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卿沛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旱地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小麦
  • 2篇利用效率
  • 2篇马铃薯
  • 2篇免耕
  • 2篇旱地春小麦
  • 2篇旱地马铃薯
  • 2篇保护性耕作
  • 2篇春小麦
  • 1篇豆田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有机质
  • 1篇蒸腾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生态

机构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李卿沛
  • 4篇黄高宝
  • 4篇刘博
  • 3篇高亚琴
  • 3篇王晓娟
  • 2篇马剑
  • 2篇黄涛

传媒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春小麦田和豌豆田的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被引量:16
2010年
为探明土壤水对旱地作物产量形成的有效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农田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能够增加作物生长期间总蒸散量(ET),麦-豆和豆-麦两种轮作序列下春小麦田和豌豆田的总蒸散量均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加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土壤棵间蒸发量(E)均高于保护性耕作,春小麦田的土壤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S>T>NT>NTS,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E/ET)依次为53.8%,48.8%,37.2%,34.9%;豌豆田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TS>NTS>NT,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依次为44.1%,40.9%,35.1%,33.3%。蒸散量及腾发比与产量和WUE在其主要受影响的月份呈正相关关系,且产量与WUE随蒸散量与腾发比的增加而增加。
王晓娟黄高宝李卿沛马剑高亚琴刘博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蒸腾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马铃薯免耕覆盖摆种的产量表现及其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和5种免耕覆盖耕作措施的大田对比试验,对不同耕作措施下的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各层次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以及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除垄上秸秆覆盖摆种外,其它各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耕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0~80cm的土壤贮水量,尤其是0~30cm的土壤贮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可以提高0~30cm土壤层的有机质,但是对养分总量平衡的影响不大.
李卿沛黄高宝王晓娟刘博
关键词:马铃薯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有机质养分含量
免耕对旱地春小麦成熟期CO_2和N_2O排放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黄土高原旱地进行为期7a的免耕和常规耕作条件下春小麦成熟期农田生态系统CO2和N2O排放通量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成熟期CO2和N2O的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CO2排放通量明显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除16∶00时观测值外),日最高排放值出现在14∶00,最低排放值出现在3∶00;N2O排放通量在10∶00、18∶00、22∶00时,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其余观测时段均表现为免耕>常规耕作.CO2和N2O排放通量均与地表温度、5cm地温和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且常规耕作与免耕处理条件下,CO2排放通量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均为0.95,呈指数函数关系;N2O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86和0.88,呈线性函数关系.
刘博黄高宝高亚琴李卿沛黄涛
关键词:春小麦温室气体免耕
退耕土壤的碳、氮固存及其对CO_2、N_2O通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采样分析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田退耕种植苜蓿3a、5a、8a后0~5、5~10、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活性有机碳(SAOC)及矿质氮(NO3-N、NH4-N)含/储量的变化,并用静态箱—气质联用法对样地的CO2、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碳氮变化对土壤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基础含量很低的贫瘠土壤退耕后表现出明显的碳、氮固存效应,有很强碳、氮固存潜力。与未退耕休闲农田相比,退耕3a、5a、8a后0~20cmSOC储量分别提高了9.12%、20.18%、34.39%,SOC平均固存率分别为0.17、0.23、0.25mg/(hm2·a)。TN储量在5~10、10~20cm增加不明显,在0~5cm退耕3a、5a、8a后储量分别提高14.29%,35.71%和64.29%,各退耕年限0~20cmTN平均固存率均为0.2mg/(hm2·a);(2)退耕后各年限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含量有所增加,但各层含量变化不明显,其增加量远小于SOC的增加,说明退耕初期阶段积累了较多的土壤惰性碳;NO3-N含量增加明显,0~5、5~10cm土壤各退耕年限含量达5%的显著性差异,但退耕前后NH4-N含量无明显变化。(3)土壤CO2通量与SOC含量、SAOC含量、TN含量及N2O通量显著正相关;N2O通量与SOC含量、矿质氮含量及CO2通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在环境因素稳定的条件下,退耕后土壤碳、氮含量的增加会导致CO2、N2O排放的加剧,表现出大气CO2、N2O的"源"效应。
高亚琴黄高宝王晓娟马剑刘博黄涛李卿沛
关键词:退耕通量
旱地马铃薯摆种的生态及产量效应研究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西部旱作农业区马铃薯保护性耕作为研究对象,设传统耕作(T),垄上覆膜沟内秸秆覆盖摆种(PDSS),垄上覆膜沟内秸秆覆盖浅播(PDSSH),垄上秸秆覆盖摆种(RSS),平作秸秆覆盖摆种(FSS),垄上不覆膜...
李卿沛
关键词:旱地马铃薯保护性耕作生态效应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