后伸位与侧位片滑脱角变化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组其31例,B组共10例;两组病例在过屈过伸位与侧位片滑脱角差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动态位X线的滑脱角的变化能为术者提供滑脱复位是否困难的信息,可以作为滑脱复位效果的预测指标。
刘洪罗光平李峰蒲丹肖业生袁泉杨长远
关键词:腰椎脊椎滑脱放射摄影术
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评价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对自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61例采用体位调节、切口加压包扎治疗(A组,20例),经皮蛛网膜下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B组,20例),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C组,21例)。结果 A组切口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19.0±3.9)d,切口愈合时间为(25.0±4.6)d,8例初期治疗失败。B组切口脑脊液漏的消失时间为(3.0±1.0)d,切口愈合时间为(16.0±2.6)d,6例初期治疗失败。C组切口愈合时间为(13.0±1.0)d,均初期治疗成功。C组切口无脑脊液漏,与A、B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短于A、B组两组(P〈0.05),初期治疗成功率高于A、B组两组(P〈0.05)。结论采用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方法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疗效满意,效果优于常规方法。
胡安文李峰蒲丹肖业生罗光平杨长远袁泉刘洪向超朱钧
关键词:脊柱骨折脑脊液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